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一.doc

32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30654053
  • 上传时间:2018-01-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0KB
  • / 3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一九年级语下册外古诗词赏析一从军行·烽火照西京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2 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3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4 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6 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简析】:  前两句写边报传,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 ”,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了一个“照” 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 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 ”,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 “凤阙” 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 ”,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 、 “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 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 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译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羡慕百夫长冲锋陷阵, 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赏析:  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 。

      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  【评析】: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杨炯的从军行,是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 ,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 , “铁骑” 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1 陶渊明《杂诗》:”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 ” 2 独酌:酌,饮酒指独自饮酒  3 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 4 对:朝着  不解饮:不会喝酒 6 徒:徒然,白白地 7 将:和  8 行乐须及春:意谓趁着春天好时光及时行乐 及春:趁着阳光明媚之时  9 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进  10 无情游:不是一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谊指忘却世情的交游   11 相期:相约会   12 邈(iǎ):遥远。

       13 云汉:银河   诗解释(1)  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月儿,你即不会喝酒?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月和影,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吟诗,在九天徘徊不进,影随我舞剑,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忘却世情的交游,约定在天上相会   诗解释(2)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舞足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诗词赏析】  这首诗约作于天宝三载(744) ,时李白在长安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 ”对影成三人” 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 《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 ”傅庚生《中国学欣赏举隅》:”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虽徒随身,亦得相将。

      及时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青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    题解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 ”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赏析一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 字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彷徨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 ”而“泣鬼神”的。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已点出“独”字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愿意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作伴了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不过那只是 “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 ”了   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月徘徊”,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 “影零乱” ,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说:“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

      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最后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 “无情游 ”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 “云汉” ,就是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这两句诗虽然表现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应当说是含有深刻的积极意义的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 ,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月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 《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 《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 青天有月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

      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峨眉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月歌》 ,其中说“峨眉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月歌》 ,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月万里相随,陪伴他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的客人,那轮峨眉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了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 《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过斛斯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下,月随人归 ”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  当我们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予那样深厚的情谊。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永结无情游。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