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5万区域地质技术要求(中国地调局2006).doc
57页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06—XX 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Standard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Scale: 1:50 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12月i各大区各位区调主管专家:本《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是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征求区调、矿产专家意见修改后,又经2006年12月13-14日宜昌会议上充分讨论审定定稿的,现发给你们如在使用中还有修改意见,望及时将意见以文字形式(电子文档)告知中国地质调查局区调处于庆文Email: yqingwen@ yqingwen@ 《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编写组 2006-12-22目 录目 录 i前 言 i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总则 23.1 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23.2 工作程序 23.3 基本准则 24 资料收集与利用 34.1 地形资料准备 34.2 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 44.3 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 44.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54.5 地球化学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64.6 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75 野外踏勘 76 设计编审 86.1 设计编写 86.2 设计审查 87 调查内容 97.1 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97.1.1 沉积岩 97.1.2 火山岩 107.1.3 侵入岩 117.1.4 变质岩 127.1.5 蛇绿岩和混杂岩 137.1.6 第四纪地质 137.2 地质构造调查 147.3 区域矿产调查 157.3.1 异常查证 157.3.2 矿产检查 157.3.2.1 概略检查 157.3.2.2 重点检查 167.4 环境地质一般调查内容 177.5 旅游地质一般调查内容 18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188.1 测制目的 188.2 布设原则 188.3 类型及测制内容 198.3.1 沉积岩剖面 198.3.2 火山岩剖面 198.3.3 侵入岩剖面 198.3.4 变质岩剖面 198.3.5 第四纪地质体剖面 208.3.6 混杂岩剖面 208.3.7 构造地质剖面 208.3.8 矿化(体)带剖面 218.4 测制精度要求 219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229.1 部署原则 229.2 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 239.2.1 地质点和地质观测路线 239.2.2 野外手图和地质图地质体标定 2410 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2411 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2511.1 资料整理 2511.2 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2611.3 野外验收要求 2712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2812.1 报告编写前的综合研究 2812.2 成果图件编制 2912.2.1 地质图编制 2912.2.2 矿产图(成矿预测图)编制 2912.3 报告编写 3013 数据库建设要求 3013.1 原始资料数据库 3013.2 最终成果数据库 3014 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 3114.1 提交资料要求 3114.2 成果评审要求 3114.3 资料归档要求 31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33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35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38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41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43前 言本标准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以3S等高新技术应用为支撑,以原有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为基础,针对不同区带的地质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研究确定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目的任务、调查内容、采用的技术方法、精度要求、工作流程、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等要求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标准在《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等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区域地质调查中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地质调查要求本标准与DZ/T0001-1991等标准共同使用,是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设计编审、野外调查、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质量监控、报告编写、野外成果和最终成果数据库建设、成果评审验收、成果提交和资料归档的依据本标准附录A-E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克信、于庆文、陈克强、潘中芳、李荣社、朱洪森、谷永昌、伍光英、程光华、王大可、张智勇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6-ⅹⅹ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工作内容、技术方法、精度要求、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的提交等。
1.2 本标准是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设计编审、质量监控和成果验收的依据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4158-19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 958-1999 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DZ/T 0011-199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 000)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 0071-1993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158-19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DZ/T 0051-19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 0167-19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DZ/T 0191-1997 1:250 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ZB/T D10 004-19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DZ/T ? -2006 1:2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 2000—01 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 2001-02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DD 2001-01 1:250 000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DD2004-04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DD 2006-? 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技术要求DD 2006-?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 DD 2006-? 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3,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试行)(1:50 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6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物探化探工作要求(试行)3 总则3.1 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3.1.1 1:50 000 区域地质调查是国土资源调查中的一项基础地质调查工作。
3.1.2 区域地质调查必须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观为指导,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充分利用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信息,应用数字填图技术,通过填制1:50 000地质图,1:50 000矿产图等,为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地学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地质信息3.2 工作程序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一般包括组队、收集资料、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原始资料数据库建设、野外验收、图件编制、最终成果数据库(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验收、成果出版、资料归档与汇交等程序上述程序之间是互为关联、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3.3 基本准则3.3.1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针对调查区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重大问题,结合考虑推动国家重大地学理论发展和改进地质调查技术方法需要的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国土资源分布条件的相似性和自然经济地理区划的统一性,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1:50000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 (一般2-4幅)测制,项目实际工作周期一般为3年。
3.3.2 区域地质调查必须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 客观准确地观察记录野外地质现象,取全、取准野外的各项原始地质资料通过野外室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质观察研究,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问题3.3.3 重要成矿区带所开展的区域矿产调查的图幅,要通过综合运用物化遥和轻型山地工程等多种技术方法,多途径、多角度提取调查区内与成矿规律相关的地质信息分析成矿地质背景和区域成矿规律,圈定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为国家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部署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依据3.3.4 除进行详实的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外,对调查区存在的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应开展相应的专项调查,具体内容应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具体工作方法和精度要求,参照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标准执行3.3.5 区域地质调查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针对地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测试方法,加强深部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多途径、多角度解决图幅内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提高图幅整体调查和研究水平。
3.3.6 地质复杂程度、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的地区,其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要有所侧重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