
巧在立意 妙在链接.pdf
2页中小学数学 2014年1、2月中旬(初中) 笔者担任了2013北京市中考西城阅卷点第25题 的阅卷工作,整理了对该压轴题的认识和部分学生的 精彩解法,希望编辑老师批评指正. 【原题再现】(北京中考第25题)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的点P和oC,给出如 下定义:若oC上存在两个点A、B,使得AAPB=60则 称P为④C的关联点. 1 1 已知点D(去,去),E(0,--2),F(2√3,0). (1)当oO的半径为1时, ①在点,),E,F中,0O的关联点是——; ②过点F作直线z交Y轴正半轴于点G,使/_GFO= 3O若直线?上的点P(m,n)是o0的关联点,求m的 取值范围; (2)若线段EF上的所有点都是某个圆的关联点, 求这个圆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 本题以新定义的“关联点”为背景,设置情境新 颖,设问逐层深入,学生入手容易推进难.不是简单的 高中知识的下放,而是关注高中所需要的数学思想方 法,体现初中高中衔接,是一道能力立意的好题 值 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北京市中考第25题,考察的也 是从新定义的“非常距离”出发,理解概念,解决与此 概念有关的问题,和本题的考察方式类似.因此,这类 试题是北京市近两年的特色试题. 一、以新定义立意,关注试题的“公平性” 纵观很多省市的中考压轴题,命制途径主要来源 以下两个方面: 1.竞赛试题的改编.对于复杂的数学竞赛试题搭 设合理的“台阶”.例如:把竞赛题的某种特殊情况设计 成简单的一问,一般情况设计成较难的一问,希望考 生能从解决特殊的问题中发现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 2.通过阅读材料实现对于高中知识的下放.例如: 很多省市的一些压轴题本质上用到的是抛物线到焦 点的距离等于到准线的距离相等. 但是,这样的考察方式确有其弊端.对于前一类, 我们很难保证高水平的回学没有见过竞赛题的原题, 如果是这样就损失了一定的公平性.对于后者,我们也 会发现有些同学超前学习了高中知识,解决这类问题 第4O页 就变得非常容易,或者方法上显得占有优势,这也不 是中考命题的初衷. 我们发现北京市的压轴题与上述两种命题途径 不同.它给出的是一个在任何地方都见不到的新定义, 这种定义不是知识超前就可以遇到的,阅读理解新定 义的本身也是一种数学能力,此后自然地设计和此定 义有关的问题,对于每个在考场上解决问题的同学是 “公平的”. 二、以能力立意。
关注试题的“发展性” 之所以说本题是能力立意原因在于,试题的每一 问的解决都蕴含着对于数学能力的考察. 第(1)题①是通过具体的例子考察学生的数学阅 读能力.在本问题中,考察学生对于关联点概念的理 解,体现了学生的现场学习能力. 第(1)题②考察的是运用新定义和原有知识链接 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其中不仅包含着知识的运用还包 含诸如轨迹等思想的运用.例如:通过切线等知识,计 算关联点的临界点的位置,同时还需要发现(1)中所 有o0的关联点的轨迹是在半径等于2的圆的内部以 及圆周,从而确定直线Z上的关联点,只需要求Z与上 述轨迹的公共部分. 第(1)题的两小问从理解问题到解决问题,体现 了问题的“发展性”. 第(2)题用对称的思想去思考问题,用不等式的 语言去描述解法. 在思考的时候,首先发现圆心到EF两点的距离 的最大值,是决定圆的半径的因素.其次,比较容易的 可以想到,如果圆心不在E,中垂线上的时候,可以调 整到圆心到EF中垂线上使得圆心到E,F两点的距离 的最大值的变小.再次,发现如果圆心没有落到线段 EF上的时候,圆心到线段E、F的距离的最大值也不可 能取到最小,从而半径也不可能最小,因此,半径,的 下界一定是圆心在 中点的圆取得的. 而对于上述思考过程的,严格化说理,则是需要 不等式的语言才能进行.对于学生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也是具有 “发展性”的. 中小学数学 2014年1、2月中旬(初中) 三、层层递进,关注了设问的“链接” 仔细推敲,每一问的设问和设问之间的联系,发 现“链接”非常紧密. 第(1)题的①给出的D,E、,三个点目的在于让学 生理解关联点的定义.如点D是圆内的点,学生会思考 在圆内的点是否是关联点.点E是关联点的临界位置, 学生会体会到E点与圆的两条切线的夹角是6O。
时是 关联点的临界位置.点F离圆心比较远,让学生体会F 与圆的两条切线的夹角是小于60时,点F不是关联 点. 第(1)题②给定圆的半径确定满足条件的关联点 是“正向”的利用定义和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第(2)题 则是给定关联点去确定半径的取值范围是“反向”利 用定义和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实现了问题串很好的 “链接”. 四、一题多解关注了方法的“链接” 判定一个题目是否有很好的教学功能,解法的多 样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单一解法 的题目教学价值和推广价值都受到相应限制. 但是本题中第1问②,第2问除了评分标准中给 出的是偏向几何的方法1.事实上,对于我们也可以给 出解法2,是偏向解析的做法的,可以作为初高衔接的 很好素卡才. 这里的代数和几何方法的交相呼应也体现了方 法的“链接”. . 第1问②【方法1】:当OP----2时, 过点P向o0作两条切线 ,P (A,日 为切点),则厶4PB=60o, .·.点P为o0的关联点. 事实上,当O≤OP≤2时,点P是o0的关联点;当 OP>2时,点P不是o0的关联点. -.’Ff2 ,0J,R/_GFO=30 .·./_OGF=6Oo,OF=2 ,OG=2. 如图,以D为圆心,OG 为半径作圆,设该圆与f的 另一个交点为 当点P段GM上 时,OPt2,当P是O0的关 联点. 当点P段GM的延 ^ _ 长线或反向延长线E时,OP>2,当P不是O 0的关联点.. 连接OM,可知△GO 为等边三角形. 过点 作删上 轴于点Ⅳ,可得/_MON=3O。
ON: ,.·.0≤m≤、 . 【方法2】:若点P是0O的关联点, 过P向圆引切点PM, ,切点分别为M, Ⅳ,则有AMPN>~AAPB=60连接OP,OM, ‘.‘在Rt△PMO甲, 厶Mp0/>30o. ·.sin AMPO OM≥ ,由于伽=1, ..DP≤2, ·. :,,t一 +2, ● l G , 口 ‘ i ● i~P(m,一孚m+2J,脯 一、 卯=Jm2+(一警m+2) ≤2, 化简,得:m m一 O, .·.O≤m≤、压, ● …… C 、 卜J一..... 一; J 暑 _ 第2问【方法1】:设该圆圆心为c 根据②可得,若点P是OC的关联点,则O≤Pc≤ 2 由题意,点E,F都是oC的关联点, .’.EC<~2r,FC≤2r,.‘.EC+FC<~4r, 又 .‘EC+FC≥EF(当点C段EF上时,等号 成立), .4 EF. . ‘ E(o,一2),F(2 3,o}, .‘.EF=4, .‘.r≥l_ 事实上,当点C是EF的中点时,对所有 1的OC, 线段EF上的所有点都是oC的关联点, 综上所述,彦1. 【方法2】:设该圆圆心为c 根据②可得,若点P是Oc的关联点,则PC~2r. 设圆心C , ,半径为r,则CE<~2r,CF<~2r, .-.CE : +(y+ ≤4,, = 一2 ) + ,,, .·.8r2≥2x 一4√ +12+2', + +4 =2(x- ) +2(y-1) +8≥8, .‘.r≥1. , 第41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