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佛廉文化.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3036788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5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佛廉文化    陈全新(湖北医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湖北十堰442000)摘 要: 佛教文化的提出,既有深厚的佛教哲学思想基础,也存在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需要佛教文化的内涵包括缘起性空的世界观、中道的方法论、“无我”的人生价值观、“五戒”“十善”的行为规范、因果报应的人生法则、“清心寡欲”的养生之道、普度众生的境界追求等七个方面其现实意义体现在:对利用和弘扬中国传统佛教文化具有示范意义;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文化体系具有理论意义;对推动廉政教育具有方法论意义;对反腐倡廉建设具有治本意义Keys: 佛廉文化;佛教文化;廉洁文化B948 : A : 1007-2187(2012)12-0005-05中国佛教文化源自印度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许多有关廉洁、廉政的元素,为方便称谓,我们将这些元素统称为“佛廉文化”换一句话说,所谓佛廉文化,就是指佛教思想文化中有关廉洁、廉政的文化,它体现以佛教廉洁、廉政思想为导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行为模式佛廉文化”对“廉”这一种价值的追求和推崇,并非仅要求党政干部、掌权者做到廉政,而是要求每一位公民做到廉洁。

      廉”本意是指“厅堂的侧边”(特点是平直、方正、有棱角),后被引申为人的正直品性;“洁”(潔),本义是干净、清洁,后喻指人的清白节操由此可知,“廉”侧重于正直,“洁”侧重于不贪,合称则是指人的正直而不贪的高尚德行具有这种德行之人,我们在后文中称为廉洁者、廉政者或廉者一、佛廉文化的提出佛廉文化的提出,既有深厚的佛教哲学思想基础,也存在客观现实需要一)佛教哲学思想基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思想文化,为佛廉文化的提出提供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基础佛教哲学的根基即是“缘起性空”理论,它既是一种世界观,亦是一种方法论整个世界所有的一切正因是由各种因缘条件聚合才有的,所以是“空性”的存在;正因世界的一切是空性的存在,所以才会有由各种因缘条件聚合而形成的世界万象这种世界观是“缘起”(有)和“性空”(空)的辩证统一,贯彻着“中道”方法论它是对世界总体的观待,当然包含着对人生问题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人生所有的一切,包括心灵、身体及身外之物,同样是由各种因缘条件聚合而形成的,是一种空性的存在,所以不必太执着一是缘起的“假有”会随着因缘条件的变化而转化成“无”,所以不必太计较得失;二是太执着的生活态度会带来无穷的烦恼,所以不必太贪恋。

      这种思想可以从根本上化解人们的执着和贪恋,这其实可作为廉洁、廉政思想的佛教哲学理论基础佛教所有经书若是用一个字概括,即皆是唯说一“心”,故佛教哲学亦可称为“心学”,其目标即在于去掉心中的烦恼烦恼产生的原因之中,贪恋居首佛教认为,贪嗔痴(或贪嗔痴慢疑)是人生“三毒”(或“五毒”)三毒”或“五毒”,“贪”最“毒”,是人性中极难克服的弱点,既毒害自己,亦毒害他人对于自身而言,贪恋可产生烦恼,也可因贪而违反道德,还可因贪而触犯刑律;对于他人来说,贪无疑会侵犯他人的利益,他人利益受到损害则会产生诸多矛盾而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可见,贪潜在的危险实在不少,造成的危害不可谓不大这从负面说明了廉洁、廉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佛教经典中,不乏对“廉洁”的直接阐述如《净土资粮全集》认为:“窃唯人生百行,廉洁为先《诸上善人咏·智廉上人》对廉洁之人进行了讴歌;“身心廉洁道为依,有口何曾论是非?无灭无生端的别,莲华国里是真归《敕修百丈清规》云:“两序勤旧就库司会茶,议请补处住持,仍请江湖名胜,大众公同选举,须择宗眼明白德劭年高,行止廉洁堪服众望者意即作为住持的一个必备条件是“行止廉洁”,行为举止廉洁方能不负众望《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言:“佛语阿难:为人不净,从猪中来;为人悭贪不能廉洁,从狗中来。

      经以不廉洁(悭贪)之人是从狗轮转而来的隐喻方式含蓄地批评了贪而不廉的品性《增壹阿含经》言:“欲使万民改行,守善持戒,畏惧天地,不入恶道,贞廉自守,一妻一妇,慈心不怒意即万民“贞廉自守”是一个国家国泰民安的重要条件反之,一个国家将要灭亡的征兆是“国王、大臣、长吏、人民皆当不畏大禁,贪淫嗜欲、畜财贮产,妻子大小皆不廉洁”如此等等,充分反映了佛教思想文化主张廉洁处世、清廉为人的理念二)客观现实需要中国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佛廉文化”的提出提供了现实需要今天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在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从国际局势来看,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加紧对我国实施“分化”、“西化”战略,妄图从思想文化方面打开缺口,把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给我国,以达到覆亡红色中国的目的就国内情况而言,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随之造成党员、干部和群众思想观念的大变化,部分人理想信念开始模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扭曲,愚昧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开始沉渣泛起,种种违法乱纪案件不时发生,消极腐败现象严重存在。

      鉴于此,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洁、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重要,还很紧迫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洁、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纪委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2005年6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再如2010年中纪委和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着力培育廉洁价值理念,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大力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风尚”;要坚持继承创新、与时俱进,挖掘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等等这既是给全党全社会下达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开展工作的指针佛廉文化”的提出,正是受此启发二、佛廉文化的核心内涵佛教思想文化中的廉洁、廉政元素很多,但繁杂而不成体系,散见于有关佛教经典文献、艺术作品、佛菩萨故事和传说之中古今中外注重研究佛教思想文化的专家学者很多而且成果颇丰,但专门而系统地研究其中蕴含的廉洁、廉政思想文化的并不多见。

      对此,笔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梳理和提炼,概括成如下几点,或有疏漏和不当,但应是“佛廉文化”的核心内涵和精华所在一)缘起性空的世界观,主张去执无贪缘起性空是佛教根本的哲学思想,以此来看,世界万象皆是缘起的“假有”,都是空性的存在正所谓“诸法无常,诸法无我”,即一切万法皆是变化无常的,皆不可能永恒地存在,一切事物(包括法、人)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实体)存在,亦即“法无我”、“人无我”所以,对于世界上的一切,包括权力、金钱、美色、名声等,皆不可太执着、太贪恋因为执着于权钱色这些“暂有”的东西无疑会给自己清净的心增添无谓的烦恼二)中道的方法论,倡导“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既然佛教主张去执无贪,那么是不是要求廉洁者、廉政者对名利权色就不必去追求而采取消极无为的态度呢?其实,这是对佛教缘起性空世界观的误解,把佛教的“空”理解为“无”、没有、“不要”等消极义,这正是佛教所要力破的“顽空”、“但空”、“偏空”思想要真正把握佛教的“空”义,必须领会其中道的方法论佛教缘起性空的世界观包含两层内涵,一是“缘起”义,二是“性空”义缘起义表明名利权色因各种因缘条件而存在,而且会对人产生影响,性空义阐明了名利权色存在的实质。

      这启示我们对其态度不应偏执于一边,既不能忽视其存在及其对人的影响,也不能因无知、贪恋等而认识不到其本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此正是佛教“般若中观”的智慧,既不执于“空”,亦不着于“有”,坚持“空”与“有”的辩证统一误解佛教“空”义的人会想当然以为佛教主张漠视、否认名利权色,甚至把其看成洪水猛兽,其实不然,佛教主张我们应正视其存在,这正是我们要把握的“缘起”义,同时,佛教力图使我们认识其背后的本质,即“性空”义,即名利权色皆是“假有”、“幻有”、“暂有”的存在,不可太执着、太贪恋而生无数烦恼一旦认识其本质,我们就会站在一个高度反观,就会以更高境界来对待须臾不离的名利权色我们既不是否认它,也不是漠视它,更不是逃避它,而是以正当的方法(符合道德和法律)获取它,运用它,但不可执着它,贪恋它,借用台湾星云大师的一句名言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三)“无我”的人生价值观,倡导“三轮体空”的真正布施佛教认为“诸法无我”,“法”和“人”二者皆没有一个永恒、固定不变的“我”的存在,所以,对于个体人生而言,执着贪恋于“我”的观念,既是一种没有根基的痴心妄想,也是狭隘的、自私的,还是产生诸多烦恼的根源所在。

      佛教主张“无我”才是人生的实相,对于布施来说,应抱着“三轮体空”之心佛教所言“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即不仅给人物质上的帮助,还要给人精神上的慰藉,这种布施是不图任何回报的“三轮体空”的真正意义上的布施,这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体系的道德理想正好吻合所谓“三轮体空”,因布施过程中施者、受者和布施之物均是动态的,故叫“三轮”,“体空”即“性空”,本体、本质是空性的,通俗地讲即是在布施过程中,“三轮”不必挂怀,以无求无念无住之心去做,既不执于相,亦不着于心,始终认为是份内之事,没什么了不起,既不求利,亦不求名,更不求回馈联系当今社会某些人做了一点好事就觉得了不起,总期许投桃报李的回报,或以救世主的姿态自居,俯视受施者,甚至希望张扬而图慕虚名更有甚者,某些贪官不仅不布施,反而欲壑难填而贪恋索要公私财物两相比较,孰境界高尚孰境界低劣,尽在不言中四)“五戒”“十善”的行为规范,主张除恶扬善佛教所谓“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酗酒不杀生”,即不残杀众生,佛教所言“众生”包括六道众生,其核心内涵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尊重除了人之外的众生的生命,包含有要求人与自然界其他生命和谐相处的生态学意义,亦包含有劝诫贪官不可谋财害命之意。

      不偷盗”,此并非简单要求不可小偷小摸,而是特别要求为政掌权者不能利用手中权力贪占公私便宜,甚至贪污受贿,更重要的是劝其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公私财富不邪淫”,这是对每一个人最基本的家庭道德要求,特别对为政掌权者而言,即是要求不可进行权色交易,或者养小蜜小三,这既是对别人家庭的尊重,也是对女性权力的维护,更是对自身权力的敬畏不妄语”,即不说虚妄不实的话,同时也暗含着不说谄媚的话,应言必信,信必果特别对为官掌权者来说,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8小时内一套、8小时外一套,而应树立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不酗酒”,此并非要求完全不喝酒,而是提倡文明适度饮酒,不可过量饮酒酗酒的危害在于酒能乱性,会干出出格的事,如醉驾、借酒滋事等佛教所谓“十善”,即十种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即在“五戒”基础上省略了不酗酒,增加了不两舌(不搬弄是非)、不恶口(不说坏话、脏话、骂人的话)、不绮语(不说绮丽不实的话、谄媚欺人的话)、不贪(不贪恋)、不嗔(不嗔恚、不乱发脾气)、不痴(不愚昧、没有偏见、邪见),分别从身、语、意三方面进行了要求在今天看来,“五戒”“十善”既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制定一切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的基础,对构建廉洁、廉政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作为一位廉洁者、廉政者,佛教倡导的“五戒”“十善”是最基本的要求五)因果报应的人生法则,倡导为善弃恶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遵循因果律,生命(包括人的生命)的轮回和报应亦是如此,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的报应法则丝毫不爽,这也是其人生观的思想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