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与2011年音乐新课标.doc
8页2001年与2011年音乐新课标音乐学院40薛凯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美育被 列入国家教育方针之后,音乐教育事业获得迅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 本标准的制定,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 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 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是人 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 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 本素质和能力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 启迪智慧;幵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 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 及和谐社会的构建2011版新课标的主要内容:一、课程性质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 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人文性(二) 审美性(三) 实践性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 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 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 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 含、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基本理念(一)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二) 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三) 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四)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五)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三、课程设计思路(一)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二)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三)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 系(四)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 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操程内容(五)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 平衡,培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幵发留有创造和堆择运用的空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01版与2011版对比,有以下一些变化:1、课程性质更加明确新标准在前言中把音乐课程的价值作了简要的概括,而将原 标准中的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价值”改为“课程性质”,因此将原标准 的四大价值简练地浓缩为课程的三大性质,改变了原标准中的性质与价值 混为一谈的表述方法,课程性质更加明确。
并且在课程性质中集中体现了 音乐课程的独特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本次 改版的标准中单独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 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并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 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这一观点在后面的教学理念 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2、 课程基本理念更加综合原标准中基本理念共有十个,而新标准中将原来分为两个方面 表述的基本理念合并为一个,共有五大理念如审美和兴趣合二为一,改 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但基本内容没有多大变化, 增加了 “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以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以及双基的学习 业要与不同的文化认知有机结合”等内容如原标准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和 鼓励音乐创造合并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如弘扬民族音 乐和理解多元文化合并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将原 标准的理解多元文化改为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再如原标准中的面向全体 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新标准中也合二为一同时,修改并提出了 “突出 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我想是鉴于前期课改 中一些老师过于强调了学科综合而忽略了音乐特点的做法而提出的,新标 准指出要突出音乐特点,并且在表述中具体列举了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 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指出这些音乐特点要在教学过程中 加以强调和体现.3、 音乐特点更加突出从新标准提出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中以及教学建议中,我们都可以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如新标 准提出的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 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 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学生在亲身参 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 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4、内容标准更加具体新标准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表述上也更加明确和具体,操作性更强,体 现在:1).内容标准各年段的表述指向性更强,女口:感受与欣赏(注: 原标准中是“感受与鉴赏”)的音乐表现要素标准中关于对节拍的感受标 准中具体指出了: 1――2年级主要是二拍子和三拍子; 3――6年级主要是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在演奏上,新标准还对课堂乐器也做了明确 的说明,课堂乐器主要是指竖笛、口琴、口风琴等,并在学习曲目的数量 上也提出明确的要求2).弘扬民族文化在内容标准中得到具体体现,如在“演唱”的内容标准中在各学段背唱歌曲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其中要有背唱中国民 歌的数量要求,并且在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提出了学习京剧和地方戏曲唱 腔的要求3 ).识读乐谱的要求有所提高,如 3—6年级原标准只要求能够识 读简单乐谱,但新标准中提出“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 识谱能力”而这个要求原标准中是在 7—9年级中提出的新标准在7— 9 年级中识读乐谱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 读乐谱。
5、 设计思路更加清晰新课标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增设了一块内容一一课程设计思路,其 中包括了: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设 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 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 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 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幵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可以说这五个 设计思路既解释了新标准框架如何构建也解答了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正确 处理好的几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关系,对指导老师领会新课标精神,更好地 贯彻落实新课标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6、 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落实音乐课程中的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 演者、传播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 刻的人文性二、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 有效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价,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在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形势下,教学评价显得 尤为重要。
我结合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际:1、评价主体双向化音乐教学活动中评价的对象主体是师生双方要求学生参与到评 价的过程中来,学生既是自我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 体,这种评价对象的主体双向化,能促进教与学在评价的环节中得到和谐 的统一2、评价方式综合化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评价,将多种方式综合起来,相互弥补不 足音乐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兼顾学生年龄特 点通过自我评价、集体评价、互相评价相结合,形象评价、激励评价、 等级评价等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结果学生看得见、能接受并产生激励效应3、评价内容多元化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考察学生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对学生 学习习惯进行评价评价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学习简单吹奏乐器的态度和方法等的评价 体现教学评价的多层次、 多维度、多导向的特征评价的形式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们遇到最多的就是自评和互评 自评:每一个学生都会对自我评价,在上课时我们可以经常性地问问孩子:你认 为自己的表现怎样?你觉得自己唱得怎么样?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 进行回顾与反思,让他勇敢地说出自己的优点,承认自己的不足,培养学 习的主动性。
互评:从别人的长处中得到学习,将自己的优点展示给别人 孩子们相互之间的评价往往会激发出孩子们无穷的学习动力,当自己的优 点被同龄人所认可时,他心中的那份满足也许远远超出教师对他的一句赞 扬;通过互评,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独到的评价, 评价出学习中的优、缺点 同时,孩子们相互之间探讨,评价,会产生相互交流,相互表达的机会针对低龄学生身心设计的教学评价,要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 要采取丰富而且多元化的方法进行评价因此就需要我们教师立足于课堂 教学,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 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要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优势,让评价真正激活课堂教学 氛围,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服务当然,这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 我们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