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勒克县旅游概述.doc
13页1尼勒克县旅游概述基本概况:新疆尼勒克县—祖国西北边陲上的一块宝地,位于被誉为“ 塞外江南”的伊犁河谷 东端,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几千年来,尼勒克县各族人民就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战天斗地、繁衍生息尼勒克县西绕伊宁市,距首府 乌鲁木齐 816 公里;东经独库公路,距乌市 516 公里;位于东经 81°58′—84°58′,北 纬 43°25′—44°17′之 间 东与和静县以依连哈比尔尕山、阿布热勒山分水岭为界;东南与新源县相接;南与巩留县隔巩乃斯河相望;西与伊宁县接壤,距伊宁市 112 公里;北与精河县以科古尔琴山、婆罗科努山分水岭为界;东北与乌苏市以依连哈比尕山、婆罗科努山分水岭为界全 县属于山区地形地貌特征,四周高山 环绕,总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其中峡谷遍布、山川相间海拔在 800—4590 米,呈柳针叶状,东西长 243 公里,南北宽 70 公里,总面 积 1.03 万平方公里喀什河自东向西贯穿会境,岸旁草茂林密,雪岭云杉遍布境内,146 种名贵药材皆产于此,是闻名遐迩的伊犁马、新疆细毛羊、褐牛的主要 产区,雪鸡、雪莲、鹿茸、贝母是尼勒克县久负盛名的“ 四大特 产” 山花蜂蜜、乳产品、水晶三大系列产品更是全疆驰名。
全县辖 10 个乡、1 个镇、1 个国营农牧场,辖区内还 有兵团农四师 79 团、72团煤矿、 71 团焦化厂、尼勒克县军马场、天西林业局尼勒克林 场、自治区畜牧厅巩乃斯种羊场等单位全 县总 人口 15 万人,要由汉 族、哈 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 族、达斡尔族等 25 个民族组成在历史的 长河中,各民族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且又保持了鲜明、 浓郁、各具特色而精彩 纷呈的民族风情,如:叨羊、那达幕、西迁节、赛马、姑娘追等活动 这里壮丽的冰川、辽阔的草原、点缀深藏的温泉、静谧幽深的峡谷、莽莽的原始森林、天光云影的湖泊,与浓郁淳朴的少数民族风情相辅相衬, 为尼勒克 县增添了仪态万千的动 人景象和令人神往的人文景观,成 为尼勒克县发展旅游 业的坚实基础主要古迹:奴拉赛古铜矿:奴拉赛古铜矿遗址位于尼勒克县城南约 3 公里处喀什河畔奴拉赛山谷中,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河谷, 矿脉顺沟谷展布根据考察,尼勒克奴拉赛古铜矿遗址是古代塞种人所建,为春秋时期古铜矿遗址,距今已有 2500余年的历史这样的采矿炼矿遗址,不 仅在新疆是首次发现,就是在中 亚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它对研究西域尤其是伊犁河谷流域的历史发展和民族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
该古铜矿遗址分采矿和冶炼两部分目前已发现 10 余处地下采矿竖井洞口,每个井口大约一米见方由于年代久 远,洞口都已坍塌,并被碎石、沙砾和草丛所覆盖仅存的两处竖井洞口井深达 20 多米,宽约 5 米,井壁陡峭且异常漆黑,陡峭的矿壁上横空支撑有许多水平原木,分为上、中、下三 层其中,最上层尚存十余根原木,原木两端分别楔入矿壁内,更多的原木已塌折,与大量矿石、采矿、 砸矿用的石器工具、泥土混 杂在一起,成了厚达 4-5 米的堆积层从这些竖井洞口的情况来看,这些采矿竖井在地下是相互连通的,形成了网状采矿巷道,从而构成了规模较大、开采 时间较长、保存比较完整的古铜矿采矿遗址2在距采矿遗址不远处的奴拉赛沟的平坦处,是当时的冶炼遗址在距地 1.5 米深处,埋有木炭炉渣层,长 20 米,厚 0.5 米,并 发现经过粗炼后呈圆龟形状的白冰铜块,经光谱分析含铜量最高达 60%以上,另外,从奴拉 赛沟内还发现多孔的炉渣层,孔内残留有木炭和木质纤维状的印痕, 说明当时是用木炭作燃料来炼铜的,这对研究春秋时期青铜文化、政治、经济、民族历史均有重要意 义由于古铜矿集采矿和冶炼场所于一处,这对研究当时生产的全过程很有裨益。
目前遗存的的采矿固矿工程的重要实物和大量采掘和提吊矿石的各式工具,为确定奴拉赛古铜矿的时代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鉴于该铜矿价值较大,2001 年,尼勒克县奴拉赛古铜矿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日喀什古城遗址:位于今尼勒克县城东北角阿日喀什系蒙古语,含义为“太阳出来的地方有一宝石城” 据 《新疆记载》中载:“惠宁城又东十五里,有城日固尔扎,又东一百八十里,有山日喀什 ”阿日喀什城是根据山河地名而命名具体位置在萨热买里村西,布拉克比什村东,和平路以北,尼 乔公路以南的长方形地带今气象站至哈中农场、 砖场分布区内至今还存留多处古城垣从出土的陶瓷残瓦片鉴定,为公元 1225-1428 年所建喀什回子古城遗址:位于大喀拉苏西南 1.5 公里处在大喀拉苏沟以西,小喀拉苏沟以东,喀什河北岸,伊尼公路以南的两夹沟一河的冲积小平原汇合处,此古城遗址虽已被当地居民开垦作农田,但古城垣依然可见,该城为正方形,地形十分险要,三面环水,河岸边悬陡峭,四周是起伏的群山,可谓“一人把关,万夫莫开”此城为军事镇,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曲勒图木坎布喇嘛塔:又称活佛塔曲勒图木坎布喇嘛于 1851 年出生于尼勒克科克浩特浩尔村,自幼去吉仁台学习喇嘛教经文,后随查干活佛去西藏深造,学成后于 1895 年回尼勒克,积极筹建喇嘛召,在曲勒图木喇嘛的主持下,喇嘛召快速建成,喇嘛教不断发展壮大,最盛 时有大小喇嘛 415 人,前往喇嘛召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每年平均万人以上,最盛时每日达千人,曲勒图木喇嘛于1911 年圆寂,蒙古族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的骨灰和泥在他生前传教之地建成曲勒图木坎布喇嘛塔,以示纪念。
喇嘛召:喇嘛召蒙古语为“喀什乌力扎图庙” ,藏 语称“阿日西朝格伦” ,汉语为“崇寿寺”,喇嘛召位于喀什河中游河谷阶地,地理坐标为东经 82°42′,北纬 43°88′,海拔 1191 米,在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民族乡喇嘛召建于清光 绪二十三年 4 月 3 日(1897),总建筑面积 1334 平方米,其间有 3 个寺,可同 时容纳2500 人念经,5000 人朝拜其中:大庙两层,长 50 米,宽 25 米三寺之外, 还有公房两院,共 10 间,大小喇嘛院禅院 44 处,2116 间 ,召内设备齐全,香火旺盛,内地和西藏均有人来朝拜三区革命纪念地1、阿克塔斯洞:位于县城西北角的加哈乌拉斯台沟内实为一白色石灰岩溶洞阿克塔斯洞是三区革命爆发前游击队藏武器弹药之处新中国成立后,被自治区列为文物保护地之一32、阿克别尔草原:位于加哈乌拉斯台沟内为三区革命发源地这里被大小山峰环抱,山谷狭窄,云杉密布其间的“ 阿克克桑” 地形显要,一人把关,万夫莫开三区革命领导人阿克别尔在这里成长,直至参加革命阿克 别尔牺牲后,为了纪念他对三区革命的功绩,故将此地命名为阿克别尔草原,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三区革命策源地,被自治区列为文物保护地之一。
3、巴斯勒根古战场:位于县城东面 20 公里的群吉沟上游 “巴斯勒根”为哈萨克语,意为挂头地这里地形险要,1944 年 9 月 4-5 日,三区革命游击队在这里同国民党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人为了纪念三区革命,称此地为巴斯勒根古战场主要旅游资源:“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不到尼勒克 县不知美在何方”,尼勒克实际是伊犁的代表唐布拉草原,喀什河峡谷、雪峰、温泉、溪流、浪涛、云杉林、河谷原始林、草原民族风情等等,一步一景,如诗如画,美不胜数尼勒克总的旅游资源类型分布合理、丰富且独具特色:1、景点众多、资源类型丰富:尼勒克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经初步调查就有 24 处景点,是伊犁州直景点数量最多的县(市)之一按《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分类系统,尼勒克县旅游资源可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 观、古迹与建筑类、休闲求知健身类等共 5 大类 17 个基本类型(占伊犁河谷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总数的 40%),按其特点与分布,可分为三大风景区:即东部唐布拉百里旅游区、中部吉仁台峡谷风景区、西部喀什河谷风景区2、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品质等级高:在尼勒克县旅游资源中,三分之二为自然旅游资源,三分之一为人文旅游资源。
在巍峨的群山中, 拥有 95 个高山湖泊,16 个温泉,三大冰川,唐布拉草原之壮 丽, 乔尔玛冰川之雄奇,喀什河之奇美,阿尔斯郎景观之怪异闻名遐尔 还有许许多多温泉、峡谷、山林等景物,都极尽天山的自然魅力,如喀什河源的瀑布,卡布其克的天然石拱桥,寨口的石洞、石门,阿尔斯郎的怪石,喀什脑子的茫茫林海,庭得克沟口的万卷 书褶皱山景观,索孜木特的奇峰异石,将军沟的夜景,喀什河次生森林公园等旅游景观风景如诗似画沿着喀什河从东向西,河道千奇百态,两岸景观林海、草原绵延,山体、阶地形态千变万化,时而是湍湍急流的峡谷和密布的云杉林,时而是平缓舒展的草原和河谷原始长廊等,令游人流连忘返,是旅游度假观光的绝好去处,是新疆草原风光少数等级最高的景区之一3、人文景观绚丽多彩、魅力无穷:尼勒克县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文物古迹较多,尤其是奴拉赛古铜矿遗址,是中国西部地区铜矿开采史和冶炼史上的里程碑,对于铜矿开采史、冶炼史及铜矿成因方面具有很大的科考价值广泛分布的草原土墩墓、神秘多彩的伊犁岩画和粗旷风趣的草原石人堪称伊犁草原的三大文化尼勒克草原石人、吉仁台岩画、乌孙古墓则是伊犁地区三大文物古迹的组成部分之一,为研究历史时期伊犁地区游牧民族的文化生活提供了较好的史迹。
4尼勒克草原石人:石人系县文管所所征集的文物,现存放在伊犁地区尼勒克县文化馆内,据推测,该石人为突厥人所刻石人为全身雕刻像,高 90cm,宽28cm,是利用一块天然砂岩石雕刻而成从整个造型看,石人 为一女性造型,大眼睛、小嘴,脑袋较长,一手执酒杯,自然弯曲向下,一手自然下垂,腰部有一线,像是束身之物两腿分开直立因整个造型利用一块天然石雕刻而成故以全身比例看,腰部最长,腰部以下约 30cm 左右以石人雕刻手法上看,属于阴刻, 头部、手臂、腿部为原石面,其它部分凹刻雕刻线条精细,特别是手指部分,纤细的手指给人一种动态美感石人是新疆草原文化的一部分,它为研究草原文化内涵、艺术、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吉仁台岩画:位于尼勒克县吉仁台牧场东南 15 公里的山坡上,有一块高 80厘米,宽 90 厘米的青岩石,刻有各种动物的形象,有些地方受到严重的自然破坏,已看不清,从可辨认的图象中,有牛、羊、山羊、鹿等动物,刻画整齐,有的高达7 厘米,最大的 10 厘米,头部一般都在 3 厘米左右这些岩画,是当时的古代游牧民族放牧的真实写照这些雕刻极为简单粗糙,岩石和雕刻颜色不一样,石面平滑,无任何痕齿,它是古代游牧民石刻艺术的开端,也是牧民留下的宝 贵文化遗迹。
草原古墓群:草原土墩墓亦称乌孙土墩墓,尽管岁月流失,年代久远,但伊犁草原上的土墩墓有一万多座,据我国史学家认定, 这些土墩墓属塞人、 乌孙、突厥三个时期的王孙贵族之墓分布在尼勒克县的乌孙墓群有 3 处,一是位于县城南边的巩乃斯草原上的木斯萨依与木斯依吐别克之间的白石墩乌孙古墓群;二是位于城西吐普辛与布拉克勒比纳木之间的白石墩乌孙古墓群;三是位于县城东边的乌拉斯台四周的乌孙古墓群这些古墓群都呈南北向排列,每一墓群封土大小基本一致,墓内都有牛、马、羊的骨骸墓室均为竖穴,大部分是不同规模的木墩结构,且为多室墓室均为东西向,南北平行并列,头西脚东有夫妇同室合葬墓,葬具有毛毡裹尸,有木棺,也有尸骨置于距形木框架上的尼勒克旅游资源按其特点与分布,可分为三大风景区:1、唐布拉百里风景旅游区:以草原、温泉、雪峰、河流为主要特色,这里有芳草萋萋,流水滔滔,雪岭云杉相辉映,高山白云相依相伴,胜似人间仙景的唐布拉大草原;有一步一景,如诗如画, 蕴涵出 19 条溪流的孟克特草原;有小巧玲珑、晶莹剔透,素有“ 小天池” 之称的高山湖泊;有林茂古幽神秘莫测的狗熊沟;有奇峻挺拔、怪石林立的“小华山”;有水温高、水质好、含多种微量元素、可治疗多种疾病的四大温泉。
岩画、乌孙古墓群、石 门、石桥、怪石点缀其中,让人惊叹陶醉,而温凉宜人的气候更使唐布拉成为全疆闻名的避暑胜地2、吉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