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离平衡与酸碱滴定j.ppt
54页第六章第六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一、酸碱电离理论一、酸碱电离理论二、酸碱质子理论二、酸碱质子理论三、酸碱电子理论三、酸碱电子理论§6.1 酸碱理论酸碱理论v 最初:最初:酸是具有酸味的物质,使蓝色石蕊变红;碱酸是具有酸味的物质,使蓝色石蕊变红;碱是抵消酸性的物质,使红色石蕊变蓝是抵消酸性的物质,使红色石蕊变蓝v 18世纪后期:世纪后期:氧元素是酸的必要成分氧元素是酸的必要成分v 19世纪初叶,戴维:世纪初叶,戴维:氢元素是酸的必要成分氢元素是酸的必要成分v 1884年,阿累尼乌斯:年,阿累尼乌斯:提出了提出了酸碱电离理论酸碱电离理论v 1923年,布朗斯特和劳莱年,布朗斯特和劳莱提出了提出了酸碱质子理论酸碱质子理论v 1923年,路易斯年,路易斯提出了提出了酸碱电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历程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历程1 1、酸碱定义、酸碱定义、酸碱定义、酸碱定义酸:解离时所生成的正离子全部是酸:解离时所生成的正离子全部是酸:解离时所生成的正离子全部是酸:解离时所生成的正离子全部是HH+ +的化合物;的化合物;的化合物;的化合物;碱:解离时所生成的负离子全部是碱:解离时所生成的负离子全部是碱:解离时所生成的负离子全部是碱:解离时所生成的负离子全部是OHOH- -的化合物的化合物的化合物的化合物2 2、酸碱反应实质、酸碱反应实质、酸碱反应实质、酸碱反应实质 H H+ ++OH+OH- -=H=H2 2OO3 3、、、、理论缺陷理论缺陷理论缺陷理论缺陷vv酸碱仅限于含酸碱仅限于含酸碱仅限于含酸碱仅限于含HH+ +和和和和OHOH- -的物质的物质的物质的物质vv酸碱局限于水溶液中,不能研究非水体系酸碱局限于水溶液中,不能研究非水体系酸碱局限于水溶液中,不能研究非水体系酸碱局限于水溶液中,不能研究非水体系一、酸碱电离理论一、酸碱电离理论1 1、酸碱定义、酸碱定义、酸碱定义、酸碱定义酸:酸:酸:酸:能给出质子能给出质子能给出质子能给出质子HH+ +的分子或离子的分子或离子的分子或离子的分子或离子碱:碱:碱:碱:能接受质子能接受质子能接受质子能接受质子HH+ +的分子或离子的分子或离子的分子或离子的分子或离子两性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结合质子的物质两性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结合质子的物质两性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结合质子的物质两性物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结合质子的物质二、酸碱质子理论二、酸碱质子理论共轭酸碱共轭酸碱酸酸碱碱酸酸碱碱质子的半径非常小,电荷密度非常质子的半径非常小,电荷密度非常高,游离的质子在水溶液中是不存高,游离的质子在水溶液中是不存在的在的(水合氢离子)(水合氢离子)2、酸碱反应实质、酸碱反应实质 两个共额酸碱对之间质子的传递两个共额酸碱对之间质子的传递酸酸1酸酸2碱碱2碱碱1 H+正反应正反应(水的解离)(水的解离) H+逆反应逆反应(中和反应)(中和反应)酸性:酸性:H2O< H3O+碱性:碱性: H2O HAc H+ + Ac-解:解: 初始浓度初始浓度/(mol·L-1) 0.10 0 0 平衡浓度平衡浓度/(mol·L-1) 0.10- x x xa、、当当或或近似计算近似计算:b、、当当或或精确计算:精确计算:2. 一元弱碱一元弱碱起始浓度起始浓度 c 0 c(盐盐)转化浓度转化浓度 c(H+) c(H+) c(H+) 平衡浓度平衡浓度 c- c(H+) c(H+) c(盐盐)++c(H+)加入加入NaAc :: c(Ac-)增大增大 (NaAc → Na+ + Ac-)) 平衡左移平衡左移, c(H+)减小,减小,α减小减小同离子效应:同离子效应:由于在弱电解质由于在弱电解质(HAc)中加入一种含有中加入一种含有相同离子(阳离子或阴离子)的强电解质相同离子(阳离子或阴离子)的强电解质(NaAc)后,后,解离平衡发生移动,解离度下降解离平衡发生移动,解离度下降3.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加入加入NaCl::H+与与Ac- 结合机会减小结合机会减小 HAc的解离度的解离度α略有提高略有提高 盐效应伴随同离子效应的发生,但同离子盐效应伴随同离子效应的发生,但同离子效应的影响大得多。 效应的影响大得多盐效应:盐效应:在弱电解质在弱电解质(HAc)中加入一种含有不同离子中加入一种含有不同离子的强电解质的强电解质(NaCl)后,解离度略有提高后,解离度略有提高P63P63,例,例,例,例4-4-2(1)0.10mol·L2(1)0.10mol·L-1-1HAcHAc溶液的解离度和溶液的解离度和溶液的解离度和溶液的解离度和c(Hc(H+ +) )2) 在在1.0L 0.10 mol·L-1HAc中加入中加入0.10mol的的NaAc后溶液后溶液的的解离度和的的解离度和c(H+)3) 在在1.0L 0.10 mol·L-1HAc中加入中加入0.10mol的的NaCl后溶液后溶液的的解离度和的的解离度和c(H+)4.多元弱酸(多元弱酸( HnB n>1 )的解离平衡)的解离平衡一级解离常数一级解离常数二级解离常数二级解离常数∵∵同离子效应同离子效应∴∴第二步解离可以忽略第二步解离可以忽略, ,平衡时平衡时c(c(H+) 可视为完全由可视为完全由 第一步解离产生第一步解离产生例:例: H2CO3: 0.040 mol·L-1,计算平衡时的计算平衡时的c(H2CO3),,c(H+),,c(c(HCO3- )和和c(CO32- ) a. 计算计算c(H+) :忽略第二步解离忽略第二步解离起始浓度起始浓度 0.040 0 0转化浓度转化浓度 c(H+) c(H+) c(H+) 平衡浓度平衡浓度 0.040-c(H+) c(H+) c(H+) b. 计算计算 c(HCO3-):c. 计算计算 c(CO32-): 考虑第二步解离考虑第二步解离1.3×10-4 1.3×10-4 c(CO32-)d. 计算计算 c(H2CO3):二、强电解质溶液二、强电解质溶液1. 表观解离度表观解离度理论上:强电解质完全解离理论上:强电解质完全解离α= 1实验中:实验中: α< 1[KCl]/ mol.L-10.10 0.05 0.01 0.005 0.001N (KCl个数个数)0.10 0.05 0.01 0.005 0.001实际粒子数是实际粒子数是N的的倍数倍数1.92 1.94 1.97 1.98 1.99+++++++++--------∴∴表观上没有完全电离,实验测得的并非真正的表观上没有完全电离,实验测得的并非真正的 解离度,而是解离度,而是表观解离度表观解离度例:例:KCl溶液溶液 0.1 mol/L, α = 0.862 1.0 mol/L, α = 0.756 2.0 mol/L, α = 0.712浓度大浓度大α小小 1923年年Debye P和和Hückel ,其要点为:,其要点为:(1) 强电解质在水中是全部解离;强电解质在水中是全部解离;(2)离子间通过静电力相互作用,每一个离子都被周围电荷相离子间通过静电力相互作用,每一个离子都被周围电荷相反的离子包围着,形成反的离子包围着,形成离子氛离子氛(ion atmosphere)2. 活度和活度系数活度和活度系数活度:活度: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实际发挥作用的有效浓度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实际发挥作用的有效浓度 :活度系数活度系数稀溶液稀溶液b==c浓度越稀,离子间相互作用越弱,活度与实际浓度越稀,离子间相互作用越弱,活度与实际 浓度之间的差距越小浓度之间的差距越小v 浓度大,浓度大,v 电荷电荷z多,多, I大大离子强度:离子强度:综合了浓度综合了浓度b与电荷与电荷Z对活度系数的影响对活度系数的影响一、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原理一、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原理二、缓冲溶液的二、缓冲溶液的pH计算计算三、缓冲溶液的配制三、缓冲溶液的配制§6.3 缓冲溶液缓冲溶液缓冲溶液缓冲溶液——加少量酸或碱或稍加稀释,而保持加少量酸或碱或稍加稀释,而保持pH值基本不变的体系。 值基本不变的体系缓冲溶液组成缓冲溶液组成——共轭酸碱对体系共轭酸碱对体系例:例:HAc--NaAc; NH3·H2O--NH4Cl NaH2PO4--Na2HPO4等等一、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原理一、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原理1. 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组成 Ac-同离子效应,同离子效应,HAc电离受抑制,电离受抑制,c(H+)很小,很小,HAc和和Ac-大量存在大量存在v 加酸加酸,, H+与与Ac-结合成结合成HAc,,解离平衡左移,抵消解离平衡左移,抵消部分外加部分外加H+的影响v 加碱加碱,,OH-与与H+ 结合成结合成H2O,,解离平衡右移,抵消解离平衡右移,抵消部分外加部分外加OH--的影响v加水,解离平衡右移,解离度增大,同时同离子效加水,解离平衡右移,解离度增大,同时同离子效应减弱2. 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以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以HAc, NaAc为例)为例)开始:开始: c(酸酸) c(盐盐) 转化:转化: x x x平衡:平衡: c(酸酸) -x x c(盐盐)-x 二、缓冲溶液二、缓冲溶液pH的计算的计算盐盐盐盐v 选择缓冲对:选择缓冲对:pH应与缓冲对中弱酸的应与缓冲对中弱酸的pKa相相近(近( pOH应与缓冲对中弱碱的应与缓冲对中弱碱的pKb相近)相近)三、缓冲溶液的配制三、缓冲溶液的配制盐盐v 由由 ,求出,求出c盐盐/c酸酸v 由由c盐盐/c酸酸,求出,求出c盐盐和和c酸酸,并使其在,并使其在0.1--1mol/L之间之间 2、缓冲溶液配制步骤、缓冲溶液配制步骤 1、缓冲能力、缓冲能力v 缓冲组分浓度大小(缓冲组分浓度大小( 0.1--1mol/L之间)之间)v 缓冲组分浓度比值(缓冲组分浓度比值( 0.1--10之间)之间)一、滴定分析过程和方法分类一、滴定分析过程和方法分类二、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二、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三、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确定三、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确定§6.4 滴定分析概论滴定分析概论滴定分析过程:滴定分析过程:滴定分析过程:滴定分析过程:X X(被测组分)(被测组分)(被测组分)(被测组分)+R+R(试剂)(试剂)(试剂)(试剂)=P=P(产物)(产物)(产物)(产物)分类:分类:分类:分类: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常用术语:常用术语:常用术语:常用术语:滴定管-标准溶液(滴定剂)滴定管-标准溶液(滴定剂)滴定管-标准溶液(滴定剂)滴定管-标准溶液(滴定剂) 锥形瓶-待测溶液(滴定液)锥形瓶-待测溶液(滴定液)锥形瓶-待测溶液(滴定液)锥形瓶-待测溶液(滴定液) 滴定终点-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终点-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终点-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终点-滴定曲线,指示剂 化学计量点(等当点)化学计量点(等当点)化学计量点(等当点)化学计量点(等当点) 滴定误差滴定误差滴定误差滴定误差特点特点特点特点::::仪器简单仪器简单仪器简单仪器简单 操作方便、快速操作方便、快速操作方便、快速操作方便、快速 准确度高准确度高准确度高准确度高(相对误差小于(相对误差小于(相对误差小于(相对误差小于0.20.2%)%)%)%)一、滴定分析过程和方法分类1、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Ø化学反应按计量关系完成,无副反应化学反应按计量关系完成,无副反应Ø具备合适的消除干扰的方法具备合适的消除干扰的方法Ø反应定量完成,反应完全(反应定量完成,反应完全(>99.9%)Ø反应速度快反应速度快Ø有比较简便的方法确定反应终点有比较简便的方法确定反应终点 (( 有合适的指示剂)有合适的指示剂) 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2、滴定方式及计算、滴定方式及计算Ø直接滴定法直接滴定法Ø返滴定法(回滴法)返滴定法(回滴法)Ø置换滴定法置换滴定法 Ø间接滴定法间接滴定法 标准溶液标准溶液被测液被测液加试剂与待测液反应,转换为一种能被定加试剂与待测液反应,转换为一种能被定量滴定的物质,适用于不按化学计量关系量滴定的物质,适用于不按化学计量关系或有副反应的情况或有副反应的情况滴定剂(过量,滴定剂(过量,已知)已知)被测液被测液一部分滴定剂一部分滴定剂与被测液反应与被测液反应过量滴定剂过量滴定剂+标准溶液滴定+标准溶液滴定适用于慢反应,或无合适指示剂,适用于慢反应,或无合适指示剂,或待测液为固体的情况或待测液为固体的情况适用于滴定剂与待测液不发生反应的情况,适用于滴定剂与待测液不发生反应的情况,通过其他反应间接求被测液含量通过其他反应间接求被测液含量三、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浓度的确定1、标准溶液和基准物、标准溶液和基准物 标准溶液的浓度通过基准物来确定。 标准溶液的浓度通过基准物来确定基准物基准物应具备的条件:应具备的条件:Ø必须具有足够的纯度必须具有足够的纯度Ø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同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同Ø稳定稳定Ø具有较大的摩尔质量(降低称量误差)具有较大的摩尔质量(降低称量误差)常用的基准物有:常用的基准物有:K2Cr2O7;; NaC2O4;;2C2O4.2H2;; Na2B4O7.10H2O;;CaCO3;;NaCl;;Na2CO32、标准溶液的配制直直接接配配制制法法::用用分分析析天天平平称称重重、、用用容容量量瓶瓶配配制制,,定定容容,,直直接接计算出标准溶液浓度计算出标准溶液浓度 如:硼酸可直接配制其标准溶液如:硼酸可直接配制其标准溶液 间接配制(步骤): (1) 配制溶液配制溶液 配制成近似所需浓度的溶液配制成近似所需浓度的溶液 (2)标定标定 用基准物或另一种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来滴定用基准物或另一种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来滴定 (3)确定浓度确定浓度 由基准物质量(或体积、浓度),由基准物质量(或体积、浓度), 计算确定之计算确定之一、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二、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二、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6.5 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法酸酸碱碱指指示示剂剂::有有机机弱弱酸酸或或有有机机弱弱碱碱,,在在得得失失质质子子的的同同时时,,分分子子结结构构发发生生变变化化,,分分子子结结构构的的变变化化伴伴随随着着颜颜色色变变化化,,并并且且颜颜色与结构变化都是可逆的。 色与结构变化都是可逆的一、酸碱指示剂1、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酚酞酚酞pKa1=9.1一色指示剂一色指示剂甲基橙甲基橙pKa=3.4二色指示剂二色指示剂讨论:讨论:c(In-)/c(HIn) = 1时:中间颜色时:中间颜色 c(In-)/c(HIn) = 1/10时:酸色,勉强辨认出碱色时:酸色,勉强辨认出碱色 c(In-)/c(HIn) = 10/1 时:碱色,勉强辨认出酸色时:碱色,勉强辨认出酸色 指示剂变色范围:指示剂变色范围: pKHIn ± 1 (2个个pH单位单位)注注意意::a. 酸酸碱碱指指示示剂剂的的变变色色范范围围不不一一定定正正好好位位于于pH=7左左右右,,由指示剂的由指示剂的pKHIn决定,指示剂颜色逐渐变化决定,指示剂颜色逐渐变化2、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HIn)二、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滴定曲线的作用:滴定曲线的作用:(1) (1) 确定滴定终点时,消耗的滴定剂体积;确定滴定终点时,消耗的滴定剂体积;(2) (2) 判断滴定突跃大小;判断滴定突跃大小;(3) (3) 确定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之差。 确定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之差 (4) (4) 选择指示剂;选择指示剂; 滴定曲线的计算滴定曲线的计算1、强碱滴定强酸例:例:0.1000 mol/L NaOH 滴定滴定 20.00 ml 0.1000 mol/L HCl解:解:a. 滴定前滴定前 0.1000 mol/L HCl,,pH=1pH0 10 20 30 40 v(NaOH/ml)1412108642b. 滴定中滴定中 加入滴定剂体积为加入滴定剂体积为 19.98 ml时:时: (H+) = 5.00 10-5 mol/L 溶液溶液 pH=4.30((1)滴定过程中)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值的变化c. 化学计量点化学计量点即加入即加入NaOH体积为体积为 20.00mL,, (H+) = 10-7 mol/L 溶液溶液 pH=7pH0 10 20 30 40 v(NaOH/ml)14121086421、强碱滴定强酸例:例:0.1000 mol/L NaOH 滴定滴定 20.00 ml 0.1000 mol/L HCl。 1)滴定过程中)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值的变化 d. 化学计量点后化学计量点后 加入滴定剂体积为加入滴定剂体积为 20.02 (OH-) = nNaOH / V= 5.0 10-5 mol / L pOH = 4.3 , pH = 14-4.3 = 9.7甲基红甲基红甲基橙甲基橙酚酞酚酞滴定突跃滴定突跃((pH==4.3~~9.7))化学计量点化学计量点pH12614108420 10 20 30 40 v(NaOH/ml)0.1000mol/L NaOH滴定滴定0.1000mol/LHCl的滴定曲线的滴定曲线强碱滴定强酸滴定曲线的讨论: b.指指示示剂剂变变色色点点((滴滴定定终终点点))与与化化学学计计量量点点并并不不一一定定相相同同,,但但相相差差不不超超过过±0.02mL,,相相对对误误差差不不超超过过±0.1% a. 滴加体积:滴加体积:0—19.98 mL;; pH=3.3 滴加体积:滴加体积:19.98-20.02 mL;; pH=5.4 滴定突跃滴定突跃 a. a. 滴定前:滴定前:滴定前:滴定前:V Vb b=0=0溶液组成:溶液组成:溶液组成:溶液组成: 0.1000 mol·L–1 HAcpHpH值计算:值计算:值计算:值计算:((1)滴定过程中)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值的变化pH0 10 20 30 40 v(NaOH/ml)1412108642例:例:0.1000mol/L NaOH 滴定滴定20.00mL 0.1000mol/L HAc。 2、强碱滴定弱酸b. b. 滴定开始至化学计量点前滴定开始至化学计量点前滴定开始至化学计量点前滴定开始至化学计量点前 Vb<<Va溶液组成:溶液组成:溶液组成:溶液组成: HAc--NaAcpHpH值计算:值计算:值计算:值计算:如加入如加入NaOH体积,体积,Vb=19.98mL例:例:0.1000mol/L NaOH 滴定滴定20.00mL 0.1000mol/L HAc2、强碱滴定弱酸((1)滴定过程中)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值的变化pH0 10 20 30 40 v(NaOH/ml)1412108642c. c. 化学计量点时化学计量点时化学计量点时化学计量点时 Vb==Va溶液组成:溶液组成:溶液组成:溶液组成:pHpH值计算:值计算:值计算:值计算:NaAc例:例:0.1000mol/L NaOH 滴定滴定20.00mL 0.1000mol/L HAc2、强碱滴定弱酸((1)滴定过程中)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值的变化pH0 10 20 30 40 v(NaOH/ml)1412108642pOH=5.87 pH=8.72d. d. 化学计量点后化学计量点后化学计量点后化学计量点后 Vb>>Va溶液组成:溶液组成:溶液组成:溶液组成:pHpH值计算:值计算:值计算:值计算:NaAc-NaOH如加入如加入NaOH体积,体积,Vb= 20.02 mLpOH=4.30 pH=9.702、强碱滴定弱酸pH0 10 20 30 40 v(NaOH/ml)1412108642((1)滴定过程中)滴定过程中pH值的变化值的变化例:例:0.1000mol/L NaOH 滴定滴定20.00mL 0.1000mol/L HAc。 c(OH-) = (0.1000 0.02) / (20.00+20.02) =5.00 10-5 mol/L NaOH滴定HAc溶液的pH值变化情况加入加入加入加入NaOH/ml NaOH/ml 溶液组成溶液组成溶液组成溶液组成 pH pH 0.00 HAc 2.87 0.00 HAc 2.87 10.00 4.70 10.00 4.70 18.00 5.70 18.00 5.70 19.80 6.74 19.80 6.74 19.98 7.74 19.98 7.74 20.00 NaAc 8.72 20.00 NaAc 8.72 20.02 9.70 20.02 9.70 20.20 10.70 20.20 10.70 22.00 11.70 22.00 11.70 40.00 12.50 40.00 12.50HAc--NaAcNaAc-NaOHpH0 10 20 30 40 v(NaOH/ml)14121086422、强碱滴定弱酸例:例:0.1000mol/L NaOH 滴定滴定20.00mL 0.1000mol/L HAc。 突跃范围突跃范围0.1000mol/L NaOH滴定滴定0.1000mol/LHAc的滴定曲线的滴定曲线HAcHAcHClHCla.滴定曲线起点高滴定曲线起点高b. 化学计量点前,化学计量点前,pH值变化先快,后慢,值变化先快,后慢,再快c.滴定突跃范围小滴定突跃范围小d.指示剂选择指示剂选择甲基橙甲基橙甲基红甲基红 酚酞酚酞选择酚酞选择酚酞选择酚酞选择酚酞((2)滴定曲线的讨论及指示剂的选择)滴定曲线的讨论及指示剂的选择突跃范围突跃范围0 10 20 30 40弱酸滴定曲线的讨论:弱酸滴定曲线的讨论:e.随随着着弱弱酸酸Ka变变小小,,突突跃跃变变小小,,Ka在在10-9左左右右突突跃跃消消失失;f.直接滴定条件:直接滴定条件: cKa≥10-83、多元酸碱的滴定a.每个氢离子直接滴定条件:每个氢离子直接滴定条件:cKai≥10-8b.分布滴定条件:分布滴定条件:Ka1/Ka2>104例:例:0.1000mol/L NaOH 滴定滴定20.00mL 0.1000mol/L H3PO4。 2个滴定突跃个滴定突跃例:例:0.1000mol/L HCl 滴定滴定20.00mL 0.1000mol/L Na2CO32个滴定突跃个滴定突跃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a. HCl标准溶液标准溶液无水碳酸钠(无水碳酸钠(Na2CO3))硼砂(硼砂(Na2B4O7·10H2O))b. NaOH标准溶液:注意标准溶液:注意CO2的影响的影响草酸(草酸(H2C2O4·2H2O))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O4))2、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1. 氮的测定氮的测定[ (NH(NH4 4) )2 2SOSO4 4、、、、NHNH4 4Cl ]Cl ]a.蒸馏法蒸馏法返返返返滴滴滴滴定定定定::::铵铵铵铵盐盐盐盐试试试试样样样样++++过过过过量量量量NaOHNaOH→→→→加加加加热热热热煮煮煮煮沸沸沸沸,,,,蒸蒸蒸蒸馏馏馏馏出出出出NHNH3 3→→→→过过过过量量量量的的的的HCHCl l l l标标标标准准准准溶溶溶溶液液液液吸吸吸吸收收收收, , , , 过过过过量量量量的的的的酸酸酸酸用用用用NaOHNaOH标标标标准准准准碱碱碱碱溶溶溶溶液液液液回回回回滴滴滴滴,,,,以甲基红为指示剂。 以甲基红为指示剂以甲基红为指示剂以甲基红为指示剂b. b.甲醛法甲醛法利用利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 4 个个H++ 六六次次甲甲基基四四胺胺((CH22)66N44是是一一种种极极弱弱有有机机碱碱,,应应选选用用酚酞作指示剂酚酞作指示剂 甲醛与甲醛与甲醛与甲醛与NHNH4 4++++作用,按化学计量关系生成酸,包括作用,按化学计量关系生成酸,包括作用,按化学计量关系生成酸,包括作用,按化学计量关系生成酸,包括HH++++和质子化的六次甲基四胺和质子化的六次甲基四胺和质子化的六次甲基四胺和质子化的六次甲基四胺 2、混合碱的滴定、混合碱的滴定NaOHNaOH和和和和NaNa2 2COCO3 3NaNa2 2COCO3 3和和和和NaHCONaHCO3 3a.双指示剂法(酚酞、甲基橙)双指示剂法(酚酞、甲基橙)甲基橙:甲基橙: NaOHNaOH→→全部中和;全部中和;全部中和;全部中和;NaNa2 2COCO3 3 → → COCO2 2酚酞:酚酞: NaOHNaOH→→全部中和;全部中和;全部中和;全部中和;NaNa2 2COCO3 3 → → NaHCONaHCO3 3b.氯化钡加入法氯化钡加入法甲基橙:甲基橙: NaOHNaOH→→全部中和;全部中和;全部中和;全部中和;NaNa2 2COCO3 3 → → COCO2 2先加氯化钡:先加氯化钡: NaNa2 2COCO3 3 → → BaCOBaCO3 3沉淀,再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沉淀,再以甲基橙为指示剂,NaOHNaOH→→全部中和全部中和全部中和全部中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