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草药抗病毒及有效成分提取研究进展.doc
5页中草药抗病毒及有效成分提取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中草药,本文通过搜集多味中草药的抗病毒作用、抗病毒中药的有效部位或单体成分以及现代多用的中草药提取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来使读者了解中草药研究的发展近况关键词:抗病毒、中草药、单体成分、提取技术近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已从中草药中筛选和寻找出一些高效抗病毒药物,其中有些已被开发应用于临床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中草药抗病毒研究必将走向细胞、分子甚至基因水平,这对研究并开发高应用价值的中药制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单味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证实,有些中草药具有非常强的抗病毒作用在临床上治疗病毒性疾病的单味中药如清热药的板蓝根、黄柏、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叶下珠等, 解表药的麻黄、桂枝、香薷、紫苏叶、防风、薄荷等根据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抗病毒中药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能直接灭活或抑制病毒的中草药, 常用的有醋、黄芪、板蓝根、麻黄、苍术、五味子、蚕砂、桑叶、青蒿、马鞭草、地丁、木贼、紫草、香附、夏枯草、天花粉、甘草、三七、大黄、大青叶、女贞叶、白头翁、地榆、地骨皮、百部、防风、连翘、吴茱萸、虎杖、侧柏叶、二花、鱼腥草、茵陈、厚朴、穿心莲、桂枝、柴胡、菊花、 野菊花、黄连、黄柏、蛇床子、蒲公英、薄荷等; 二是通过诱生干扰素或促进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常用的有人参、茯苓、猪苓、党参、黄芪、山药、首乌、巴戟天、灵芝、黄精、肉苁蓉、菟丝子、山茱萸、当归、刺五加、枸杞子、虫草等。
在临床上,使用频率较高或抗病毒研究较深入的单味中草药有下述中药人参 人参对 HSV - 1、柯萨奇 B3病毒复制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表现出对病毒感染细胞有很强的保护作用,对疱疹型口炎和口腔溃疡效果显著,有效率达 88.8 %和 76.9 % ,其作用机理是直接杀伤病毒艾叶 据研究,艾叶对腺病毒 3型、鼻病毒、疱疹病毒,副流感 I型病毒仙台株和流感病毒 A等呼吸道病毒进行抑制实验, 结果表明,艾叶对这几种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张其正等进行的研究表明用艾叶烟薰剂点燃(浓度为1g或5g/m3), 能在 0 .5h内使流感病毒滴度( E ID50)较对照组明显下降黄芪 1984年侯文德等报道黄芪水煎液对VSV、流感病毒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对 VSV在鸡胚细胞培养上的繁殖平均可抑制 10倍现代研究认为, 黄芪抗流感病毒作用, 系通过提高机体诱生干扰素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繁殖金银花 金银花所含成分有绿原酸、 异绿原酸、 黄酮化合物、 芳樟醇、 双花醇等双花(金银花)喷雾剂体内抗病毒实验表明,其大小剂量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有明显抑制作用,大剂量 ( 11.4 克 /千克*天 )对小鼠肺内流感病毒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
连翘 连翘是木犀科植物连翘的干燥果实,为中医常用的清热解毒药, 连翘提取物具抗柯萨奇B5、 柯萨奇 B3V及埃可( ECH19V )等病毒作用张炜等比较连翘、 寸冬、 双花、 山豆根 4种中药的水煎剂抗柯萨奇 B组病毒的活性, 以连翘为最佳野菊花本品为常用的抗菌抗病毒药,具有较强的抗流感病毒活性细胞培养试验证明,野菊花水提物抗病毒效价 1 : 1024 , 挥发油 1 : 8190即可抑制 10TC I D50流感病毒引起的 CPE2、抗病毒中草药的有效部位或单体成分目前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抗病毒成分已经被证实并提纯, 以下即为一些主要抗病毒中药有效部位或单体成分大黄醇 大黄醇提液研究证明,大黄醇提液在细胞培养上有明显抗病毒作用, 对HSV - 1的有效抑制浓度为 100p . g /mL,并对HSV - 1的感染有预防作用,同时对病毒颗粒也有直接杀伤作用茶色素 已知茶色素的初级氧化产物为茶黄素 (TF)目前从 TF中分离出 3种单体, 分别为TF的单没食子酸醋 A (TFZA) , B (TFZB)以及 TF双没食子酸醋 (TF3)研究结果表明, TF及其没食子酸醋对艾滋病毒 (包括HIV-1)的逆转录酶以及各种细胞的 DNA 和 RNA聚合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黄芩素 黄芩是常用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止血、 安胎的功能其所含黄芩素 (黄芩苷), 属黄酮类似合物,提取方法甚多,现有人用酶法提取,纯度可大于 99 %近年来研究认为, 其可以抗艾滋病病毒 (HIV) , 能诱导感染HIV的细胞凋亡甘草多糖 它也是甘草的成分, 具有明显的抗疱疹性口炎病毒、腺病毒 3型、单纯疱疹病毒 I型、牛痘病毒等活性,能显著抑制细胞病变,使组织培养的细胞得到保护甘草皂苷 甘草皂苷是甘草根和茎中所含成分之一, 根据报道, 其能破坏病毒培养物中的HIV0.5mg /mL的甘草皂苷对 H I V 的增殖抑制率达98% ,50 %空斑形成抑制值为0 .125mg /mL ,科研人员认为,甘草皂苷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恢复 T辅助细胞而发挥作用的3、中草药提取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中草药传统提取方法有煎煮法、回流法、浸渍法、渗漉法在保留有效成分, 去除无效成分方面,存在着有效成分损失大、周期长、工序多、提取率不高等缺点近l0 年来, 在中药提取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 这些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使得中草药提取既符合传统的中医理论, 又能达到提高有效成分的吸收率和纯度的目的。
3.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SCFE) 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简称SCF) 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草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和分离的新型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流体(溶剂) 在临界点附近某区域(超临界区) 内与待分离混合物的溶质具有异常相平衡行为和传递性能,且对溶质的溶解能力随压力和温度的改变而在相当宽的范围内变动,利用这种SCF 做溶剂, 可以从多种液态或固态混合物中萃取出待分离组分常用的SCF为CO2, 因为CO2无毒,不易燃易爆、价廉, 有较低的临界压力和温度, 易于安全地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超临界CO2 萃取法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 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近常温的条件下提取分离,几乎保留产品中全部有效成分、无有机溶剂残留、产品纯度高、操作简单、节能SCFE 技术对于提取分离挥发性成分, 脂溶性物质、高热敏性物质以及贵重药材的有效成分显示出独特的优点, 但SCFE 设备属高压设备, 一次性投资较大, 运行成本高, 因此这一技术目前在工业生产中还难以普及3.2、超声提取技术超声提取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加速植物有效成分的浸出提取, 另外超声波的次级效应, 如机械振动、乳化、扩散、击碎、化学效应等也能加速欲提取成分的扩散释放并充分与溶剂混合, 利于提取。
与常规提取法相比, 具有提取时间短, 产率高、无需加热等优点超声提取技术能避免高温高压对有效成分的破坏, 但它对容器壁的厚薄及容器放置位置要求较高, 否则会影响药材浸出效果, 而且目前实验研究仍处在小规模阶段, 要用于大规模生产, 还有待遇进一步解决有关工程设备的问题3.3、酶提取法中药制剂的杂质大多为纤维素、淀粉、果胶、蛋白质等、针对杂质可选用适当的酶予以分解除去酶反应较温和地将植物组织分解, 可以较大幅度提高收率, 故酶解不失为一种最大限度从植物体内提取有效成分的方法之一这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新技术目前, 用于中药提取方面研究较多的是纤维素酶,大部分的中药材的细胞壁是由纤维构成,植物的有效成分往往包裹在细胞内; 纤维素则是由α- D- 葡萄糖1, 4- β葡萄糖苷键连接, 用纤维素酶酶解可以破坏β- D- 葡萄糖键, 使植物细胞壁破坏, 有利于对有效成分的提取纤维素酶用于以纤维为主的中药材提取有效成分, 的确能提高有效成分的回收率, 但要拓宽其应用领域, 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酶的浓度、底物的浓度、温度、酸碱度、抑制剂和激动剂等对提取物的影响诚然, 酶提取法目前在动物类药材提取方面应用较为广泛。
3.4、半仿生提取法半仿生提取法( 简称SBE法) 是将整体药物研究法与分子药物研究法相结合, 从生物药剂学的角度, 模拟口服给药及药物经胃肠道转运的原理, 为经消化道投服的中药制剂设计的一种新的提取工艺即将药料先用一定pH 的酸水提取, 再以一定pH 的碱水提取, 提取液分别滤过、浓缩、制成制剂将分析思维与系统思维统一起来, 形成观察问题的新思路,即在中药提取中坚持了”有成分论, 不唯成分论, 重在机体的药效学反应”半仿生提取法”能体现中医临床用药的综合作用特点, 符合口服给药经胃肠道转运吸收的原理但目前该方法仍沿袭高温煎煮法, 长时间高温煎煮会影响许多有效成分, 降低药效为此有人建议将提取温度改为接为近动物体的温度, 并且引进酶催化, 使药物转化成更适合动物体的综合活性混合物, 这样更符合辩证施治的中医理论3.5、破碎提取法袁珂等在分析各种传统溶剂提取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一种新的提取方法---破碎提取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植物材料在适当溶剂中充分破碎而达到提取的目的他们根据流体力学原理, 参照国外先进技术,研制出一种新型的破碎提取器, 这种提取器主要有高速电机、破碎刀具、容器、底座、主柱及调速开关等组成。
电机转速分快、慢两档,破碎提取1次仅需1--2 min, 提取后药材被破碎成匀浆状通过选用各种性质的药材,分别进行冷浸提取法、渗漉提取法、回流提取法和破碎提取法所得提取物收得率和薄层层析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破碎提取法提取快速、完全, 且不需加热, 从而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溶剂和能源破碎提取法操作简单, 避免了高温加热, 提取时间也极短, 但提取物的收率并不是最高, 且也局限于实验研究, 要应用于大生产, 还需进一步研究许多研究报道表明, 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提取方面确实具有提取率高、有效成分损失少、周期短等优点当前, 应加强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以便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结语,中草药价格低廉, 药源广泛, 为病毒性疾病的较为理想的治疗药物, 最终达到既能杀灭病毒又对宿主细胞无影响的目的但是由于中药进入机体后的代谢过程极其复杂, 所以, 许多中草药不能进行重复试验, 易造成不同实验室同一研究的结果间的差异因此, 为繁荣我国抗病毒药物的事业, 广大科研工作者必须充分运用飞速发展的现代生物科技, 选择合理统一的实验模型和衡量指标, 针对病毒感染细胞或机体的不同环节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而且相信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 一定能够研发出更多新型抗病毒效果极强的中草药及其方剂参考文献:【1】孙志良, 董伟, 等. 白毒注射液的抗病毒作用及免疫功能研究. 中国兽药杂志, 2003, 37( 10) : 26~ 29.【2】祝建新, 丁新. 发展外向型养殖业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大有可为.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05( 1) : 20~ 21.【3】徐艳, 马萍, 冯本华, 等. 中药诱生干扰素的研究近况[ J]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5) : 689.【4】褚秀玲, 韦旭斌. 抗病毒中草药研究进展. 中兽医学杂志, 2006( 1) : 33~ 37.【5】祝建新, 丁新. 发展外向型养殖业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大有可为.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05( 1) : 20~ 21.【6】张其成,张楚瑜.抗病毒中药研究的最新进展[J]. 中成药,2005,27(1):48- 50.【7】于海,黄泰康,吴春福.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和趋势[J].中草药,2005,36(1):147- 149.【8】喻凯,户上泰彦.392 种植物提取成分的抗病毒活性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3):186- 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