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论秦汉时期中原南下移民及其对岭南地区的影响.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404536633
  • 上传时间:2023-05-2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3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论秦汉时期中原南下移民及其对岭南地区的影响本文着眼于探讨秦汉时期的中原文明在岭南地区的辐射扩散,简要简介了岭南地区的基本状况及初期发展历史,具体论述了秦汉时期中原民主的南迁现象,分析了南下移民对岭南地区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与交汇的影响一、 岭南地区的界定及初期发展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岭南地区指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大庾岭、骑田岭)以南的区域,重要指现今的广东省区域和广西省东部及东北部部分地区,广义上的岭南地区还涉及现今的海南省和越南北部部分区域岭南地区多属两广丘陵,地势起伏,而五岭则将岭南与岭北中原地区隔绝,交通不便,在历史初期发展的进程中,先进的中原文明并未能对岭南地区导致较大的影响岭南地区里的土著的原始居民被称为“百越人”,蒙文通先生在《越史丛考》提出,百越民族中按习俗、方言的不同可分为吴越(涉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岭南地区多为南越、西瓯和骆越岭南地区相对于中原地区发展较为落后,在中原文明进入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时,岭南地区尚处在新时期时代晚期其中,粤北以石峡文化为代表,以稻作农业经济为主,已经浮现财产私有化和初步的贫富划分。

      粤中以西樵山文化晚期为代表,以渔猎和捕捞经济为主,在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粤西、桂西广泛分布有太石铲遗迹,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和手工业初步分工,处在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综上所述,当中原地区早在先秦时就已步入文明社会时,岭南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加之地势起伏,交通不便,故长期以来经济文化发展缓慢,成为南蛮之地在秦汉此前,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虽然也有一定限度上的交往,但是未成规模,岭南的发展独立于中原文明,也落后于中原文明二、 秦汉时期中原民众的南迁现象1、 秦朝时期的南迁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原后,开始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征服公元前2,秦始皇发动了对岭南的战争,战争经历4年,于公元前2,秦平定了岭南,开始了向岭南地区的大规模移民在秦朝的大规模移民南迁中,重要有三批人第一批,是平定岭南的秦国军队在公元前2,秦始皇“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司马迁,史记[M],秦始皇本纪,本次发兵一举平定岭南,秦朝在五岭地区屯兵五十万(“五十万人守山岭”司马迁,史记[M],秦始皇本纪),战后,秦始皇继续派兵将驻守岭南军队与兵将成为第一批南迁的移民第二批,是秦国的犯人及未婚女子。

      这两个群体都是秦朝政府为达到平定岭南的目的而差遣到岭南地区的犯人的重要职责是修筑边防,开发岭南地区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司马迁,史记[M],秦始皇本纪)而未婚女子则重要是与驻守岭南的秦军兵士构成家庭,解决士兵的婚配问题在南海尉赵佗的祈求下,秦始皇曾准遣15000 名未婚女子到岭南(“使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觉得土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司马迁,史记[M],淮南安王传 )然而由于此数目远不不小于驻守岭南的秦兵数目,大部分兵士与本地越族女子通婚,一定限度上增进了地区融合和民族融合第三批,是“与越杂处”的中原移民这些人大多为战乱而南下,她们虽然不是秦王朝官方差遣的移民,但仍旧肩负着征战戍边的任务,同步,这些中原移民的到来,使得岭南地区的人口增长,也加速了中原文明对岭南文化的影响2、 两汉时期的南迁秦朝统治岭南的时间仅仅七年,由于秦二世的残暴,中原地区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秦帝国风雨飘摇公元前2,本是秦朝南海郡龙川县县令的赵佗,乘中原地区爆发农民起义之际,兼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定都番禺(现今广州市),建立割据政权南越国到西汉政权建立后,新政权遣使册封赵佗为南越王,授予王印,赵佗称臣于汉,汉朝和南越国的关系相对稳定下来。

      在两汉时期的移民南迁中,重要有两类途径第一类途径,是汉朝统治者通过“移民实边”的政策手段,即让罪犯及一般民众跟随着部队进入新攻占的地区,以巩固边防这是具有官方性质的,强制性的移民途径据《汉书·晁错传》记载,晁错在讨论如何稳固汉朝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时候觉得,派军队守边,不如移民实边,而移民实边的对象,一方面是罪犯,另一方面是招募一般百姓事实上,岭南的确是汉朝中原地区罪犯的流放之地,这些罪犯虽然在原有的地方作奸犯科,但其个人大多有一定的技术和文化,客观上为南越的生产发展及先进文明的传播做出了奉献第二类途径,是中原人民自发积极地南迁这一类的南迁重要发生于西汉之末东汉之初,岭南地区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而中原王莽发动政变,为躲战乱,大量中原人南迁至岭南地区而就移民的规模来看,第二类途径的移民不小于第一类两汉时期,通过两种途径的移民,加上岭南地区社会相对稳定,该时期岭南地区的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根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中对两汉时期岭南诸郡户口记录(如下图),东汉时期岭南地区各郡的户口数均有较大的增长,其中,交趾郡的增长最为明显,达到707%,另一方面是苍梧郡,增长率为502%,其他各郡也均有200%-400%不等的增长。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中原民众南迁的规模是非常大的,这一时期是南迁的集中期三、 秦汉时期中原南下移民对岭南地区的影响1、 完毕岭南地区政治及社会制度的变化秦朝统一南越,将岭南地区归于南海、桂林、象郡,由中央差遣官员进行统治南越武王赵佗,本来是河北省正定县人,是不折不扣的中原人,在秦平定岭南的战争中被封为副帅,完毕平定岭南的大业后被委任为南海郡下的龙川县令,成为中原移民中的一员赵佗建立了南越国之后,延续了秦朝的郡县制,采用了西汉分封诸侯国制,使封建制度在岭南地区较好地推广开来,完毕了从原始部族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性变化在选官方面,赵佗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充当统治者,增进地区的民族融合,有助于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在秦汉时期,中原人将先进的政治及社会制度带到岭南地区,增进了本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岭南地区越过奴隶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跃进了封建社会,缩小了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在社会形态及政治制度上的差距2、 增进岭南地区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如前文所述,岭南地区在先秦时期的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尚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游猎与捕鱼仍然是其重要的生活部门,而农业生产则仍旧处在“刀耕火种”、“火耕水褥”的原始农业生产状态。

      秦汉时期,中原人民的南迁,一方面秦汉年间为岭南地区输入了大批劳动力,另一方面将北方先进的农业知识、技术及生产方式带到了岭南地区,加速了其进入农业文明的进程秦汉时期,铁犁牛耕已经在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中获得了普遍的应用,其中铁器的应用是国内农业技术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而牛耕的应用则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在当时,铁器和牛耕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中原人民移民到岭南后,带去了铁犁牛耕的先进技术,并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和推广,铁犁牛耕被迅速地应用于岭南地区的生产之中某些土地肥沃、开发较早的地区,如交趾一带,浮现了“冬夏又熟,农者一岁再种” 《汉书•地理志》的双季稻,而在某些较为偏僻的地方也开始种植水稻如西汉时远离大陆的儋耳、珠崖二郡(今海南省地区),浮现了“男子耕农,种禾稻芝麻” 《汉书•地理志》的景象但由于岭南地区大多不生产铁器,铁犁等农耕工具的输入大多来源于中原地区,这在一定限度上限制了岭南地区的农业发展,与中原地区的农耕相比,仍处在落后地位岭南地区处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热充足,气候宜人,在中原移民的协助下,其农业在秦汉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使得精耕细作成为也许,除了稻米等粮食作物之外,岭南地区也开始尝试耕作经济作物,例如诸如荔枝、龙眼、柑桔、甘蔗、椰子、槟榔、香蕉等。

      其中荔枝和龙眼作为岭南的特色水果,常常被当作贡品送到中原地区,供皇室和达官贵人品赏汉时期,朝廷曾在南海郡设“圃羞官”,专掌岁贡果品中原地区人民的南迁,也增进了岭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北方移民结合其掌握的纺织技术,运用岭南本地的特色植物资源,发明出花色多样的具有岭南特色的纺织品其中某些纺织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及用料质感,成为向中原皇室进奉的贡品东汉年间,交趾太守向孙权进献的贡品中,就有“细葛”这种织品(“士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玳瑁、犀、象之珍,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 《三国志•吴书•士燮传》,细葛运用产于岭南的特有植物作为编织材料,通过精细的加工工业而成,质地比罗纨之类的丝织品还要柔软,受到北方贵族的爱慕此外,随着北民南迁带来经济的大发展,秦汉时期岭南其她部门的手工业,如冶铜业、矿冶业、煮盐业等,也都在不同限度上获得了从无到有的初步发展3、 加速越汉文化的融合与交汇除去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生产技术,秦汉时期的北民南迁还将先进的中原文明带到了岭南地区,加速了越汉文化的融合与交汇在先秦时,岭南地区的人民有自己的语言,但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字体系,至少目前的考古资料并未发现南越族群拥有自己的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与中原地区已有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岭南地区开始使用中文但中文的广泛使用,是从赵佗南越国时期开始的,南下岭南的大批中原人也开始传播中文,中文逐渐成为南越国的官方文字这可以从现今出土的南越国墓室中得到印证如广州南越文王墓发现的铜器和陶器上,刻有“文帝九年乐府工造”等字中文的广泛传播和使用,增进了岭南人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岭南文明的发展,加速了汉越文化融合的进程除了语言文字,中原地区的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也逐渐通过南移的中原人传到岭南地区,对岭南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不同限度的影响以音乐为例,在南越王墓葬出土的乐器中,可以看到石编磐、琴、瑟、铎和饶等来自于中原地区的乐器,与南越地区本有的铜鼓、铜锣等地方特色乐器结合,构成了秦汉时期的岭南音乐4、岭南地区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到此为止,本文着重论述了秦汉时期中原南下移民现象以其对岭南地区的影响,反映出岭南地区受到中原文明极大的向心力吸引,呈现民族融合以及文化趋同的强烈倾向然而,在此必须注意到,尽管中原的南下移民对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导致了深刻的影响,变化了岭南地区的社会面貌,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是一时一刻便可以完毕的,岭南地区仍旧保有其鲜明的、不同于中原主流文明的区域特色。

      在研究中原文明对岭南文明的影响时,除了看到共性与向心的一面,亦需要结识到文化的差别性时至今日,岭南地区仍旧保有着其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特有语言和风俗习惯,接受和承认的文化与中原地区也有不同参照文献[1]廖国一,《论古代南越与中原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6(4)[2]成国雄,《辉煌灿烂的南越古国文明及其成因》,传承(学术理论版),(3)[3]段塔丽,《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9(2)[4](汉)班固,《汉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5](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