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精选编写.DOCX
7页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观点摘录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否对立“可知论”既不是哲学上的基本路线,也不是一个派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一个派别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中间派,但最终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路线,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因此,应当用“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来代替“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作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的“可知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只是折中主义的思维的产物不可知论是存在的,它正好是哲学上折中主义的流派一个折中主义的流派,与折中主义的产物能发生“根本对立”吗?“可知论”是不可知论的“假想敌”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可知论租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唯物主义是以反映论来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是要求把不可知论的不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引向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离开了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不讲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不讲认识的泉源是什么,单纯强调可知与不可知具有“根本对立”的意义,这还是折中主义的立场总之,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命题中,不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流派,“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虚构,.这两者之间的所谓“根本对立”,也只是对于折中主义来说才有意义,对于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秦淮沙 《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 秦文反对环绕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列的斗争”和认识论中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的提法,我感到是有启发的第一,我认为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称作哲学的“两个派别”未必妥当,因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只是认识论中一个重要问题上的观点,而不是贯串于全部或大部哲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原理,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哲学派别的基本标志第二,我认为在认识论中为了划清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表述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也不十分妥当,因为这种表述同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是平列的,于是容易使人们把两个“根本对立”当作同等重要的问题看待,不利于正确把握认识论中两条基本路线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因此,我主张不再采用“两个派别”和“根本对立”的提法,而表述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陈启曾 《应该承认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与秦淮沙同志商榷》,《晋阳学刊》1986年第6期二、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关系 总之,说唯物论者必然是可知论者,在事实上和理论上都是说不通的。
事实上,许多不可知论者是从唯物主义的前提出发,即外部世界是真实地、客观地存在着的,而我们的感觉是由外部世界的现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⑧但是,他们又否认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认识外部世界的本质从理论上讲,在承认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原则的同时,否认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世界,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划分唯物论与唯心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有区别的,前一个是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后一个是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物质或客观事物的问题否认我们的观念能够正确地反映世界,并不等于否认我们的观念是对外部世界的某种反映因此,不能说准物论者就必然是可知论者 -----韩震 《唯物论者必然是可知论者吗》,《人文杂志》1986年第1期 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这一全称判断存在反例思格斯、列宁的论述都有唯物主义者是小可知论者的情况存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唯物主义者大有人在正确解决可知论的有关问题不能获得可知论者的资格不可知论在哲学的发展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唯物主义者是台是可知论者.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郭安 《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质疑》,《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可知论是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一种哲学学说,它是同不可知论即否认认识世界为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为可能性而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和可知论虽然有联系,但不能混同既不能把一切可知论者都当作是唯物主义者,也不能简单地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当作可知论者唯物主义和可知论各自本身汉含义、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哲学发展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整个哲学体系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对他们的哲学要具体分析.也不要简单化,笼统地认为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一定都是可知论者李本先 《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并非天然绝缘的,唯物主义也并不具备对不可知论的人生的免疫力相反,在认识论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有许多通向不可知论的途径有的唯物主义者虽然不直接就是不可知论者,但由于其理论的不彻底性和内在矛盾或理论缺陷,因而其理论中带有隐性的不可知论的病菌就象人的生理上有病灶一样,在某种场合、某种因素的诱发下,其理论就可能走向不可知论。
在认识论问题上,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很多方面难免滑向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如在感觉问题上就是一例郭安 《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吗——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一点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对旧唯物主义特别是经验论的唯物主义来说,“本质不可知”的思想并非是一个偶然出现的过失.旧唯物主义者从静观的感觉、知觉出发,只看到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受着人们静观感知制约的一面,他们试图只凭知觉或感触的方式来认识事物,至于离开这些知觉和感触的事物本身究竟怎样,即这些事物的“本性”、“实质”是什么,就可能是不知道的了.因此,在旧唯物主义者中间出现了象洛克、孔狄亚克这样的不可知论者,这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有不可知论的思想,但能不能说他们就是不可知论者呢?也许有的同志会这样问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韩震 《唯物主义同不可知论并非绝缘》,《河北学刊》1986年第2期当然,唯物主义者也不都是可知论者因为是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主要看其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但是,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并不等于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并不等于承认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
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因此,只有既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又承认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承认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人、简而言之,既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又承认世界的可知性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可知论者 -----钟天祥 《对于可知论一种提法的异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当我们把不可知论当作唯心主义因素而和唯物主义对立时,我们指的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本原问题上的对立,当我们转到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时,如果我们还讲到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对立,那么唯物主义是作为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作肯定的回答的观点而与不可知论相对立的,而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这样,我们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上,看到了直接对立的两极:一极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至少不能被彻底认识,这在哲学史上叫做不可知论,另一极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这极我们逻辑必然地把它叫做可知论不可知论的直接对立物是可知论而不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直接对立物是唯心主义而不是不可知论 -----王金福 《论可知论范畴成立之依据》,《晋阳学刊》1986年第3期笔者不赞成唯物主义者必然是可知论者的观点。
首先,该观点与哲学史不尽符合其次,该观点在理论上不能成立众多旧唯物主义者所以倒向不可知论,原因在」几:其一,脱离实践考察认识;其二,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其三不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其四,不理解人的思维的抽象力可以从经验中抽象出理论,从而把握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 -----马捷莎 《唯物主义者不必然是可知论者》,《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错误命题“同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正确命题纠缠在一起两者综合,超党性倾向发生了:一方面把不可知论排除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之外,另一方面又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消融在“可知论”之中钟山晓 《“可知论”是个超党性概念》,《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3期三、不可知论的性质不可知论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四个不同的阶段,表现出四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古代纯粹的不可知论,感性知觉范围外的不可知论,具有调和性质的不可知论和“羞羞答答”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这个过程和它所显示出来的具体特征说明:第一,不可知论在具体认识过程中,并没有遵循由思想、“经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而它对感觉和经验的重视以及感觉源泉的不明确,却表明了它的唯物主义属性。
就不可知论没有明确地说明感觉的源泉是精神来讲,它在实际上是遵循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就它把人的认识局限在感性知觉范围内,而否认人类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来讲,它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第二,就不可知论总的倾向来看,这种观点并不是完全否认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而是企图限制这种认识,即把人的认识局限在可感知的范围之内而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也在扩展着不可知论者的感性知觉的界限,改变着那些不可知的内容和界限,迫使他们不得不按着可知论的方法从事科学,研究物及其特性,从而一步一步地在暗中偷运和趋向唯物主义不可知论的这个不自觉的变化过程,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相联系的,也是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局限性的过程相一致的第三,不可知论是一种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更狭隘、更暧昧、更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刘彦生 《不可知论的唯物主义性质──从不可知论的演变和特征看它的属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4期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认识论中的形而上学不可知论在哲学上的失误并不是因为它是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而是因为它在认识论中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不可知论实质上就是认识论上的一种形而上学具体说来,不可知论的形而上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思维与存在关系上的形而上学;第二,在现象与本质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第三,在一般与个别关系上的形而上学;第四,在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上的形而上学总之,认识上的形而上学性是不可知论产生的主要根源,也是不可知论者的根本特征不可知论的哲学的性质,并不在于它是唯物地还是唯心地回答哲学基本问题,而在于它在认识过程中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由此可知,认识中的形而上学才是不可知论真正的哲学性质 -----韩振峰 《也谈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兼与刘彦生同志商榷》,《求是学刊》1986年第2期 不能把不可知论直接定性为“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也不同意“不可知论实质上属于唯心主义”的看法不可知论“只是一种关于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