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5.3《登高》 课件.ppt

46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85657349
  • 上传时间:2024-09-0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52MB
  • / 4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登高 登高习俗知道少?登高习俗知道少?•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之一,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登高节高节”•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菊花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菊花酒•茱萸雅号茱萸雅号“辟邪翁辟邪翁”,菊花又,菊花又名名“延寿客延寿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少一人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千古哀情,悲秋绝唱 ——杜甫《登高》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首联::写了几种意象?写了几种意象? 渲染了怎样渲染了怎样 的氛围?的氛围?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清沙白鸟飞回 急急 高高 哀哀 清清 白白 飞飞凄凄冷冷空空旷旷凄凄厉厉凄凄清清风风--天天--猿猿--渚渚--沙沙--鸟鸟 首联:首联:写了几种意象?写了几种意象? 渲染了怎样渲染了怎样 的氛围?的氛围?孤孤独独秋意悲凉秋意悲凉境遇境遇孤孤苦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颔联:赏析写景的特点和意境赏析写景的特点和意境•写山写山————远望远望““无边落木萧萧无边落木萧萧””•写水写水————俯瞰俯瞰““不尽长江滚滚不尽长江滚滚””秋风萧瑟秋风萧瑟败叶纷扬败叶纷扬滚滚涛声滚滚涛声湍湍水势湍湍水势生命之短暂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时间之永恒苍凉雄浑苍凉雄浑沉郁悲壮沉郁悲壮落木落木 林庚《说木叶》林庚《说木叶》•““木木””字本身暗示了落叶的萎黄与干燥之感,字本身暗示了落叶的萎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木叶木叶””属于风而不是属于雨,属于爽朗的属于风而不是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落木落木””比比““木叶木叶””更显空阔,意思相同,更显空阔,意思相同,但意境不同但意境不同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罗大经《鹤林玉露》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繁繁万万常常多多独独新新百百 • 从时空落笔,写出了羁旅的孤独感从时空落笔,写出了羁旅的孤独感• 独立高台之上,白发蓬松,老泪纵横,独立高台之上,白发蓬松,老泪纵横, 形容枯槁的老者形象。

      形容枯槁的老者形象颈联、尾联:颈联、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歌形象?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歌形象? 纵观全诗,写景抒情,全在一纵观全诗,写景抒情,全在一“悲悲”字字•唐朝民间有云唐朝民间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苦中苦”•登高远眺江景秋色,触景生情,悲涌心头登高远眺江景秋色,触景生情,悲涌心头劲风悲鸣、高猿哀啸,落木萧萧,壮景传悲劲风悲鸣、高猿哀啸,落木萧萧,壮景传悲颈联、尾联字字抒悲,是血与泪的结晶,是颈联、尾联字字抒悲,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悲与恨的沉淀•“孤独孤独”之悲,之悲,“常客常客”之悲之悲 ,,“多病多病”之之悲,悲, “断饮断饮”之悲,之悲,“家国家国”之悲,悲恨万之悲,悲恨万端 杜甫缘何而杜甫缘何而“悲悲”??((一)读书和壮游时期一)读书和壮游时期((3535岁以前)岁以前) (二)困守长安时期(二)困守长安时期((35—4435—44岁)岁)(三)陷贼和为官时期(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45—48岁)岁) (四)漂泊西南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49—5949—59岁)岁) 三吏: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八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八首》 《登高》的文学价值《登高》的文学价值•杨伦称之为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誉为胡应麟更把它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

      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杜甫为称作杜甫为称作““诗圣诗圣””,诗作被称作,诗作被称作““诗史诗史”” 道不尽的诗圣 说不完的诗仙道不尽的诗圣 说不完的诗仙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仙是超凡脱俗的,圣是超凡入俗的李白是仙,杜甫是圣仙是超凡脱俗的,圣是超凡入俗的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是侠,愤世嫉俗,快意恩仇,醉眠酒家,笑傲王侯,李白是侠,愤世嫉俗,快意恩仇,醉眠酒家,笑傲王侯,飞扬跋扈,挥金如土,一付豪客形相;杜甫是儒,书生意气,飞扬跋扈,挥金如土,一付豪客形相;杜甫是儒,书生意气,匡济情怀,仁民爱物,悲天悯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一片匡济情怀,仁民爱物,悲天悯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一片菩萨心肠菩萨心肠 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间的火种 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之景急剧的风高渺的天,山中的猿猴在天和地之间凄厉的鸣叫;清冷的江中小洲,白茫茫的沙岸,半空中的小鸟便也在天和地之间来回的盘绕显然,“猿啸哀”就是当时作者的一种心情的表露因“风急”,因“天高”,鸟儿痛苦的在江面上挣扎,这景象多像作者痛苦的一生啊作者一生奔波飘零,得到的却是一次比一次更为沉重的打击故而此时他连像鸟儿那样不停的挣扎的力气也几乎消失殆尽了仅此二句,诗人的一种苦痛和无奈便溢于言表 •诗人的目光渐渐集中,转向山中的落叶和江上的波涛落叶是“无边”的,因为“风急天高”,所以落叶纷纷飘坠,仿佛不知从何而落,也不知坠向何方;波涛一浪压着一浪,似乎不知从哪里涌来,真不知滚向哪里此二句境界阔大,确给人一种“飞扬震动”之感这既是当时夔州之地秋天的典型特征,同时也把诗人自己完完全全的融进了“萧萧”落叶和“滚滚”江涛中,“无边”的落叶已淹没了诗人,“不尽”的江涛也淹没了诗人面对着如此博大、如此无穷尽的大自然,人类是多么微不足道联系首联二句,一种浓重的悲哀又渗入字里行间 •末二句诗便把这种“消沉”推到了极点由于孤独和无聊,尽管诗人生活极度困难,他还是不停的饮酒因为酒能浇愁,酒能使人麻木,酒能使人暂时忘掉一切。

      所以“艰难”和“苦恨”似乎让“浊酒”慢慢的泡软了;剩下的,是越来越多的白发和一个个越发难捱的日子这里,“新停”二字应作“方饮罢”之意而不作“刚刚戒了”之说因为杜甫同时期所写的《九日五首》的第一首诗里便有“重阳独酌杯中酒”之句③尽管杜甫当时患了很重的肺病,但他依然不停的喝着浊酒,一种消沉和颓丧的情绪便跃然纸上了它所透露给读者的主要是“消沉和无奈”, •杜甫悲天怜人、忧时伤乱的情怀注定了他杜甫悲天怜人、忧时伤乱的情怀注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诗人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诗人 •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哀”字关涉全联,笼罩全篇,读来刺目痛心,毛骨悚然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颔联仰观俯察,壮景传悲,寄寓遥深,措语天然诗人仰观天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俯察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画面之宏阔苍茫凸现人生的沉重悲壮萧萧”、“滚滚”,摹声绘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全联状夔州之秋,也分明隐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郁悲凉,怆然至极。

      •颈联、尾联抒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凡此种种,悲恨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该诗的用韵和对仗:  律诗以中两联对仗为常规,但该诗八句全用对仗,在律诗中是不多见的首句用对仗的律诗,第一句末字一般用仄声,而此诗因首句用韵的缘故用了平声收尾律诗首句用韵而又是对句的,必得如此,非杜诗特出此联对仗工巧,不仅句与句之间对仗,而且“天高”与“风急”、“渚清”与“沙白”属于句中自对句中韵字“哀、回(古读 huai)、来、台、怀”都是上平声十灰韵,没有缺韵、换韵、凑韵、叠韵或同义相押现象风急天高猿啸哀”,这就是人从听觉(风声急,猿声哀)、从触觉(风吹)感到秋天的凄凉和从人与天的对比中的自身的眇小感。

      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从视觉上(青色、白色)感到秋天的冷、凉,“鸟飞回”更暗含了诗人在漂泊的困境中油然生发的乡愁意识首联起句突兀,以工笔细描,摄取出秋景的六个镜头,将全诗笼罩在沉郁悲壮的气氛中,同时又隐隐透显出诗人廓大而又深邃的情感追求它不仅给人以一种无尽悲凄的深秋之感,而且为诗人“悲秋”的抒怀营造了气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深秋时节辽阔萧森的景象──树木的飘落,杜甫也在人世上飘落,此景此心,落叶甚悲,杜甫甚悲,怎不令人感慨?然而时光却不管落叶和老人的悲境,一个劲地催促着叶落,催促着人老,就像长江之水滚滚不停,这也无形中流露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声、形的摹拟与结合,更增“时不我待”的悲怆之感这两句又表现为上句由近而远,下句由远而近,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长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罗大经《鹤林玉露》)寥寥数言,竟写出了多层的悲因,真是达到了“片言明百意”的艺术境界!诗人在内心作了一次空间的漫游,同时又是对自己经历的一种辛酸的回忆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叶黄,秋悲,人老,心老,像萧萧而下的落叶──诗人的忧时伤世的抑郁愁苦之情在此怎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诗作中的情、景、意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形、声、色、态得到尽意的表现。

      它似一副工笔描绘的写意画,更似一曲无尽泣诉的人生悲歌在这里,诗人的悲剧感获得了审美性的超越──他的“悲秋”、“多病”、“苦恨”、“潦倒”也就成了超度他的梯航此时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愿望虽已是水中之月,然而在这最深沉的人生的悲情中 •前四句写景,是所谓“诗之媒”;后四句抒情,是所谓“诗之胚”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 扣题•首联的作用是“起”,颔联是“承”,颈联是“转”(开始有同学应和),尾联呢?  生:合 •万里,地之远,悲秋,时令凄惨常作客,久羁旅百年,齿暮多病,衰疾独登台,高处,无亲朋时间 空间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第四期是杜甫离蜀入夔,漂泊湘鄂,以至于去世的作品,约计六百余首此时杜甫已是五十五岁的暮年,他经过了种种人情物态的变化,历尽了人生一切的艰苦,所表现的风格有感伤的意味,因此怀思古人,追悼亡友,回忆往昔的作品特多,创作的艺术也进入了更为精醇的境界尤其是律失,已入圣域代表作: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白帝城、壮游、昔游、遣怀、往在、夔府书怀、登岳阳楼) •第三期是弃官入蜀后的作品,五百四十余首这是他定居草堂的时期,因为生活较安定、舒服,作品所表现的风格亦较恬静代表作:卜居、狂夫、客至、江村、野老、南邻、出郭、恨别、江亭、水槛遣心)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炼字对仗炼字对仗•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1]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 •公元八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一年,杜甫五十九岁时,终因贫病交加,死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船上一个对中国诗歌有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就这样凄凉地消失了没有人为他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只有滔滔的江水永远鸣奏着他诗中诉不尽的悲愤杜甫捧起时代的血泪,反复提炼,用沉重的笔触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