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西音乐史名词解释.doc

3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28657616
  • 上传时间:2018-01-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33KB
  • / 3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音乐史部分先秦时期弹歌记载于《吴越春秋》中,远古时期的一首古歌谣,歌词为:“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歌词大意是说原始人如何砍下竹子做成弓,发射石弹去猎取鸟兽的情形它语调质朴、节奏铿锵,透露出原始人对狩猎活动的喜悦心情葛天氏之乐上古时期的一部代表性乐舞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古乐篇》 形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具体内容:一曰《载民》 、二曰《玄鸟》 、三曰《遂草木》 、四曰《奋五谷》 、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鸟)兽之极》 这一乐舞由三人表演,他们手执牛尾且歌且舞手执牛尾表现出原始居民对尾巴的审美,整部乐舞表现了对图腾祖先、天地万物的敬颂祭祀,反映出了原始人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六代之乐又称六乐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在西周时主要用于祭祀大典与重要宴享活动,表现史诗性的内容往往带有一些戏剧表演的意味其中,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最高典范前三篇是对神的歌颂 《云门大卷》歌颂云图腾 《大咸》歌颂水、鱼图腾 《九韶》歌颂鸟图腾后三篇是对人的歌颂, 《大夏》歌颂大禹、 《大濩》歌颂商汤、 《大武》歌颂周武王,歌颂他们的文治武功歌颂内容的变化体现了由于时代变化而引起的文化性质的变化。

      六乐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和,节奏缓慢,表现一种中庸肃穆的情绪六代之乐是华夏民族 2000 年来创造的时代史诗也是周代音乐文化具有集大成意义的代表作品周代礼乐制度西周时由周公初步制定的一种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音乐的等级化体现在佾与乐悬两个方面其演奏的音乐与表演的乐舞为雅乐,主要在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和演奏其形式是:堂上登歌、堂下乐县,文武八佾歌词典雅纯正、风格严肃冗长其目的主要是宣讲道德,教育教化西周雅乐是我国历史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礼乐制度的确定对于西周近 300 年的社会秩序稳定,曾起过积极作用房中乐是燕乐的一种,指周代燕享宾客的音乐由后妃们在内宫侍宴时演唱见于《仪礼》:“弦歌周南、召南之诗,而不用钟磬之节也谓之房中者,后夫人之讽诵,以事其君子 ”歌时不用钟磬伴奏,而用琴瑟伴奏多从民间诗歌中取材加工改编,娱乐性较多,为的是满足君王的娱乐要求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最为兴盛,汉哀帝年间裁撤乐府乐府其职能是采集民间歌谣,并进行加工改编,以供祭祀、宴乐之用其采集的民歌经过加工整理,逐渐形成一定的固定模式,后人把汉代乐府采制的歌谣,以及魏晋直至唐代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或者模仿乐府风格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乐府又成了一种音乐体裁乐府中拥有优秀的音乐家李延年,能够创作歌曲,是最早明确记载善于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人乐府主观上目的是为统治阶级的宫廷享乐服务,但客观上保护了民间音乐,促进了汉代音乐的繁荣发展,重视民间音乐的经验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相和歌是汉代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包括:一是清唱的“徒歌” ,二是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第三种就是加上管弦乐器伴奏,产生乐器与歌唱相和形式的相和歌即所谓:“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其演唱形式是唱者自己击节鼓,旁以丝竹乐队伴奏在歌前歌后往往有单独由乐队奏出的引子和尾声其伴奏乐队主要有笙、笛、节鼓、琴、瑟、琵琶、筝七种组成相和歌采用的调最初为平、清、瑟三调,后来增加了楚、侧调形成了五种以调式命名的乐曲,即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侧调曲相和大曲相和大曲是相和歌最高的发展形式,是歌舞乐综合运用的多段体大型乐曲其主要结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艳、分为有词无词两种;第二部分为“曲”和“解”曲是主要歌唱部分,都有好几段歌词,每段歌词以后都有一个“解”是器乐伴奏下的舞蹈部分第三部分为“趋”亦分为有词无词两种在乐曲快结束时,众乐齐举,速度越来越快,情绪热烈奔放,进入乐曲高潮,称之为“乱” 。

      相合大曲的出现说明我国汉代的歌舞伎乐已经具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广陵散》广陵散是我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至晚在汉末已经出现现存最早的《广陵散》谱是1425 年出版的《神奇秘谱》本 《广陵散》描述内容与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有关乐曲是一部有两个基本主题发展演变而成的器乐大曲全曲由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部分组成从总体结构来看,仍然保持着“序——正声——乱声”这种相和大曲的原则它的两个基本主题按其所处位置可称为“正声主题”和“乱声主题”其中正声主题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其主导作用,乱声主题多用于乐段结束处,使各种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是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压迫者反抗暴君的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清商乐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民族民间音乐的统称,其主要包括相和歌、又加入了长江流域的民间歌曲:吴歌、西曲南方民间音乐成为其主体清商乐沿用相和三调“平、清、瑟”称为清商三调其保存了秦汉以来的民间音乐,被称为“华夏正声” 吴声歌东晋以来采自江南一带的民歌,用箎、箜篌、琵琶等乐器伴奏结构通常为五字一句、四句一段的分节歌。

      也有一部分是五言三句或长短句的其音乐特点是曲尾常有用虚字唱出的衬腔,称为“送声” 主要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抒情曲,风格细腻柔美西曲歌西曲歌产生于荆、郢、樊、邓之间,约当今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一带主要包括舞曲、倚歌两大类 “西曲歌”的句法结构比“吴声歌”较为多样,除了五言和长短句外,还有四言和七言的 “西曲歌”中的舞曲为集体歌舞,其音乐特点是常用“送和声”但与吴声歌送声不同,舞曲的送声多半由众人齐唱,所以称为“送和声”或“和声”而且不一定是虚词有些歌曲的和声部分发展得相当大,已具有所谓副歌的性质倚歌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歌曲,主要用笙及铃鼓等乐器伴奏,风格比较豪爽、奔放,其情趣与吴声歌颇为不同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代丘明所作古琴曲,现存曲谱为唐人手抄本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一首文字谱手抄本碣石调源于相和歌“瑟”调中的《陇西行》 , “幽兰”是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内容是借咏深谷幽兰来抒发文人隐士的清高思想,全曲音调清丽阴郁,分四段,有一个基本音调发展而成这一音调通过移调处理,泛音演奏,句幅扩充,调式变换等手法加以变化发展,最后还用泛音作八度连续下行,加强其激动情绪同时,在碣石调·幽兰中已出现散音、按音和泛音在音高上相一致的旋律,尤其常用具有纯律特色的三、六、八、十一徽上的按音和泛音。

      这说明至少在六世纪前,古琴音乐已正式应用了纯律音阶,当时的人们已经完全掌握了纯律的音响规律隋、唐、五代时期《阳关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阳关三叠唐时著名歌曲以唐诗人王维七言绝句入乐曲谱出见于《浙音释字谱》名《大阳关》 称《阳关三叠》者则以《发明琴谱》为最早因为歌唱时必须反复三次,每次略作变化,故称三叠唐诗叠唱方式为第一句不叠,后三句再叠至宋代已是每句都叠后发展为琴歌形式,歌词发展为包括长短句的多段作品,每段叠唱主题为商调式,每句尾部为合尾,第三句移调处理其旋律感情真挚、动人心扉燕乐分为:大中小三种不同概念广义的燕乐,乃是泛指统治阶级在宴会中所用的各种音乐,其意义与俗乐相当故隋唐九、十部乐及所有教坊俗乐都可称为燕乐狭义的燕乐,专指唐贞观时张文收所作的《景云河清歌》 次广义的燕乐,乃是专指一种具有特殊乐调风格的乐曲即受少数民族音乐尤其是龟兹乐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与传统乐调不同风格的乐曲其基本音阶既不同于古雅乐,也不同于清乐音阶,其特点是运用“清角”和“闰” 唐代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舞蹈的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比起相和大曲有了进一步发展音乐成分风格变化是建立于多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

      结构是板块式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散序,是节奏自由的散板,器乐独奏及合奏,不歌不舞第二部分称中序或拍序也叫“排遍” 以歌唱为主,慢板居多,或舞或不舞第三个部分从入破开始,以舞蹈为主,音乐由慢渐快,是全曲的高潮所在唐代最著名的大曲是《霓裳羽衣舞》 大曲在唐代音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表明中古时期歌舞伎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宋、辽、金、元时期姜夔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格律派”词人、音乐家江西鄱阳人其人多才多艺,工于诗词、精通音律、擅长书法著述存今有《白石道人诗集》和《白石道人歌曲》 存诗180余首、词80多篇 《白石道人歌曲》中最主要的是 14 首自度曲 “自度曲”是其创作的词体歌曲所谓“自度”即自制新曲之意是先成文辞,后制曲谱大多是以描写山川风物和旅途中的感受为题材,内容严肃,风格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较大的感染力如《杏花天影》 、 《鬲溪梅令》 《扬州慢》等 ,除此还作有琴歌《古怨》和根据唐宋旧曲整理填词的《霓裳羽衣第一》 、 《胡渭州》 以及仿民歌祠神曲所作的“越九歌”等,都有乐谱传世姜夔的作品很重视技巧,无论是在旋法,结构,调式,转调等方面都作过精心安排他提倡用七声音阶,并经常强调突出四度音和七度音,有时还引用升高的商、徵或宫音,形成一种独特的抒情风格。

      其作品不仅是对个人身世的悲吟,更反映了南宋时代的悲哀,这些创作对后世是一份宝贵的音乐遗产陶真宋代一种用琵琶或鼓伴奏的说唱艺术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金、元其唱词多为七字,在音乐上也作上下句反复吟唱的格式宋代唱陶真的大多数是不入勾栏,只在街巷热闹之处演唱的路歧人由于题材、歌词通俗,因此在广大农村地区十分流行一般认为陶真是后世弹词之前身鼓子词宋代一种以支曲叠唱为基本形式的曲艺,用渔鼓伴奏,有两类,一类是士大夫创作,用于宴会其结构比较简单,也无故事情节,通常只有一个词调咏唱四季或十二月,在歌唱前往往要先念一段散文或韵文的“致语” 如张抡的《踏沙行·山居》等还有一类是说唱性的叙事鼓子词主要用一个调反复歌唱,但其中插有说白,如此反复多次以叙唱一个故事现存唱本有北宋赵德麟的《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无名氏的《刎颈鸳鸯会》两种货郎儿宋元时期一种说唱性质的曲艺形式早期是宋代的一种民间歌曲,由小贩儿的叫卖声发展而来,元代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中间串入其他曲调,形成所谓“转调货郎儿 ”并用几个不同的转调货郎儿,其间穿插说白来说唱一段故事演唱者自摇串鼓伴奏唱赚南宋一种重要的说唱形式,由南宋绍兴年间的勾栏艺人张五牛在吸收流行于北宋汴梁的“鼓板”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的。

      用鼓、板、笛作为伴奏乐器,用缠令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为特征缠令由互相联系的若干曲调组成,缠达则以两个曲调不同反复,音乐上采用同一宫调,一韵到底目前保存最完整地唱赚作品是保存在宋代陈元靓辑《事林广记》中的一套咏蹴鞠的《园社市语》 ,是由《紫苏丸》 、 《缕缕金》 、 《好女儿》等九首曲牌组成的套曲诸宫调诸宫调是宋代汴京勾栏说唱艺人孔三传创立的一种大型的说唱艺术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规模宏大的体裁由不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连接起来演唱伴奏乐器主要也是鼓、板、笛后来也用水盏打拍,或用弦索伴奏诸宫调音乐的特点在于宫调的多样性,适合表现更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金章宗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全本共用了十四个宫调这种唱片说唱音乐形式的出现,说明我国说唱艺术已进入成熟时期宋大曲宋代大曲基本形式沿袭唐代,只是遍数略简,同时,克服唐代大曲各段内容互不连贯的缺点,大都以全篇叙述一故事,唱词也由整齐句改为长短句形式南宋以后,随着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一种新型歌舞,在内容上特别注意演述一定的故事情节,在音乐上采取曲牌连缀的形式,并以代言体的念白穿插其间,其中某些歌舞已颇有戏剧表演的意义。

      永嘉杂剧十二世纪南宋初期在浙江温州地方兴起的一种民间戏曲,又称南戏萌芽于民间歌谣、小曲,后逐渐吸收唐宋大曲、诸宫调和宋杂剧等因素北宋末南宋初已形成,宋南戏目前只存有《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