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doc
9页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创立1、原因(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2)经济:井田制崩溃(3)思想: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4)个人因素:孔子对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思想文化改造2、表现——孔子的思想主张(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3、意义(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2)“仁”——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3)“以德治民”——缓和社会矛盾,统治长治久安;(4)教育——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了学术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发展1、原因(1)政治: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大国争霸(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铁器和牛耕);(3)思想:私学兴起,学术下移;(4)个人因素:孟子、荀子等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表现——孟子、荀子3、意义(见教材p5)(1)儒学体系更加完整,适应了社会的需要;(2)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三、厄运——焚书坑儒1、原因(1)根本原因: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直接原因:郡县和分封之争;(3)理论指导:法家思想2、实质: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专制;3、影响(1)对巩固统一,维护封建新政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这种文化高压政策,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3)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文化专制的先河,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法家思想地位提升,儒家思想遭受重挫四、独尊(成为正统思想)1、原因(1)政治:西汉政治稳定,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根本原因)(2)经济: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① 无为A、原因——现实:秦末战争频繁,社会经济破坏;——理论:道家“无为而治”;——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巩固统治;B、内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者为庶人、士兵复员,授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C、影响——政治: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日渐强盛;——经济: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消极:也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问题)② 有为——原因(同上影响,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3)思想:① 黄老学术(无为)不在适应现实的需要;② 董仲舒对于儒家学说的改造;③ 教育为儒家垄断;(4)历史:吸取秦朝暴政的教训(法家思想)(5)个人:① 汉武帝支持;②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2、过程(1)董仲舒的新儒学① 产生:A、政治: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C、思想:对于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的吸收融合D、其它:汉武帝的支持以及董仲舒个人的因素;② 观点:A、政治统一:春秋大一统——大一统是天地常理,国家的需要;B、思想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义: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实行思想统一,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根本原因:加强中央集权——实质: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扼杀了不同流派思想的专制做法不可取;C、君权神授——含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祸于他。
——评价:为君主权力提供了合法的依据,有利于加强了君主专制,解决王国问题;同时也对君主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D、三纲五常—— 内容: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五常(仁、义、礼、智、信五种处世的道德标准)—— 意义:(教p11页学习延伸)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倡孝道和个人品德,有利于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强调君权——当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长远来看对中国发展不利;强调夫权,压迫妇女;③ 特点: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带有神学倾向④ 影响A、积极——对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适应了西汉社会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B、消极——从长远来看,儒学独尊舒服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有神学色彩,导致西汉长期的神学迷信的泛滥;【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区别:先秦儒学汉代新儒学理论基础仁天人感应思想来源儒学儒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与统治者的关系批判时政维护专制集权统治地位显学独尊联系:内容: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继承;(2)儒学成为正统① 产生:A、政治: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C、思想: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社会的需要;教育为儒家所垄断;D、其它:汉武帝的支持② 过程A、思想方面: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教p9)B、政治方面:汉武帝起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措施:举孝廉、擢升平民、儒士为相;——影响: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和统治基础;为后世王朝选拔人才提供了借鉴;C、教育方面——教育为儒家垄断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建立儒学教育体系措施内容意义中央太学考试合格,即可任官(博士弟子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标志着以入佳境学教育为内容的封建官学教育的开始;地方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体系,儒学得以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3、结果(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权;(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从长远来看,儒学独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5)春秋战国以来,风云一时的诸子学说逐渐沉寂;思考:1、根据秦汉儒学不同的地位,分析影响儒学社会地位的因素?(1)社会发展的需要; (2)自身思想的变化;2、教9页思考五、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1、表现(1)面临严重的挑战——原因① 佛教盛行;A、 原因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精神产生怀疑,渴求宗教;宗教教义的迷惑性;统治者的支持;实际经济利益的驱动(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用纳税服役,寺院经济蓬勃发展)佛教为适应中国国情的自我改造,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B、 表现:——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 影响:促进了与宗教有关的建筑和艺术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研究中外交流的宝贵资料;成为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促进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的发展——《神灭论》寺院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中央集权——三武灭佛② 道教在民间的传播(创立于东汉末期)③ 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不足,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2)儒、佛、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① 表现A、儒学: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B、佛教:吸收了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C、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② 影响:A、儒家:丰富了儒家思想,促进了其发展,也遇到严峻挑战;B、佛、道:有利于佛道思想的发展和传播;C、中国文化:汲取了外来文化,三家思想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国文化;D、后代:为“三教合一”创造了条件;E、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还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F、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冯建华六、隋唐时期:三教合一1、含义:儒、佛、道三教合归儒的主张;2、原因(1)政治:政府的政策;(2)经济:封建经济的繁荣;(3)思想文化① 佛道的传播,儒家思想面临严峻挑战;② 入学自身的问题和缺陷;③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家思想相互影响和融合;(4)儒学家的提倡;2、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相互融合;(2)隋朝: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合吸收佛道理论;(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礼佛、贵儒、遵道3、影响:(1)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2)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和文化教育艺术的发展;七、深化: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1)含义:在北宋时期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原因① 政治: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② 经济:宋明时期经济的发展;③ 思想: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④ 个人:程朱、二王;⑤ 其它:A、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为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B、宋代中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为学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C、北宋时期,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的运动;(3)代表人物及观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二程(北宋)核心: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天理,后有万物天理和伦理道德相联系——“人伦者,法理也”格物致知(认识论)含义:探究万物,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方法:(学思之窗p13页;)启示:(学思之窗p13页;)朱熹(南宋)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4) 评价①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 儒学获得新的发展,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地位更加牢固,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③ 波及国外——朱子学;④ 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注重气节和节操,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⑤ 用纲常名教维系封建专制统治,把人束缚得更紧了;⑥ 唯心主义理论,很多方面并不科学;2、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时期背景主要观点影响陆九渊南宋心就是理① 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②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穷理不必向外探索,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王阳明明中期①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②社会动乱在于人心破坏——整治人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识论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1、相同(1)思想来源:同属于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克服私欲,用伦理纲常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