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2.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含答案).docx
16页word版 初中数学苏科版初二上册 第二章 2.5 等腰三角形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正确是( )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三线重合B.等角对等边C.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2.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92,则它的顶角的度数为( ) A.92B.88C.44D.88或44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 A.12B.12或15C.15D.9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是5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 ) A.70B.20C.70或20D.40或1405.如图,在66的正方形网格中,点A , B均在正方形格点上,若在网格中的格点上找一点C , 使△ABC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C一共有( ) A.7个B.8个C.10个D.12个6.如图,AD=BC=BA,那么∠1与∠2之间的关系是( )A.∠1=2∠2B.2∠1+∠2=180C.∠1+3∠2=180D.3∠1﹣∠2=1807.如图,在△ABC中,点D是BC边上一点,AD=AC,过点D作DE⊥BC交AB于E,若△ADE是等腰三角形,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B=∠CADB.∠BED=∠CADC.∠ADB=∠AEDD.∠BED=∠ADC8.如图,∠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点F作DE∥BC,交AB于D,交AC于E,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①△BDF,△CEF都是等腰三角形;②DE=BD+CE;③△ADE的周长为AB+AC;④BD=CE.( ) A.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②③④9.如图,在△ABC中,AB=AC,AD、CE是△ABC的两条中线,P是AD上一个动点,则下列线段的长度等于BP+EP最小值的是( )A.BCB.CEC.ADD.AC10.如图,在△ABC中,∠A为钝角,AB=20cm,AC=12cm,点P从点B出发以3cm/s的速度向点A运动,点Q同时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向点C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当△APQ是等腰三角形时,运动的时间是( ) A.2.5sB.3sC.3.5sD.4s二、填空题1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6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________. 12.如图△ABC中,∠B=∠C,FD⊥BC,DE⊥AB,∠AFD=158,则∠EDF=________. 13.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B、C、D、E在同一直线上,且CG=CD,DF=DE,则∠E=________度. 14.如图,∠BOC=60,点A是BO延长线上的一点,OA=10cm,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以2cm/s的速度移动,动点Q从点O出发沿OC以1cm/s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当t=________s时,△POQ是等腰三角形. 15.如图,等边△ ABC 中, BD⊥AC 于 D , AD=3.5cm ,点 P 、 Q 分别为 AB 、 AD 上的两个定点且 BP=AQ=2cm ,在 BD 上有一动点 E 使 PE+QE 最短,则 PE+QE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cm . 16.如图,A、B、C、D、E、F、G都在∠O的边上,OA=AB=BC=CD=DE=EF=FG,若∠EFG=30,则∠O=________. 三、解答题17.如图,在△ABC中,∠BAC=90,AD⊥BC,BE平分∠ABC,G为EF的中点,求证:AG⊥EF 18.如图:E在△ABC的AC边的延长线上,D点在AB边上,DE交BC于点F,DF=EF,BD=CE.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过D作DG∥AC交BC于G) 19.如图,在△ABC中,AB=AC,点P 是BC边上的一点,PD⊥AB 于D ,PE⊥AC于E,CM⊥AB 于M,试探究线段PD、PE、CM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0.己知:如图,BD、CE是△ABC的高,F是BC的中点,G是ED的中点,求证:FG⊥DE. 21.如图 (1)如图1,已知:在△ABC中,AB=AC=10,BD平分∠ABC,CD平分∠ACB,过点D作EF∥BC,分别交AB、AC于E、F两点,则图中共有________个等腰三角形;EF与BE、CF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AEF的周长是________; (2)如图2,若将(1)中“△ABC中,AB=AC=10”该为“若△ABC为不等边三角形,AB=8,AC=10”其余条件不变,则图中共有多少个等腰三角形;EF与BE、CF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证明你的结论,并求出△AEF的周长; (3)已知:如图3,D在△ABC外,AB>AC,且BD平分∠ABC,CD平分△ABC的外角∠ACG,过点D作DE∥BC,分别交AB、AC于E、F两点,则EF与BE、CF之间又有何数量关系呢?直接写出结论不证明. 22.如图1,△ABC中,CD⊥AB于D,且BD:AD:CD=2:3:4,(1)试说明△ABC是等腰三角形; (2)已知S△ABC=40cm2 , 如图2,动点M从点B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沿线段BA向点A 运动,同时动点N从点A出发以相同速度沿线段AC向点C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整个运动都停止.设点M运动的时间为t(秒),①若△DMN的边与BC平行,求t的值;②若点E是边AC的中点,问在点M运动的过程中,△MDE能否成为等腰三角形?若能,求出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 D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A、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三线重合,不符合题意.B、等角对等边必须在三角形中.不符合题意.C、等腰三角形可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不符合题意.D、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三线重合,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以是锐角,直角,钝角,故等腰三角形可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根据性质即可一一判断。
2.【答案】 A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1)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92,因为92+92=184>180,所以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舍去;(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92. 因此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92.故答案为:A.【分析】已知给出了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但没有明确这个内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因此要分类讨论.3.【答案】 C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①当3为底时,其它两边都为6,3、6、6可以构成三角形, 周长为15;②当3为腰时,其它两边为3和6,∵3+3=6,∴不能构成三角形,故舍去,∴答案只有15.故答案为:C. 【分析】由于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故需分类讨论:①当3为底时,其它两边都为6,②当3为腰时,其它两边为3和6,然后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对能围成三角形的按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算出答案4.【答案】 C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①如图1,当该等腰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是50,∴底角= 12 (90﹣50)=20,②如图2,当该等腰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时,∵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是50,∴底角= 12 [180﹣(90﹣50)]=70.故答案为:C.【分析】分2种情况:(1)当该等腰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底角=12(90﹣50);(2)当该等腰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时,底角=12[180﹣(90﹣50)]。
5.【答案】 C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解:如图, 这样的点C有10个. 故答案为:C. 【分析】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要使△ABC为等腰三角形,分情况:以AB为底边;为AC为底边;以BC为底边,分别在图形中标出点C的位置即可6.【答案】 B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如图 ∵AD=AB ∴∠2=∠B ∵AB=BC, ∴∠1=∠ACB, ∵∠B+∠1+∠ACB=180, ∴∠2+∠1+∠1=180即∠2+2∠1=180.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等边对等角,可证得∠2=∠B,∠1=∠ACB,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证得∠1与∠2的关系7.【答案】 B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作AF⊥BC于F, ∵AD=AC, ∴∠CAD=2∠DAF, ∵AF⊥BC,DE⊥BC, ∴∠EDA=∠DAF, ∵EA=ED, ∠EAD=∠EDA, ∴∠BED=2∠EAD,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