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语被XX结构现象分析.docx
9页流行语“被XX”结构现象分析 摘 要: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背离了传统被动句规律的“被+XX”结构,因其特殊的语用效果,逐渐发展成为一类新式的“被”字句,并在搭配形式、语义特征、语用效应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关键词:“被+XX”;搭配形式;语义特征;语用效应2008年3月13日凌晨,多次前往北京举报阜阳市颖泉区豪华办公楼“白宫”的李国福在安徽省第一监狱医院离奇死亡检察机关出具的调查结果显示,李国福属于“自缢”身亡,但其家属不认可李国福自杀的结论,认为李国福死亡系他杀,并要求查明真相该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备受关注,并在网上引起热议,许多网民根据事发当时的情形推断,认为李国福死亡原因不是自杀,而是他杀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自杀”这个用法被创造出来,表达“他杀被扭曲事实成自杀”的意义,并迅速蹿红于网络在“被自杀”用法出现后,又相继出现了“被上岗”、“被和谐”、“被结婚”、“被猝死”等类似的搭配这种违反常规的“被XX”的表达方式,因为其特殊的语用效果,逐渐发展成为一类与传统不同的新式的“被字句”,并在词语搭配、语义特征、语用效应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
一、“被”的语义发展概况“被,寢衣,长一身有半被”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睡觉时盖在身上的遮蔽物,也就是我们今天睡觉时盖的“被子”的含义,为名词其后,又从“覆盖物”引申出动词义“覆盖”,例如:“被袗衣,鼓琴《孟子·尽心下》)再进而发展出“蒙受、遭受”义,例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召乎死之,管夷吾被囚《春秋战国·列子》被”的语义从“覆盖”发展为“蒙受、遭受”,是其虚化为被动语法标识的转折点,上例中是“被八创”既可解释为遭受了八次创伤,也可以作为省略了受事主语“轲”的被动句解释,而“管夷吾被囚”中,管夷吾为受事主语,可以作为被动句理解又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曾子见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中的“被”与“见”并列,同为表示被动关系的虚词到了隋唐时期,“被”作为被动标记虚词的用法基本稳定下来,例如:“高祖知其被诬,召赴晋阳《隋唐五代·北齐书》),及至《敦煌变文》中,与现代汉语中被动句结构形式一致的语句已经大量出现了在现代汉语中,“被”的名词义依然是常用义,但其作为动词使用的“覆盖义和“蒙受、遭受”义已经基本虚化成为了被动标记的虚词。
而作为被动标记,“被”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又发展出两种不同的格式:1、NP+被+NP+VP例如:钱包被小偷偷走了在这一格式中,“被”是介词,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共同表示被动句中动作的实施者2、NP+被+VP例如:钱包被偷走了在这一格式中,学界对“被”的词性产生了分歧,黄伯荣、廖序东版本的《现代汉语》中认为“‘被’字句是指在谓语中心词前面 ,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表示被动的主谓句‘被’字直接依附于动词前,是古汉语用法的延续①在黄廖版的《现代汉语》中,无论“被”之后有无名词,都作为介词用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被’用于被动句,引进动作的施动者,是介词;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的动作,但不点明施动者,是助词②笔者认为,介词应该出现在名词性成分之前,表示该成分与句中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因此,NP+被+NP+VP中的“被”是介词,而NP+被+VP格式中的“被”之后并未出现名词性成分,不具备介词的特征,应该界定为助词本文讨论的“被”字句为第二种格式,“被”作为助词构成的“被+VP”结构的延伸,因“被”之后的成分不仅限于动词,本文将之称为“被+XX”格式二、“被+XX”格式的搭配形式传统的“被”字句具有几个鲜明特征,第一,“被”字之后的成分须为及物动词,且应具备“处置义”或“致使义”整个句子的语义是强调受事受到动作处置的结果,例如“:羊被咬死了。
凸显了“咬”这个动作致使了“羊的死亡”这一结果第二,动词通常不单独使用,往往是以动补短语的形式或“v+了”的形式出现,如“被咬死、被偷走、被打了、被坑了”等与传统“被”字句相比,新出现的“被XX”格式对被字之后的成分并没有严格的要求,“XX”的结构形式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不仅有及物动词,还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后来逐渐发展出被+形容词、名词的用法,甚至还出现了少量“被+字母词”的用法例如:(1)工资“被增长”?听权威部门怎么说(网易新闻,2015-11-19)(2)佛系已在年轻人当中蔓延,中国正在“被进入“低欲望社会(鼎盛视讯,2018-8-18)(3)香港“正义姐”不愿“被代表”,发声撑警反暴(中国新闻网,2019-8-21)“增长”、“进入”、“代表”等动词,虽然属于及物动词,但本身却不具备处置义,从传统被动句的角度来看,这些词是不应该出现在被动结构中的4)徐静蕾“被结婚”,网友调侃:谁道喜,收谁的份子钱(环球网,2019-10-27)(5)谁主宰了我们的“被生活”?(搜狐新闻,2009-7-23)(6)深度调查:大学生“被就业”忽悠了谁(河南日报,2009-7-28)“结婚”、“生活”、“就业”包括前文提到过的“自杀”都是不及物动词,不仅没有处置性,而且都必须是由施动者自己发出的动作,与“被”标记受事的语义是相互矛盾的。
7)先驱导报评论:中国“被强大”了吗?(新华网,2009-8012)(8)我们不要“被幸福”(孙立平,《廉政瞭望(上半月)》,2011.08期)(9)《炉石传说》卡牌美术图“被和谐”,由中国扩及全球(凤凰网,2019-7-2)(10)网友吐槽“被高铁”:郑沪高铁来了,一大波动车没了(中国日报,2016-12-9)(11)“被网瘾”背后有没有可怕的利益链(中国青年报,2009-8-27)(12)中国“被G2”,不可轻信美国花言巧语(新华网,2009-8-5)“强大”、“幸福”、“和谐”是形容词,而“高铁”、“网瘾”是名词,“G2”是字母外来词,都不具备动作性质,但在这里,却出现在“被+XX”结构中,被赋予了动作性由此可见,“被”与“XX”的结合,在语境中表现出了极高的自由度除了”XX”类型的多样化外,传统被动句中动词不单用,常以动补结构或“v+了”的形式出现的规则也被打破了三、“被XX”结构的语义特征从语义上来看,“被+XX”结构都是有悖常理的但这种有违常理的搭配方式自出现以后,迅速流行开来,并从网络进入到主流媒体的语言中,是有其合理性的结合语境来分析,“被XX”结构可以在语境中表现出几种不同的含义,以“被自杀”为例,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①他杀,被当成自杀(他人强加的结果);②被他人强迫自杀(非自主意愿行为);③未死而被误传为自杀。
因此,“被XX”结构所表现出来的语义特征实际上我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指向已完成、已出现的结果,但该结果的出现并非出于自愿,因此具有“被强加,非自愿”的特征,如“被网瘾”,2009年有报道表明,网瘾诊断标准即将出台,每周上网40小时即为有网瘾,这一标准在当时引起了热议,许多网友表示,自己的日常工作都是依托网络进行的,按照这个标准来看,许多上班族都被强行地认定为“网瘾”患者了,“被网瘾”就具有了“被强加”的语义指向另一类则是指向未出现的结果,那么“被XX”的语义就带上了“虚假、误传”的特征,如例(4)中的“被结婚”,徐静蕾并未实施结婚的行为,但却出现了她结婚的新闻,这个“被结婚”的结果就是虚假的由此可见,在“被XX”结构中,“被”字后面的成分虽然本身不具备处置义,但“又没有完全背离传统被动句中所传达的被动、遭受意味”③这也正是“被XX”结构在出现后能够迅速发展并获得认可的合理性的一个体现四、“被XX”结构的语用效应“被”字句表示受事主语“被处置”,被处置的结果多数带有遭受、不如意的语用色彩,少数是如意的和中性的④传统被动句的这种不如意的语用色彩与“被”的语义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从动词“蒙受、遭受”延伸出来的。
新出现的“被+XX”结构在不如意的语用色彩上与传统被字句是基本一致的,即“被”之后的词所强调的是不幸的,不好的遭遇,但与传统“被”字句不同的是,几乎没有中性和如意的表达而在此基础上,新的“被XX”结构还表达了对隐含在语境中的施事的质疑与讽刺因此,当我们使用这一结构时,往往需要预设特定的语境,即“被XX”的受事是弱势者,往往处于被迫的,非自愿的,或不知情的状态下,而被隐藏的施事是强势者,往往是社会地位较高的,具有特殊权力的部门或人群因此,当句中所突出的意思表达了对所涉事物的质疑与讽刺时,就表达了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批判的意图被XX”结构的语用特征还表现在语境对语义理解的制约上如“网曝因谢娜顶替主持董卿被辞职,央视公开董卿新身份”(腾讯网,2019-10-26)中提到,网上多次传出董卿辞职的消息,而董卿实际上并未辞职,因此在这个语境中,“被辞职”的语义指向的是“虚假的”结果,是被说成的“辞职”,这一用法主要的语用效果是对结果的讽刺而在“圆通‘二次创业失败’?布局B网快递夭折,工作人员已‘被离职’”(新浪网,2019-10-15)中爆料称,所有员工收到一张自愿离职表格,填写完成后办理离职手续,因此,在这个语境中,“被离职”的语义指向的是“真实的”结果,但这个结果的出现却是出于非自愿,是一种被强制的结果,因此,这一用法的主要语用效果是表达对结果的质疑。
五、结语“被XX”结构诞生于网络,但却不仅仅活跃于网络,作为一种背离了传统语法结构的新用法,“被XX”结构的广泛使用,是符合社会发展、语言发展规律的正是因为这一结构能够反映普通民众对不合理现象质疑、讽刺的社会心理,才获得了有效的社会语用价值,而这也正是“被XX”结构一经出现,就迅速获得大众认可的合理性的体现,也是语言结构服务于社会功能的一种体现注释:①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六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6 P93②吕淑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 商务印书馆 1999.1 P67-68③邵小倩、安丰存. 新型“被X”结构语法意义的构式解读. 现代语文,2017(11)④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六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6 P93参考文献:【1】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年【2】吕淑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商务印书馆. 1999年【3】贺敬华、姚海平、颜力涛. ”被+V“结构现象分析. 【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4.9. 第34卷 第5期【4】郑庆君. 流行语“被+XX”现象及其语用成因.【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3. 第18卷 第1期【5】施春宏. 新”被“字式的生成机制、语义理解及语用效应. 【J】. 当代修辞学2015年第1期【6】邵小倩、安丰存. 新型”被X“结构语法意义的构式解读. [J]. 现代语文. 2017.11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