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边境地区州市旅游竞争力差异与整合研究.docx
17页云南省边境地区州市旅游竞争力差异与整合研究 郭向阳+明庆忠+穆学青+娄思元+王娟+吴建丽摘 要:云南作为我国的旅游大省,其州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对区域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和旅游潜在竞争力三大维度构建了旅游竞争力量化测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云南8个边境州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层级进行了量化测评研究表明:(1)云南边境地区8州市旅游发展竞争力层级分为较强旅游竞争力区、一般旅游竞争力区和较弱旅游发展竞争力区三种类型;红河、临沧属于较强旅游竞争力区,西双版纳、德宏、普洱属于一般旅游竞争力区,文山、保山、怒江属于较弱旅游发展竞争力区;(2)在空间布局形态方面,较强旅游竞争力发展州市呈现“分散状”布局,主要集中于滇南地区,其余非较强旅游竞争力区州市呈现“趋同俱乐部现象”空间布局整体上旅游竞争力水平层级形成了以滇南地区为核心向周边州市等外缘区域发展的“核心—边缘”式空间发展格局;(3)边境各州市旅游资源呈现区块聚焦性,旅游形象和客源市场定位仍存在雷同现象,且边境各州市旅游业发展水平极化效应明显为此提出了旅游产品及资源、旅游市场、旅游空间及旅游线路整合和完善旅游管理机制等应对策略。
Key:边境地区;旅游竞争力;因子分析;整合措施;云南省:F590 :A区域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区域旅游是否具有竞争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1]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能够了解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发展现实状况,促进区域的旅游地系统构建与优化升级,避免区域内次区域的无序竞争,从而优化资源配置,防止重复建设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健全,旅游基础环境和交通网络的完善,城市逐渐有了接待功能、管理职能、休闲度假功能,旅游逐渐城市化国内外直接针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旅游竞争力影响因素[2-6]、竞争力提升策略[7-10]、旅游竞争力量化评价[11-12]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13-15]、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6-17]、评价方法[18-19]、竞争力实证研究[20-22]等方面国内外研究的方法不断成熟,逐步由定性向定量研究过渡,研究理论逐渐充实,但形成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尚待时日,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在研究区域上,缺乏对省域之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尤其是在以往的研究文献当中,对云南省边境地区州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仍属空白。
因此,强化对边境地区的州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对于旅游发展新常态下透视边境旅游竞争力的发展现状、提出边境州市旅游发展提质增效的整合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兼具不可替代的边境区位与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其边境州市主要包括保山、红河、文山、普洱、西双版纳、德宏、怒江和临沧等8个州市2015年,云南省8个边境州市累计接待游客总人次达1.0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07亿元,相比2014年分别增长了15.72%和26.41%,边境州市旅游发展逐渐呈现良好态势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72号》文件,指出了“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沿边国家级口岸、边境城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沿边重点地区是我国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是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的重要指示2016年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16]91号》文件,大力支持边境旅游试验区与跨境经济合作区(两区)的建设,为云南省边境州市旅游发展带来了时代机遇因此,云南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边境旅游发展的重要支点之一,对其边境州市旅游竞争力的差异与资源整合研究具有较强的区域代表性,对其他同类型发展区域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与示范效应。
1 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1.1 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旅游业是综合性與关联性很强的联动产业,其发展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与社会诸多方面存在着重叠、交叉的社会综合性产业构建全面且科学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是研究中的重点旅游现状竞争力反映了区域旅游产业的现实综合发展水平;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表征旅游产业的空间承载能力;旅游潜在竞争力预示着区域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兴衰成败,旅游资源禀赋状况和旅游通道的便利程度是驱动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另外,政府财政支出、私人车辆拥有量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鉴于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边境旅游业发展竞争力水平,本研究本着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典型性和资料可获得性的原则出发,从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与旅游潜在竞争力3个维度11个具体量化指标构建了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表1)1)旅游现状竞争力主要包括入境旅游人次、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旅游业总收入及3A级以上旅游景区评分等具体指标①3A级以上旅游景区得分旅游资源的多寡代表了区域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和承载能力大小,根据资源等级状况将各州市资源禀赋转化为资源吸引力得分D(D=5A*100+4A*80+3A*60)。
②旅游接待人次包括入境人次和国内旅游人次,表征区域旅游业市场规模大小③旅游各项收入主要涉及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表征旅游业市场经济效益的多寡2)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支出、公路通车里程和私人车辆拥有量等量化指标公路交通里程代表区域中转或运输集散客流的能力,有利于旅游市场规模的空间拓展与延伸;政府财政支出表征区域旅游业资金支持的力度;私人车辆拥有量代表旅游市场客流拓展与扩散的能力,是旅游业发展不可忽略的重要支撑因素3)旅游潜在竞争力区域旅游发展潜在竞争力的大小可以从以往旅游业发展历程中找出规律,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边境8州市10年来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作为考量对象,对区域未来旅游业竞争力大小做出估量endprint1.2 数据来源与处理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6年《西部旅游发展报告》、《云南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云南省各州市201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数据处理:因子分析法是用于从较多变量数据群中提取公共因子的统计分析的技术方法,本研究采用此方法来对云南边境各州市旅游发展综合竞争力进行测算鉴于采取数据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利用Excel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公式如下:Zij=(Xij-Mij)/Qj(i=1,2,...,11; j=1,2,...,11) (1)式中,Zij表征无量纲化后的样本数值;Xij表示第i个州市第j个指标的原值;Mij与Qj分别为原始数值Xij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在数据无量纲处理的基础上,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降维因子分析,并对具体指标进行科学量化分析,得出解释的总方差、碎石图、旋转成分矩阵及得分系数矩阵,进而求得边境各州市的旅游业竞争力综合水平得分,判定出云南省各州市不同发展竞争力水平层级类型2 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2.1 测评过程通过运用SPSS20.0软件对被测评指标进行KMO检验与巴特利球体检验,验证结果表明适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经过降维因子分析、碎石图、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和得分系数法,分别得到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具体指标体系的碎石图、旋转成分矩阵(表2)和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3)根据生成的碎石图可知,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Factor分析过程提取三个公因子,因子F1与因子F2、因子F2与因子F3及因子F3与因子F4之间的差值相对较大,其他因子之间的差值较小,说明前三个因子提取了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足够解释的信息依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前三个公因子对总方差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54.709%、27.572%和12.372%,累计达到了94.654%,同样表明前三个公因子对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竞争力水平具有很强的解释性据表2旋转成分矩阵可知,入境旅游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3A级以上景区得分等具体量化指标在第一个公因子成分上具有相对高的载荷量,分别表征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区域旅游业市场规模的大小和旅游业当前市场规模经济效益的多寡,因此,将第一个主成分公因子命名为“旅游现状竞争力因子(F1)”。
政府财政支出、公路通车里程和私人车辆拥有量等指标在第二个公因子上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原始信息载荷量,分别表征旅游业的受重视程度、旅游业外围层市场空间拓展能力和区域旅游业外围层支持力,能够对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具有较大的解释性,因此,将第二个公因子命名为“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因子(F2)”近10年旅游总人次年均增长率和近10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在第三个公因子成分上呈现出了较高的载荷值,表征区域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将其命名为“旅游潜在竞争力因子(F3)”根据得分系数矩阵(表3)得到三个主成分公因子的线性计算方程,其公式如下:F1=0.176T1+0.208T2+0.192T3+0.133T4+0.187T5+0.199T6+0.007T7-0.075T8-0.014T9-0.102T10-0.052T11 (2)F2=-0.117T1+0.01T2+0.017T3+0.168T4+0.017T5-0.071T6+0.366T7+0.315T8+0.257T9-0.113T10-0.029T11(3)F3=0.066T1-0.13T2-0.048T3-0.056T4-0.038T5-0.022T6-0.195T7+0.005T8+0.091T9+0.596T10+0.467T11(4)根据解释的总方差可知,第一个主成分F1的权重系数为47.9%,第二个主成分F2的权重系数为28.6%,第三个主成分F3的权重系数为18.1%。
因此,区域旅游业发展竞争力综合发展得分F计算公式为:F=0.479F1+0.286F2+0.181F3 (5)據此,可求得云南省边境地区8州市旅游现状竞争力因子得分、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因子得分、旅游潜在竞争力因子得分及其排名,从而求得8个边境州市旅游业发展竞争力水平层级的综合得分(表4)2.2 测评结果2.2.1 旅游竞争力差异分析(1)旅游现状竞争力西双版纳、德宏、红河和临沧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状况、便捷的旅游交通和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占据了边境地区大部分旅游市场其中,西双版纳市场占有率最大,属于较强旅游现状竞争力州市;怒江、保山、文山和普洱虽然具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但其较小的资源密度值、较弱的高等级旅游资源禀赋丰度、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其旅游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旅游现状竞争力较弱2)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因受益于“滇中城市国际旅游圈”辐射效应的带动,红河、普洱、临沧和文山等邻近州市,兼具便捷的旅游通道区位优势和政府的政策红利支持,加之以上州市的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要高于边境其他州市,私家车拥有率较高,促使其旅游基础竞争力较强保山、德宏、西双版纳和怒江因其远离省域内旅游发展的极核区域,受益于旅游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较弱,加之这些州市大都处于省域内旅游交通的末梢,区位优势不甚明显,受制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屏蔽效应较多,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较弱。
3)旅游潜在竞争力受益于昆曼国际大通道、泛亚铁路、滇缅公路及航空运输等国家战略性旅游通道的建设,加之其资源禀赋状况丰富和接待设施完善,红河、西双版纳、保山和普洱具有较强的旅游潜在竞争力,未来将会有众多的旅游客流涌入;伴随着云桂高铁的开通,受益于高铁发展的虹吸效应和时空压缩效,文山也将会展现出无穷的旅游潜在竞争力;德宏、临沧和怒江的旅游潜在竞争力较为薄弱,尤其是怒江在旅游潜在竞争力综合得分方面处于末位endprint(4)旅游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