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doc
22页江西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二○○六年十一月序 言“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省提出了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 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 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在经济快速增 长的同时,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如何以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 保障江西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 面临的严峻挑战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对于在发 展中解决好可能出现的突出环境问题,保障我省的环境安全,促进社 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规划对“十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分析 了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保工作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根 据国家的总体要求和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提出了我省“十一五”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确定了具 体任务和政策、 制度保障措施规划基准年为 2005 年,规划期为 2006至 2010 年一、 “十五”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形势(一) “十五”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成效“十五”期间,江西经济快速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1.6%。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提出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确立了“既要 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指导方针,在发展过程中强调“三个坚 决不搞” “看发展,不仅要看总量、看增量,更要看质量、看效益,看, 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更要看群众的幸福感受” 全省环境保护工作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 和任务,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经济 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环 境质量总体上基本稳定,局部有所改善,环境管理能力有一定增强——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05 年,全省 11 个设区市有 9 个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比 2000 年增加 3 个;110 个地表水省控 监测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比率为 76.5%, 2000 年提高了 27.5比 个百分点 1;全省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水质基本能够满足环境功能区水 质要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一定进展 “十五”期间,全省各城市强 化了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使部分河段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合理规 划,整防结合,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空气污染问题; “十五”期间2 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和 5 个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相继建成并投入 运行。
——工业污染防治取得一定成效在加大监管力度,打击环境违法 行为,促使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同时,通过增加污染防治专项投入,提高污染防治能力, 全省工业废水、废气处理能力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 利用率逐年提高——生态保护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截止 2005 年,全省共建有各级自 然保护区 128 个,比 2000 年增加 73 个;已开展 6 个生态功能保护区建 设工作,其中鄱阳湖和江西东江源为国家级建设试点,赣江章江源已经 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全省被批准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 点市有 3 个,试点县 22 个,其中 5 个已通过国家验收——环境监管力度加大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得到强化,颁布执行了 一批环境保护管理技术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点向面推进,公众参 与手段和力度不断加强;开始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依法制定了《江西 省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实施方案》 ,截止 2005 年底,全省共发放排污许 可证 1863 份;辐射环境监管工作得到加强,成立了辐射环境监管专门机 构,监管工作开始步入系统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环境法制不断加强修订了《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 和《南昌市赣江饮用水源保护条例》 ,制定颁发了《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 条例》 《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 《鄱阳湖湿地、 、 保护条例》 《关于加强生活饮用水源污染防治,确保生活饮用水安全的、 决议》和《江西省环境保护违法违规行为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 。
加强 了对环境保护执法的监督检查,开展了多次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 健康的专项行动,查处和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环境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利用网络媒体强化了环境宣教手段, 环境信息公开取得重要进展,公众环境意识得到提高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五”期间,江西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 的同时,也吸纳了一些传统粗放型产业,不少区域经济增长仍具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污 染物排放强度大的特征尽管“十五”期间环境保护 和生态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总体态势未能得 到有效控制,局部地区有恶化的趋势十五”期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二氧化硫和化学 耗氧量分别超过“十五”控制目标 29.8 万吨和 10.4 万吨2005 年仍有 2 个设区市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不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部分河段 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河段尤为突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形势严峻,全 省大部分市、县没有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部分饮用水地表水源一 级保护区内中还存在排污现象,直接影响地表水饮用水源安全;农村饮 水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占相当比例;鄱阳湖水质局 部已呈恶化趋势。
全省酸雨污染仍然严重,并呈加剧趋势固体废物产 生量不断增加,但全省没有一个综合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医疗废物 处置远达不到规范化要求,有 5 个设区市没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厂,存在较大的环境隐患生态环境出现的深层次问题不容忽视我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仍然 较低,水土涵养能力低的针叶林面积占林地面积的比例高达 56.3%,林 地水土流失现象普遍且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仍占国土面积的 20.1%, 生物多样性减少,局部地区已出现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象农田土壤污 染趋势加重,优质耕地大量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国人均耕地面积 的 70%,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削弱一些地区还存在生态环境边 治理、边破坏的现象环保监管能力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省环保部门作为环 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行政手段和与之相适应的政策 技术保障,导致综合协调能力不强,难于实现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现 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环保机构不全,编制不足、队伍参差不齐, 县级环境管理能力薄弱,2005 年底仍有 28 个县 (市、 区)未独立设置环保机构,难以及时有效制止环境违法行为,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环境处罚执行力度亟待加强。
企业环 境行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尚未健全由于缺乏固定资金来源,投 入严重不足,全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长期滞后于经济建设,环境监测、 监察、信息、科研、宣教等能力建设远不能满足环境管理的实际需求和 环境保护部门依法行政的要求三)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十一五”期间,我省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强综合 农业开发等战略,以实现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1%、人均 GDP 达到 2000 美元的目标可以预计,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大,污染 物排放总量和农村面源将继续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将日益加重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保护好关系江西人民生存与发展的生命支 持生态系统,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容量,以最小的环境成 本保障经济建设,是我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十一五”期间,公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迫切需求与环境监管能力 薄弱的矛盾将日趋凸显现有环保法律法规缺乏相应配套的制约措施, 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比较突出,环境保护统一监管能力与环 境监察、监测、信息、科技、宣传教育等基础能力建设亟待加强如何 提高全省环境保护部门自身监管能力,也是我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严 峻挑战。
二、 “十一五”环境保护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坚持以人为本、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出发点,以改善人民生活生 产条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绿色 生态江西为根本点,坚持环境保护国策,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倡导生态文 明,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强化环境监管,严 格环境执法,建立长效机制,以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江西经济和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环境保护目标构建江西生态安全格局,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让江西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 活到 2010 年,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 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和农村饮水水质得到改善; 危险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 功能基本稳定;核与辐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省基本建立起满足保护 生态环境安全要求的环境监管体系,具备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响应能 力三)规划指标(2010 年)规划指标由环境质量指标、生态环境保护指标、总量控制指标、污 染防治指标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指标五个指标体系共 16 项指标组成。
1、环境质量指标水环境 (1)、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 95%以上;(2)、全省地表水水质基本保持稳定;大气环境(3)、全省 11 个设区市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声环境(4)、全省 11 个设区市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到 2 类区标准;2、生态环境保护指标(5)、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重达到 8%左右;(6)、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的比例大于 50%;3、总量控制指标(7)、化学耗氧量控制在 43.4 万吨,比 2005 年降低 5%;(8)、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 57 万吨,比 2005 年降低 7%;4、污染防治指标(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 0.86 吨标煤/万元,“十一五”期间 年均降低 4.4%;(10)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理处置;(11)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60%;(12)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70%;(13) 、废放射源收贮率(含返回原生产单位)达到 100%;5、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指标(14) 、基本建成全省环境安全监控体系,包括:① 江西省环境监控指挥中心;② 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③ 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 ④ 全省环境应急监测网络;⑤ 全省重点污染源监控网络;⑥ 全省“12369”环保投诉热线;⑦ 全省环境基础网络及信息应用平台;(15) 、11 个设区市环境监测站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省级环 境监察总队标准化建设基本达到国家一级标准,11 个设区市环境监察支 队标准化建设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县环境监察大队标准化建设基本 达到国家三级标准;(16) 、加快建设江西省环境工程技术中心,创建省级环境研究重点 实验室,建设省级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分析中心。
四)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重点——重点流域:赣江流域(以赣州市、南昌市城市河段和袁河流域 为重点) 、抚河流域(以抚州市城市河段为重点) 、饶河流域(以乐安河 乐平市城市河段、德兴市城市河段和昌江景德镇市城市河段为重点) 、萍 水流域,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主——重点区域:包括萍乡市、南昌市、新余市、九江市、鹰潭市和 景德镇市等重点城市,以城市环境空气综合整治为主——重点行业: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电镀、造纸、 医药等行业,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全面达标排放,强化清洁生产——饮用水源保护区:建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责任制,严 格环境监管,保障饮用水安全,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