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评课稿.doc
3页《《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评课稿评课稿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二《燃料和热量》的第二课 时,第一课时学习了有关燃料的知识,这节课则是对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和 燃料燃烧充分的条件进行探究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在旧教材中没有单独列出, 只是一笔带过的,新教材专门进行了研究,主要是因为本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 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注意环保和节约能源的意识是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培养的, 所以,本课的内容还是非常重要的对今天这节课的处理具体评析如下: 第一、第一、 实现了教学目标,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突出,教师设计了两大版块,分别利用实验探究得出了:1.化 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变化,有的反应吸收热量,有的反应放出热量化学反应 放出的热量在在生活生产中有很大的用途而燃烧是放出热量的一种方式2. 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氧气(或空气);燃料要与氧气 (或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自主探究,结论得出自然 合理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利用了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在 亲身感受的事实中理解了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双向性;教师同样采取了鲜明的 对比实验让学生理解了要想燃料燃烧的充分,必须提供足量的氧气,并扩大燃 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教师还利用了生活中烧木材,烧煤的例子,加深了学生 的认识,较好地突破了难点。
同时教师利用石油的储存量变化图,消耗量变化 图的对比,以及对联等内容对学生节约能源,加强环保的意识进行了培养,实 现了教学目标的完整性,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第二、第二、 合理利用了各种教学手段,注意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合理利用了各种教学手段,注意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联系本课利用了大量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比如利用二氧化锰与双 氧水溶液反应,通过烧杯壁发烫和煮熟鸡蛋清直观地显示化学反应放热的现象, 利用对比纸片和纸团的燃烧,探究燃料燃烧充分的条件等都应用的十分合理科 学,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而且,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内容,是很 好的教学手段,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另外,本课还利用了图形对比,利用数学的方法说明了能量的短缺和浪费, 激发学生节约能源的意识同时还利用了自拍的蜂窝煤燃烧和煤球燃烧剩余物 断面的对比照片,直观显示了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都非 常贴切合理,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本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资料的引用,还是习题的设计都充分地考虑了学 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对比纸片和纸团的燃烧的实验,如何将一堆小木棍燃烧充分,以及如何将炉膛的煤燃烧充分等,都是学生的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学生有 实际的生活体验,会有亲切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第三、第三、 教学程序清晰,版块之间过渡自然教学程序清晰,版块之间过渡自然教师利用物质燃烧的实例让学生探讨燃烧的共同点,引出“发光放热”, 那么不属于燃烧的化学反应有没有放热现象?从而找到切入点,引出本课内容教师利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溶液反应,并在溶液中插入了一支放有少量鸡 蛋清的试管,让学生观察体验,反应放热了没有,从什么现象可以说明放热了? 学生通过触摸,烧杯壁发烫,说明有热量放出;但学生没有想到鸡蛋清也被煮 熟了,教师巧妙地引导,这里的煮鸡蛋与家里的煮鸡蛋有什么不同?利用对比 讨论,成功地说明了化学反应有放热现象,燃烧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反应都放出热量?教师的话题一转,让学生积极投入到 新的思考中这个问题是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利用一个实验(听 课时没有听清物质,好象是碳酸氢氨和 反应),让学生触摸试管外壁, 学生说感觉到冷,从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放热,还有的化学反应是 吸热的,使学生的认识完善了教师设计了录象,说明了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 地应用但是,燃料的燃烧不充分不仅污染了空气,而且浪费了燃料教师适 时地穿插了石油的储藏量变化与石油的使用与消耗量变化的曲线图,用数学对 比的方法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得出:能量是有限的,要节约能源。
教师还送给了 学生一副对联,形象生动地总结了使用能源要注意的问题,为下一节课奠定了 一定的基础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一种方式就是将燃料充分燃烧那么,燃料充分燃 烧需要什么条件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用两个对比实验进行了验证: 一是通过木条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情况的对比,得出燃料充分燃烧要有足够多 的氧气;二是通过燃烧纸片和纸团的充分情况进行对比,得出燃料充分燃烧要 与氧气足够大的接触面积清晰明确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煤燃烧,木材燃烧等进行了如何燃烧充分 的探讨,巩固了学习内容,深化了重点,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 能够将化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活学活用综上所述,本课教学过程具有严密的推理性,科学合理第四、第四、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教师的提问切入点不很明确,问题之间没有严密的推理关系,致使学生 的思维不活跃,教师的启发引导过程艰难,语言凌乱建议教师加强教 学中的理性思维,将问题有简单到难设计成梯度的,引导学生明确地进 行思考2、教师的语言过多,学生表述一遍,教师还要进行重复,有些繁杂建议 教师精练语言,表述明确,给学生表述的机会3、本课的例子还可以更生活化一些,比如,现在城里的孩子对煤炉并不是 太熟悉的,可以换成野炊,让学生进行设计灶,设计木材的燃烧怎样才 能充分等,学生可能更有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