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考研马原知识点整理.pdf

3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3608955
  • 上传时间:2018-06-0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74KB
  • / 3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 人类解放的科学(绪论)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七个角度的含义:三个创立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后继者两个阶级属性——无产阶级、整个人类两大研究对象——世界观和方法论、普遍规律三大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狭义广义——狭义即马恩创立的,广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其的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属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条件)(一)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提供了经济社会根源生产力大发展基本矛盾激化——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二) 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三)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继承和创新的思想根源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英国的罗伯特·欧文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 和革命性 的统一。

      11;0)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客观性阶级性[1] 上标代表下面有注释, (*)代表有对应习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章节框架】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唯物论)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 哲学基本问题1)问题表述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经典表述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通俗表述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原文表述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同义表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观是主体的精神、思想,主体>主观;客观等于宇宙,无限大,客观>客体)2)内容分析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3)理论性质 :哲学基本问题之所以重要的原因①任何哲学必答②划分派别依据(唯物、唯心主义;可知、不可知论)③人生基本问题4)哲学变革 :见讲义P3页下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反之唯物论26;12 辩证法37;15)(唯物论)(辩证法)物质与实践联系与发展规律性与能动性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是根本规律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世 界 的 物 质 性 及 其 发 展 规 律前提性问题恩格斯 吸取了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句话: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两方面:第一性、同一性三原因四区分一无关:辩证法、形而上学一变革: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问题相一致,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唯心主义又可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a. 把主观精神(人的情感、意志)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b. 18 世纪英国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 ;康德认为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②客观唯心主义:a. 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无人身...的观念、概念、理性)作为世界的本原(所有的信奉宗教的人都是客观唯心主义者)b. 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是黑格尔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和基础,大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都是其外部表现/ 外化4)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失误之处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颠倒了感觉和对象的关系)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颠倒了概念和对象的关系)补充:区分主观唯心主义的判别字——“我”、 “人”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哲学基本问题无关,但又联系)1)唯物唯心回答了世界的本原,而哲学还要回答世界是怎么存在的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就是回答了世界状态的两种对立的哲学观点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①联系 的观点和 孤立 的观点的对立②发展 对 静止③是否承认矛盾(辩证法承认事物发展由事物内部矛盾推动)4.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得哲学史上出现了历史唯物唯心主义的对立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唯心主义从精神出发去理解世界,旧唯物主义[1]从自然演化出发去理解世界。

      而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理解现实世界[2]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例: 2003 年第 2 题)[1] 旧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等;认为世界都是自然演化出来的其大方向对,但不通如它可以解释一棵树怎么来,但它不能解释一根电线杆是怎么来的它不能解释实践活动[2] 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电线杆(i.e.)是用人的意识指导实践创造的,但其建好后具有和物质一样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把 人 对 对 象 的 认识 必 须 通 过 感 觉夸 大 为 对 象 的 存在必须 依赖 感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改造世界(实践检验认识)一样东西被人造出来了以后,它就有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和物质一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实践属于物质 ,而不仅仅是属于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物质范畴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1.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按历史阶段划分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三种基本形态的重要依据⑴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唯的是实物——金木水火土气(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⑵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 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片面、否认矛盾⑶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① 恩格斯的论述(不太全面)19 世纪 80 年代: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明确指出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共性和个性 的关系② 列宁的物质定义20 世纪初:“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定义的“物质”范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a.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 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外在性); c. 物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可反映性) 2)物质定义的特殊方式列宁是从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定义和把握物质的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 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例: 2009 年第 1 题; 2002 年 16 题)① 意识与物质是统一于物质的但只有先分开意识和物质,才能谈哲学;② 然后必须再统一意识和物质,才是唯物主义一元论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①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③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列宁的定义中既包括唯物论,也包括可知论物质实体结构关系:生产关系、血缘关系活动:实践(有目的的)宏观(看到的事物)宇观(行星、恒星⋯)原子场(磁场、电场 ⋯) ④ 既在自然界体现了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自然观) ,又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5 (二)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 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⑴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的意识⑵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们的劳动、交往和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⑶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7、 8)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还表现在意识的内容需要用语言这种物质形式固定和表达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物质、意识、语词的关系:意识反映物质,语词表达意识2.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首先表现在依赖于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技能和属性 (人脑不是意识,人脑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 )3. 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⑴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① 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3])② 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见仁见智)③ 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有时表现为虚假的主观映象[4](*9)[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不是大自然的,都是人的主观世界特有的。

      但它们是用来把握客观对象的,所以说意识是具有主观性的[4 比若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是虚假映象(唐僧是真人,不是虚假映象)(三)物质的运动及其存在形式1.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10)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共同本质是客观实在,但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是通过运动表现出 来的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⑵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起源)(本质)⑶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1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 2.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⑵ 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否认运动的决定性,夸大静止的相对性相对主义[5]——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形而上学(绝对主义)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的变种)不变运动、变化夸大运动变化(瞬息万变)[5] 代表观点:庄子: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承认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但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否认事物运动变化中也存在相对稳定性这种观点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陷入不可知论。

      3.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⑴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时空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⑵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① 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② 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12)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可变,因而是相对的例: 2008 年第 2 题)(时间相对速度变;空间相对密度变空间特性是随着天体的质量密度的变化导致的引力场场强的变化,而改变空间的平直度(*13) )⑶ 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14)客观世界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无限由有限构成;有限体现着无限;有限可转化为无限,超出有限的界限即趋向无限;只有同有限相联系的无限,才是具有现实性的真无限时空无限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立积极的革命人生观的科学依据四)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 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 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③ 生产方式体现着社会物质性④ 生产力是物质力量⑤ 生产关系是物质关系标 志 着 物 质 运 动 的不可逆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7 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难)(一)科学的实践观1.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 实践的本质特征⑴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例: 2008 年第 3 题)主体(人)、实践对象(客体) 、实践手段(工具) 、实践过程、结果都是外在于人的意识客观存在。

      实践的 直接现实性 指实践可以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产生现实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