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有部分考研讲义.doc
41页目录目录 2第一部分 序言 3第二部分 知识框架及重难点详解 5《管理学》 5一、本书冲刺建议 5二、本书知识框架 6重难点总结 6第一篇 总论 6第1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6第2章 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 8第3章 全球化与管理 9第4章 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10第二篇决策与计划 11第5章 决策与决策方法 11第6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 14第7章 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 15第三篇 组织 16第8章 组织设计 16第9章 人力资源管理 20第10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 21第四篇领导 22第11章 领导概论 22第12章 激励 25第13章 沟通 26第五篇 控制 27第14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 27第15章 控制方法 28第六篇 创新 29第16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29第17章 企业技术创新 30第18章 企业组织创新 31第三部分 专业课应试技巧总结指导 31一、分题型解题技巧 32模拟题 35北京工商大学管理学综合(802)模拟试题 35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36第四部分 结束语 39第一部分 序言为了更好的发挥本冲刺课程及其配套讲义对专业课复习的指导作用,提高考研同学专业课的复习效率,请认真阅读以下三点说明:一、冲刺阶段复习方略如强化阶段所述非统考专业课命题的总体特征是:非统考专业课的考查范围既涉及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技能,更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对考生来说,冲刺阶段明确知道该考试科目的重难点、考点分布、命题趋势、考查风格;题型种类、题量比例;各题型解题技巧、各科目解题技巧、做题时间分配比例等等考试规律与应试技巧,无疑将成为冲刺复习的关键点,考研成败的转折点此外,更为重要的,从学科知识上来说,考生更需要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点、重点、难点、高频考点,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满足研究生选拔的质量要求首先,现阶段工作重心应是整体性、知识架构梳理、巩固提升一份答卷其实就是一份作品,如果说基础阶段是为作品打底色、描雏形,强化阶段是为作品累素材、填骨架,那么冲刺阶段就是在养精骨、行气势,从而循序渐进地具备了一气呵成、完整顺畅、妙笔生花般完成一件作品的能力因此,在整合、梳理知识架构的基础上打通脉络,形成学科整体性、贯通性,知识与能力的相辅相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在强调整体框架重要性的基础上,锁定有效命题范围,形成应试技巧能力当考生在宏观上把握了整个学科的来龙去脉,在中观上洞悉了考试科目的重难点、考点分布、命题趋势等有效命题范围和方式,在微观上具备了解题、时间分配等应试技巧,那么请问,还有什么能成为考场上的拦路虎、绊脚石呢?再者,模拟考试是必要的。
选取基于历年真题、经典题型习题以及本年度社会热点、理论动态,遵循历年真题的试卷结构、考点分布、难易程度、区分度等规律性因素,科学编制的目标硕士点模拟试题一方面熟悉考点内容,另一方面提前找到考试时应有的感觉,把握节奏感,而且在模拟考试中遇到问题,还有机会寻求解决方案,查漏补缺,提前预防二、冲刺课程授课内容与功能概述从总体上来说,承继专业课基础课程、强化课程的学习与讲授逻辑,高密度、高精度地专题讲解专业课命题重难点,权威剖析该专业课命题的趋势、特点、风格和命题素材,辅以冲刺典型习题为检验,着重分析专业课各题型、各科目的解题方法及技巧,全面突破专业课考试黑洞,快速提升考生做题的效率、速度和准确度,帮助考生获取高分所谓“考什么学什么,怎么考怎么学”,也就是这个道理为达到以上功能,该冲刺课程:第一,从专业课参考书入手,即对目标院校及目标专业的参考书,依据历年真题及学科本身的特点,通过强化阶段对初试科目各章节知识点深度剖析、重难点总结和典型题练习,冲刺阶段提升整合、梳理学科重难点、常考知识点等有效考核范围、学科结构,进行考点详解和预热,并通过配套冲刺练,为实现从构建、理解、掌握专业课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到应试能力的全面转变,提供知识层面的强大支持。
第二,对考生在冲刺阶段专业课的复习提供了指导意见强化阶段通过真题的回顾、练习、比较、解析,以及将真题中考察的知识点回归至教材的分析,得出真题的题型结构、题量比例、考查知识点出处、频次、考查知识点难度分级等考生关键备考指导信息在此基础上,点拨冲刺阶段的学习方略,即宏观(学科整体性)——中观(范围有效性)——微观(应试技巧性),为实现冲刺阶段复习范围、复习方法、复习效率等的大幅提升,提供方法论层面的强大支持三、如何高效发挥冲刺课程的指导作用经过基础阶段专业课的学习,考生对考研基本信息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考生对专业课各科目的原理、公式、概念等学科核心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并且,也已基本厘清学科各章节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脉络,初步建立起了系统、整体性的学科结构和知识框架脉络经过强化阶段专业课的学习,考生将强化课程、讲义和手头其他复习材料作为强化指导材料,核心研读研招单位指定或默认的参考书、真题,通过多遍研读教材,结合强化课程的讲授,构建起完整的专业课知识体系,透彻理解专业课的内在知识逻辑结构,并在精细研究历年真题之后,对重要知识点能够理解、记忆、掌握和应用,真正达到考研强化复习的目的,最终达到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水平和选拔标准。
如何高效发挥冲刺课程的指导作用呢?首先,全面熟悉专业课命题趋势、特点和考测逻辑,掌握学科重点、难点和高频考点、考试动向,并通过典型题目全面掌握重难点、答题技巧,从而构建学科知识框架、应试系统框架和提升应试能力因为体现在答卷中,一份完美的答卷作品,纲举目张、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观点有理有据、论述深入浅出,某种程度上要比知识的死记硬背更加重要,毕竟导师的选择标准是科研潜力、专业素养,而不是背书能力其次,如何实现专业课答题的深度和广度,彰显学术素养?要适度接触与本专业、目标硕士点导师或导师群有关的期刊杂志与论文、专著等例如,经济、管理类专业热点多、信息量大、时事性强,通过精选阅读适量论文专著等,可以把握当前的理论前沿和学术焦点,也是专业课命题素材的关键来源,而其论证思路、方式、倾向等更为考生专业课答卷提供方向指引,循迹而行,快速贴近导师学术殿堂但是论文、专著浩如烟海,对论文、专著务必增强学术判断、辨别和把握能力,否则误入歧途、浪费时间、适得其反,因为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通过专业人士的筛选,消化吸收后真正对答题有直接价值的,往往只是其中的关键性语句和整体思路、方式,但也恰恰是这些,造就了130分以上的高分。
第二部分 知识框架及重难点详解北京工商大学会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专业,初试指定教材:《管理学》(第三版)周三多主编在本部分中,以参考书为单位,按照章节、重难点、高频考点、命题趋势,进行考点详解与预热,并辅以配套冲刺经典习题作为学习检验和应试提升此部分内容,是本讲义的核心部分《管理学》一、本书冲刺建议本书总共包括6篇,18个章节,整本书以总-分-总的结构作为知识脉络,“总”第一篇介绍整体管理学概论,第二、三、四、五篇分别为管理学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也是考试重点篇章所在,占整体考试内容的65%-75%,第六篇创新职能是渗透到以上四个管理职能之间的其中历年重点考查的章节为第1章、第5-7章、第8章、第10章、第11-14章、第16章,冲刺阶段务必重点关注同学们在冲刺复习阶段,应该是建立在已经熟悉把握管理学整个学科逻辑脉络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准确化概念原理,并且锻炼站在总体角度上,统筹全局,对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学会前后联系,综合对比分析,进行提纲挈领,有助于综合题的思路扩散二、本书知识框架重难点总结 第一篇 总论第1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1、管理的定义、五种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l 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的职能:信息、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l 各种管理职能的关系:1) 信息获取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2) 决策既与其他管理职能有所交叉,又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依据3)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4) 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5) 管理就是这些职能的不断循环2、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代表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西方的管理理论可以划分为如下分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l 古典管理理论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1)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代表人物有: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莉莲·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亨利· L.甘特等。
a. 泰罗的贡献(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基本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b. 其他人的贡献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甘特:创造了“甘特图”,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2)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代表人物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林德尔·厄威克和切斯特·Z.巴纳德等a. 法约尔的贡献(“5+6+14”):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14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b. 韦伯的贡献: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其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c. 巴纳德的贡献: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为“社会系统学派”理论奠定了基础l 行为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来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1)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主要内容:a.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b.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c. 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2)行为科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第2章 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3、 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有哪些? 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 1) 道德发展阶段a. 最低层次——前惯例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b. 中间层次——惯例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c. 最高层次——原则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研究表明:人们渐进地通过这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于任何一个阶段,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于第4阶段2) 个人特性管理者的个人特性(个人价值观、自信心 、自控力 )对组织的管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 3) 组织结构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4) 组织文化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 5) 问题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