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郊区化的发生与发展的机制.docx
3页2 分析郊区化的发生与发展的机制1 中国郊区化的发展 传统的中国城市往往把工业部署在城市中心区,因此经济、就业和居住也就围绕工业展 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开始考虑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布局,首先出现了工业的郊区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的外迁,中国居民也开始向环境相对较好的城市郊区迁移,人口 郊区化开始出现人口郊区化必然要求修建联系郊区和中心城市的交通系统生产性设施、社会性设施及 基础设施都出现郊区化,成为城市郊区化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由于郊区人口的聚集,工 业企业的外迁,形成了新的中心,吸引商业、零售业和居住区往郊区迁移,这样带动了中国 城市郊区化的全面发展3.2 动力机制 郊区化本质上是城市扩散发展效应的结果和西方市场主导的郊区化不同,中国郊区化 的动力机制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驱动,通过城市规划指导下的企业外迁与园区建设,旧城改 造的带动,交通设施的改善,加上市场的作用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共同促进了大城市的离心 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促使城市扩散效应产生,推动郊区化进行的主要离心推力包括:推力 1:政府主导下的企业外迁与园区建设的推动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对城市人口空间分布起到了限制和引导作用。
1990 年代中、 后期城市规划突出了大都市工业布局调整,其编制及其实施促使中心区工业的大幅度外迁, 成为工业郊区化极其重要的推动力量工业企业的外迁与郊区园区的开发建设,有力地带动了中心区人口的郊区化从市场的 角度看,因为城市中心区产生的排斥力(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和郊区产生的吸 引力(低廉地价、有利区位、广阔空间等),使企业在郊区发展更合算,于是大量的企业从城 市中心区迁出推力 2:旧城改造和生活需求的带动 改革开放后,旧城改造发展迅速,在危旧房改造中,政府往往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促进 原有居民迁往郊外,推动了人口居住的郊区化此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居住观念的转变,也是城市郊区化快速发展的动力之 一国际经验数据表明,当一个城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 美元时便出现人口居住 郊区化现象;达到3000美元时,人口居住的郊区化现象会比较明显2000 年我国主要城市 的人均GDP大都超过了 3000美元推力 3: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市土地实行行政划拨、无偿使用的制度20世纪80 年代中期, 我国对原有的无偿划拨土地变为土地有偿使用,最繁华的城市核心区段的地价往往是近郊和 远郊同类用地地价的十倍甚至百倍以上。
按照经济学原理,地价的不同导致土地功能的空间 臵换中心区较高的地价使土地产出率较低的工厂和住宅退出中心区,而土地产出率较高、 能支付较高地价的商业、贸易、金融、保险业等向中心区集中,从而加速了中心区土地利用 的重新调整推力 4:住房商品化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我国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1998 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停止中国实行了40 多年的福利分房制 度,住房商品化代替了福利性分房,房价因素成了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普通市民为了获得较 宽敞的住房,郊区买房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一点和西方郊区化过程中追求良好的居住条 件相似推力 5:交通的改善和通讯的发展与 1950 年代以后美国的州际高速公路计划相似,越来越密集的高速公路网也正在促使 中国的城市发生巨大变化在 1990至2005年间,中国共建成4.1万公里的高速公路,位居 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在未来的30 年,中国计划还将建成8.5 万公里的高速公路通讯技术对于人口与机构的分布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地价更低的 城市郊区,而利用便捷的通讯技术和城市中心区保持通畅的联系。
推力 6:城市化过程中的外来人口在郊区大量聚集我国在1984 年以后放宽了户籍管理对农村人口自由流动的控制,特别是近几年,许多 城市已经在某些方面取消了城市“门槛”,致使大量农村人口拥到城市,但是由于外来人口 大多无力负担城市中心区高昂的住房价格,加上他们在打工等方面的考虑,这些人大多集中 在城市边缘区,使郊区人口增长很快,同时也促进了郊区经济的发展因此这种促使郊区化 的推力并不是来自城市内部,而是来自城市化的外部作用除此之外,中国的城市郊区化,还受到以下一些不利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成为阻碍城 市郊区化健康发展的向心拉力:拉力 1:交通障碍仍然是阻碍城市郊区化尤其是居住人口郊区化的最主要原因从目前 的国民经济水平来看,要象美国那样依靠小汽车的普及来带动城市郊区化还有难度,同时由 于用地紧张、人口密度大等原因,普遍使用小汽车交通会给中国城市交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中国的郊区化应该以城郊公共交通为主导,建立远程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集以 公共电汽车、地铁、轻轨等为主,以私人小汽车、自行车等为辅的多种交通方式拉力 2:城市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郊区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较差,许多 职工不愿意与企业同时外迁,被计划指导的外迁职工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还会设法回迁。
因 此,应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县城和重要城镇,将它们建设成具有较高水平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 设施的城镇不仅使城市中心区人口、工业企业一起迁移到郊区,减缓城市交通压力,减少 企业和职工的通勤费用,抑制城市“摊大饼”式蔓延,而且起到带动郊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拉力 3:城市郊区的外来人口恶性集聚,缺乏有效管理郊区化以来,大量外来人员在 近郊城乡结合部地区聚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城市郊区逐渐形成一片颇具规模自成一 体的“棚户区”和“城中村”,这些聚居区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用水、做饭困难,环 境、卫生条件恶化,道路堵塞,不符合社区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中高收入的居民仍然不 愿选择城市郊区作为居住场所,城郊的商业,零售业和服务业等也难以带动拉力 4:城市郊区环境恶化90 年代以后,大量的老工业企业开始向城市周边地区搬迁 在搬迁的过程中,它们并没有实现产业技术的升级,仅仅是地理方位的简单转换大多利用 外迁时机抢占优势区位,布局分散,导致环境污染的面状扩散,增加污染治理难度,从而形 成污染向城市郊区转移的局面另外,城市郊区环境监督管理力度太弱,缺少对环境违法者 的威慑力,使得城市郊区的环境恶化更加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