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运用题修辞手法技法总结.pdf
17页语言运用题修辞手法技法总结一、比喻1.定义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喻体 (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3.种类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1)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2)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 :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此外 ,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 :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 :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3)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 ,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 ,如玉 ,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4.比喻的作用(1) 化平淡为生动(2) 化深奥为浅显(3) 化抽象为具体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 ,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1) 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2)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3)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4) 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注意:(1 )比喻要有相同点(2 )不是有比喻词就是比喻句(3 )比喻句不管什么形式种类,喻体一定明确出现二、拟人1.定义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2.种类(1) 拟人 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拟人一定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但不是人出现了就是拟人句那河畔的金枊,是夕阳中的新娘。
这是比喻红苹果像孩子的红脸蛋当然也是比喻2) 拟物修辞方式之一把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把人比作物, 例句:(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拓展 :比喻与拟物的区别所有的比喻句都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喻体必须出现拟物中的物可以不出现如上面的例句“涌了上来”“咆哮”“长在水里”3.比拟的作用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三、借代1.定义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 ,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2.种类(1) 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先生 ,给现钱 ,袁世凯 ,行吗 ? (2) 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举酒欲饮无管弦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3) 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吟罢低眉无写处4) 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5) 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 ,为壮士捧腹6) 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引人联想 ,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1) 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2) 被借代的事物(本体 )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四、夸张1.定义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2.种类(1) 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2) 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 :乌蒙磅礴走泥丸3) 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 :“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3.夸张的作用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1) 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2) 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3) 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五、对偶1.定义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1) 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2)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 串对 (流水对 )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3.对偶的作用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 ,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运用对偶 ,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提示:对偶很好辨识,考查意义不大重点要记住对偶的表达效果六、排比1.定义把 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2.种类(1) 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2) 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 ,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增强语势 ,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七、反复1.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2.种类(1) 连续反复 (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 :山谷回音 ,他刚离去 ,他刚离去2) 间隔反复 (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 :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3.作用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提示 :注意重复和叠词的区别反复是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叠词叠词是词和词常常可以连起来用,以词的形状来判断,有两个要素为组成词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单个字的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个字或偏旁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徐釚词苑丛谈: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王称之 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八、设问1.定义无疑而问 ,自问自答 ,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2.种类(1) 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九、反问1.定义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2.种类(1) 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 否 定 式 反 问 用 否 定 的 形 式 表 示 肯 定 例 如 :克 服 困 难 不 是 一 种 享受? 十、对比1.定义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2.种类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1)反面对比(2)反物对比例子 (1)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例子 (2)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例子 (3)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例子 (4)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3. 作用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十一、引用1.定义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2.种类引用分为 直接、间接、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这七种比如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 3. 作用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十二、通感1.定义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2.种类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转换在通感中,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3. 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