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备时间与简单反应时完成.doc
10页准备时间与简单反应时实验报告心理 11-1 罗捷 110724108摘要:简单反应时是指一个刺激出现,要求被试从看到或听到刺激到立即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间隔,由于该反应时是感知到刺激就立即作出反应,中间没有其它的加工过程,因此也被称为基线时间准备时间则指的是从发出预备信号到刺激呈现之间的时间,也称为前期(foreperiod) 研究证明,不给预备信号比给预备信号反应时要长如果给预备信号,准备时间的长短与反应速度也有关系如果在准备信号发出后紧接着就呈现刺激,被试就来不及准备,不能迅速反应如果准备时间太长,被试又会注意涣散,也不能做出迅速的反应C.W.Telford曾采用听觉刺激对29个未受训练的被试进行过试验,结果发现1-2s的准备时间的反应时比5s和4s的要短些一般说来,最优的准备时间大体上在2s左右关 键 词 :心 理 学 、 反 应 时 、 反 射 生 理 机 制 、 大 脑 偏 侧 化前 言 :反 应 时 最 早 由 荷 兰 的 心 理 学 家 唐 德 斯 提 出 1868年 , 他 发 明 了 分 离 反 应 时 间 的 实 验 他 确 定 了 三 种 反 应 时 间 , 称 唐 德 斯 反 应 时 ABC或 唐 德 斯 三 成 分 说 , 是 一 种 用 减 法 方 法 将反 应 时 分 解 成 各 个 成 分 , 然 后 来 分 析 信 息 加 工 过 程 的 方 法 。
它 是 由 唐 德 斯 首 先 提 出 的 ,故 又 称 唐 德 斯 减 数 法 他 涉 及 到 的 是 人 的 反 射 体 系 一 个 完 整 的 反 应 过 程 由 五 部 分 组 成 :( 1) 感 受 器 将 物 理 或 化 学 刺 激 转 化 为 神 经 冲 动 的 时 间 ; ( 2) 神 经 冲 动 由 感 受 器 到 大 脑皮 质 的 时 间 ; ( 3) 大 脑 皮 质 对 信 息 进 行 加 工 的 时 间 ; ( 4) 神 经 冲 动 由 大 脑 皮 质 传 至 效应 器 的 时 间 ; ( 5) 效 应 器 作 出 反 应 的 时 间 研 究 方 法 :本次试验邀请到的被试是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本科 11 级的学生,实验年龄段在13 到 24 岁,年龄基本集中在 19 至 20 岁本次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的反应物,即绿点出现以及声音刺激的出现,还有的是刺激出现前的准备时间而因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时间,其中控制变量有:被试操作手柄的方式、实验环境、拇指与按键的距离本次实验是 2 因素多水平的(2*3)的实验设计,2 因素在与刺激条件以及准备时间,多水平在于听觉刺激与视觉刺激,间隔时间为 1s、2s、6s。
本实验的实验任务有两种:视觉任务和听觉任务实验时屏幕上先呈现一个“+” 的预备信号,一段准备时间后呈现刺激,要求被试迅速作出反应视觉任务中刺激物为绿圆,听觉任务中刺激物为单音实验程序设置有三种准备时间:1s、2s和6s任务安排按照ABBA方式,其中A为视觉任务,B为听觉任务每个任务单元中,每种准备时间呈现8次,共24个试次,顺序随机每个试次中,屏幕上先呈现预备信号“+” ,时间为500ms,500ms 后“+”消失,间隔一段随机化(可能为0.5s、1.5s或5.5s)的时间后再呈现任务刺激,呈现时间为1s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后迅速按相应键作反应,记录其反应时如果测试中被试在准备阶段即刺激呈现之前作出反应,则该次反应无效,计算机将警告抢码被试,并重新进行测试实验过程中每个任务单元结束后休息30秒,再开始下一次数 据 呈 现 :一、不同任务类型时不同准备时间下反应时的数据表1——实验数据描述数目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视觉任务-1秒 44 247 482 344.32 53.09 视觉任务-2秒 44 233 627 318.86 69.98 视觉任务-6秒 44 222 431 313.98 53.84 听觉任务-1秒 44 200 523 293.98 59.54 听觉任务-2秒 44 188 509 274.00 61.81 听觉任务-6秒 44 196 468 276.66 59.24 Valid N (listwise) 44表2——不同任务不同准备时间反应时平均值1s 2s 6s视觉任务 344.32 318.86 313.98 听觉任务 293.98 274.00 276.66 图 2—不同性别在视觉类型下不同准备时间的反应时表3——不同性别在不同任务及准备时间下的反应时平均值视觉—1 视觉—2 视觉—6 听觉—1 听觉—2 听觉—6男 338.44 312.25 293.00 275.44 254.50 259.06女 347.68 322.64 325.96 304.57 285.14 286.71图 2—不同性别在听觉类型下不同准备时间的反应时不同刺激与时间下的男女差异 T 检验t 检验自由度 P视觉-1 秒 42 0.585视觉-2 秒 42 0.641视觉-6 秒 42 0.050听觉-1 秒 42 0.120听觉-2 秒 42 0.115听觉-6 秒 42 0.138通过独立样本 t 检验,发现男女在不同任务,不同准备时间下的简单反应的反应时并无明显差异。
交互作用检验(重复测量变量间的多元检验)效应因素 Value F p刺激种类 0.19 11.84 0.00 间隔时间 0.00 0.04 0.96 刺激种类 * 间隔时间 0.04 1.03 0.37 Within Subjects Design: 刺激种类+间隔时间+刺激种类*间隔时间球形检验组间因素 Mauchly's W Approx. Chi-Square 自由度 p刺激种类 1 0.00 0.00 0.00 间隔时间 0.916 4.32 2.00 0.12 刺激种类 * 间隔时间 0.882 6.16 2.00 0.05 组内效应和交互效应的比较来源 刺激种类 间隔时间 自由度 F p刺激种类 Linear 1 11.8 0.001Error(刺激种类) Linear 50间隔时间 Linear 1 0.002 0.964Quadratic 1 0.06 0.794Error(间隔时间) Linear 50Quadratic 50刺激种类 * 间隔时间 Linear Linear 1 1.092 0.301Quadratic 1 0.35 0.557Error(刺激种类*间隔时间) Linear Linear 50分析与讨论:研究应用:短跑运动比赛是的抢跑问题以及听见枪声后的反应迅速程度1.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A.反应时间与自己强度有关刺激强度与反应时间有关,一般而言,当刺激强度较弱时,反应时间较长;并且随时间刺激强度增加,反应时就会逐渐简短。
但是随着刺激的增强,人的反应也会有极限而导致反应时间的减少B.反应时间与刺激的时间特性以及空间特性有关当我刺激的强度本身保持不变,而增加作用于的时间,即早晨时间的累积作用,这样便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C.反应时间与所刺激的感觉器官有关本次实验所用的感觉通道是视觉,但是我们更换一下我们的感觉器官我们的反应时间会不会有差异那?在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两种选择、一是视觉、一是听觉目前认为,光线直接射到视网膜上,但视网膜上,但视网膜上,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不能有光刺激直接引起兴奋,要经过光化反应的中介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反应时间较长,因此视觉的反应时间回避听觉长D.反应时间与被试的机体状态就如反应时间与机体的适应水平、反应时间与被试的准备时间(如同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从准备到刺激出现有一段时间用来准备,然后刺激出现,来测定被试的心理状况) 、反应时间与额外动机、反应时间与被试的年龄、反应时间与练习(即比如说、我们的简单实验、是为选择实验做一个练习、选择实验给辨别实验做一个练习,因而这三次实验中会存在练习效应而导致实验数据的误差,所以要求我们在三个实验之间需要自我进行调解,休息一下)反应时间与个体差异E.大脑的偏侧化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大脑的偏侧化会在不同的实验的反应时里造成不同的效应。
因为在空间、语言、认知的水平上,左右半脑的功能不同,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同在本次实验中,影响到了选择实验和辨别实验的实验结果2.控制变量对于实验的影响A.实验器材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屏幕亮度不同导致刺激的强度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差异按键反应灵敏度的不同也会对尸检结果带来误差B.被试选择的人群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被试是体育特长生和普通生,那么实验结果必然会产生差异,导致实验数据的误差左利手和右利手以及双利手的不同人群也会导致在选择实验和便被实验的实验结果上造成误差C.实验环境的安静与嘈杂与否也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差异D.被试拇指是否在准备阶段就接触在按钮上也会对实验结果造成误差3. 正确率权衡与数据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到,在视觉任务中,准备时间从 1s~6s 时,反应时减小;在听觉任务中,准备时间从 1s~6s 时,反应时先减小后稍有升高由图 1 可以看出可以看出,准备时间从 1S 到 6S,听觉任务下的反应时间分别293.98、274.00、276.66,而视觉任务下的反应时间分别是 344.32、318.86、313.98,被试对于听觉信号的反应时更短,反应更快说明我们在加工外界信息时,听觉系统可以做出更快的信息加工反应。
这可能与人类进化有关由表 3 可以看出男生的反应时比女生的反应时短,这与进化和人类的社会功能有关从图 2、3 可以看出不管是在听觉任务还是在视觉任务中,男性的反应时更短,反应更快;而女生的反应时更长与男生,反应慢一些如果不考虑电脑操作和其他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的话,可以认为准备时间后的简单反应对于男性更有优势这应该也与生物的进化过程中角色功能的分配有关在反应时实验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被试如果追求速度,那么反应时就会快一些,而正确率就相应低一些;而如果被试在充分准备的条件下反应,那么反应时会慢一些,但正确率却会很高被试可以在不同实验条件或要求下采取相应的标准来知道他的反应这就是所谓的速度准确率的权衡(speed-accuracy trade-off ,SAT )现象准备时间对简单反应时的影响从结果一的数据和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准备时间的延长,反应时减短在准备时间从 1S 增加 2S 时,对简单反应时的影响最大,这点可以从图一中折线的斜率看出并且可以做出推断,当准备时间继续延长时,准备时间不仅不能够正性影响反应时,反而会给反应时带去负性的影响,即随着反应时的进一步延长,反应时也会随之增加,反应力下降。
准备时间对简单反应时的影响的原因探究第一,我认为提示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注意预示着即将来临的刺激,因此这个注意会引起我们机体各种功能的全力应对但这种注意将机体的唤起存在一定的时效性,即这种注意的唤起需要一定的时间,并在一定时间内才对反应时有正性的促进作用但普遍而言,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最优的准备时间大体上在 2s 左右,说明在这个时间段的准备时间内,信号引起的注意更容易使我们的机体唤起到对接下来的刺激的反应第二,准备时间对反应时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因为信号引起的注意对与机体的唤起与个体自身的品质有关,比如,耐心,预期,反应能力等就我自身在实验中的表现来看,耐心和注意力对自己实验的影响是比较大如果在准备时间阶段,尤其是当准备时间较长时,就会产生自我预期,即可能会告诉自己下一秒就出现刺激,但刺激并没有出现,如此重复一两次后,机体注意力就会有所下降,当刺激真正出现时,就不能做出很好的反应能力这有点像“狼来了”的故事,如果我们的意识引起的注意并没有遇到真正的刺激时,就会抑制意识的注意力过度增强所以说,我们的大脑内应该存在一种抑制我们说谎的机制,因为说谎并不能每次获得回报,反而会引起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