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学基础操作考试重点.docx
8页护理学基础操作考试重点无菌技术 1、 理解概念:无菌技术、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无菌区域、非无菌区域 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无菌物品:经过物理或化学灭菌处理的物品 无菌区域: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区域 非无菌物品: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物品 2、 阐述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 ★环境要清洁 1、无菌操作前半小时停止卫生清扫工作,减少走动 2、治疗室、处置室、病室每日进行紫外线消毒 3、操作区域要清洁、宽敞、干燥 ★工作人员着装整洁操作前必须:洗手, 戴口罩、帽子,修剪指甲;必要时戴手套 ★无菌物品的保管 1、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 2、无菌物品应置于无菌容器或无菌包中 3、无菌物品一旦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 4、无菌物品必须注明名称灭菌日期效期为1周过期或受潮的无菌物品应重新灭菌 ★正确实施无菌技术操作 1、身体与无菌区域保持一定距离 2、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持物钳 3、手臂、无菌物品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 4、未经消毒的用物、手、手臂不可触及无菌物品 5、不可跨越无菌区 6、污染或疑有污染的物品不可使用。
7、一份无菌物品,只供一位病人使用 3、 正确实施无菌技术操作并牢记操作注意事项 ★取放持物钳“五不”注意事项: 1、不得从孔中取放 2、不得碰及容器口缘及液面以上容器内壁 3、手持钳时钳端向下,不得倒转 4、手不得触及钳的浸泡部分 5、放回容器后不得闭合钳轴 ★夹取无菌物品“五不”注意事项 1、不可夹取非无菌物品 2、不可夹取无菌油纱布 3、不得用于皮肤消毒及换药 4、不得到远处取物 5、污染后不得放回 ★无菌容器使用注意 1、容器应有标记 2、打开容器(开盖)盖不可在容器上方翻转,手臂不可跨越 3、手不可触及容器边缘及内面 4、用钳、镊取物时不可触及容器边缘 ★无菌包使用注意: 1、无菌包打开后,包内剩余的物品应在24小时内使用 2、如果包内物品有污染或潮湿,应重新灭菌 ★无菌盘使用注意: 1、手不可触及内面 2、手臂不可跨越无菌区 3、无菌盘不可打湿 4、4小时内使用,有效 ★检查溶液内容: 1、药名、剂量、浓度、有效期 2、瓶盖是否松动;瓶身是否有裂纹 3、溶液质量如变色、澄清度等 ★取用无菌溶液注意 1、手不可触及瓶口及瓶盖内面; 2、已倒出的无菌溶液不可再倒回瓶中; 3、打开后保存24小时。
★戴无菌手套注意 1、戴时或脱时动作要轻 2、戴手套时不可触及任何非无菌物品 3、未戴手套的手不可接触手套的外面 4、戴手套的手不可接触手套的内面 5、如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 注射法 ★注射原则 1、三查七对 三查:操作前、中、后查 七对:指查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 2、注射部位的皮肤需要消毒 3、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1) 避开神经、血管、骨隆突处 2) 避开炎症、损伤、硬结、瘢痕处 3) 长期注射病人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4、进针前排气 5、进针后检查有无回血 6、掌握合适的进针深度和角度 7、运用无痛技术 1)做好解释工作,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 2)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3)指导并协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与姿势,以利于肌肉放松,减轻不适 4)绷紧注射部位的皮肤 5)做到两快一慢,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 6)需要同时注射几种药物时,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然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8、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应妥善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绝不可再次使用注射后不要将针帽套回针头应统一弃置于利器盒内,以防刺伤 ★皮内注射法 ID 药物过敏试验 ★皮下注射法 H 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大腿前外侧 ★肌肉注射 IM 臀大肌臀中、小肌 臀大肌注射区域定位方法: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外侧作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为注射区。
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臀中、小肌注射区域定位方法:构角法,以食指尖、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髂嵴、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此区域即为注射部位三指法,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静脉注射法 IV 选择浅表的、粗直的静脉为保护血管,要有计划地自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 ★静脉输液VD 目的: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补充营养供给热能、输入药物治疗疾病、维持血压改善微循环 常用溶液: 1、晶体溶液Crystalloid Solution:葡萄糖等渗电解质碱性溶液高渗溶液 2、胶体溶液 3、静脉高营养液 常用部位:1、周围浅静脉 2、头皮静脉 3、颈外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以触摸和查看方式选择患者的静脉:1、应选择表浅,直,易于触摸的静脉 2、应避开有硬结、血肿和疼痛的部位 3、应根据静脉输液的种类来选择静脉黏稠度高的液体或血液制品应选择大的血管 4、先选择静脉的远心端输液,后选择近心端 5、尽量避开在活动关节处输液,选择非优势手 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及所需输入的药液调整滴速:1、成年人:40-60 滴/分;儿童:20-40 滴/分 2、对于婴幼儿、年老体弱、心肺肾疾病的患者,输液速度应慢 3、对于脱水、失血患者,如果心肺功能好,则输液速度应适当加快 4、特殊药物如高渗溶液、含钾溶液,输液速度应慢 输液故障: 1、液体不滴或速度慢 输液反应:1)针头滑出血管外,应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应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位置,直到点滴通畅为止。
3)针头阻塞,用一手捏住滴管下端输液管,另一手轻轻挤压靠近针头的输液管,若感觉有阻力,松手后又无回血,则表示针头阻塞,应更换针头另选静脉穿刺 4)压力过低:适当抬高输液瓶的位置 5)静脉痉挛:肢体暴露在冷环境中时间过长,或输入液体温度过低所致,局部热敷可缓解痉挛 2、滴管内液面过低:夹住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用手挤压滴管,迫使液体下流至滴管内,当液面升至1/ 3-1/2时,停止挤压,松开滴管下端输液管即可 3、滴管内液面过高:将输液瓶取下,倾斜输液瓶,使插入瓶内的针头露出液面,滴管内液体缓缓下流直到露出液面,再将输液瓶挂回输液架上继续点滴 4、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输液过程中,如果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则应检查滴管上端输液管与滴管的衔接是否松动、滴管有无漏气或裂隙,必要时更换 1、发热反应 因: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输液器消毒不严格或被污染,输液过程未能严格执行无菌 处理:A 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B一旦发生,可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通知医生 C 对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的 D 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时行检测,查找反应原因 2、静脉炎 因:输液对血管内壁刺激引起,如输入液体对血管壁的化学性刺激,针头或留置针引起的机械刺激或局部过敏反应,输液过程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处理: A 预防静脉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员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点滴速度宜慢针头固定好,防止药物漏出血管外有计划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B一旦发生,停止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 C 局部可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分钟 D 中药治疗 E 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3、急性肺水肿 因:输液速度过快,短时输入过多液体,心脏负荷过重引起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更易发生 处理: A预防应注意:输液过程中,控制滴速,密切观察病情,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尤需注意控制滴速和输液量 B 出现症状,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如病情允许,使患者端坐,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 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每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个肢体的止血带,症状缓解后,逐渐解除 C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D 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 E 安慰患者,解除其紧张情绪 4、空气栓塞 因:输液前未排尽输液管中的空气输液装置不严密,有漏气加压输液、输血时,疏于监测,液体输尽未及时更换或拔针。
处理:A 预防应注意: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排尽输液导管内的空气更换液体后,检查输液器滴管以下的管道中是否有空气加压输液时应有专人在旁守护 B 出现症状,立即让患者取左侧卧位并头低脚高,使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同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