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档案价值及档案价值转化研究.pdf
84页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档案价值及档案价值转化研究姓名:张贵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档案学指导教师:陈永生2003.6.10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档案价值及档案价值转化研究第1 章绪论档案价值理论是档案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近几年来,国内外档案学界就档案价值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持久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档案价值概念和档案价值鉴定两方面,在其它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笔者拟就其中几个薄弱环节——档案价值概念、档案价值形态及档案价值转化等问题进行探讨1 .1 对国内外档案价值问题研究的历史鸟瞰1 .1 .1 关于国外档案价值问题研究第一时期:档案价值理论的萌芽( 1 7 8 9 年——十九世纪末)人们对档案价值的认识是随着档案鉴定工作的开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在国外,最早开始对档案价值进行鉴定的国家,当首推法国法国在1 7 8 9 年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没收了大大小小封建领主的档案文件,并颁布了著名的穑月七日档案法该法令规定,旧政权时期的档案文件一律分为四类:有用文件( 包括地产契据) ,历史文件,无用文件,封建文件前两类保留,后两类销毁这种对档案的粗线条划分,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法国重视具有凭证价值和行政参考价值的档案文件。
当时法国鉴定档案文件大多由行政人员自行决定,而且他们保留了大量的地产契据:二是法国也重视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文件奥地利于1 8 3 2 年颁布了《关于剔除和销毁登记室和档案馆无用案卷的规章》,目的在于防止鉴定人员过分热衷于销毁档案.但规章内没有具体规定什么案卷不得销毁.也没规定由谁决定销毁档案普鲁士于1 8 3 3 年颁布了第一个关于档案鉴定工作的规章,规定由行政机关决定档案的存毁,不考虑档案的历史价值俄国 也同普鲁士一样,它在1 8 3 0 —l8 6 0 年颁布的各种法令.全都允许行政机关自行决定档案文件的鉴定问题从1 8 6 0 年到十九世纪末,国外就没出现其它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档案价值鉴定的法规,也没有形成关于档案价值的理论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档案价值及档案价值转化研究总之.从1 7 8 9 年的法国大革命开始直到十九世纪末,这一时期的档案鉴定销毁工作是由行政机关的行政人员决定的,他们的主观意志是鉴别档案价值的尺度,因而重视档案的凭证价值和行政价值,没有考虑档案的其它价值虽然在这一时期没有产生档案价值理论.但毕竟对档案价值有了初步认识,并对档案价值进行了粗线条的划分,在思想上为档案价值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二时期:档案价值理论的产生( 十九世纪末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档案价值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普鲁士机密国家档案馆馆长迈斯耐尔,他在多年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于1 9 0 1 年提出了一套档案价值鉴定标准这套标准包括三个方面:一般标准;从档案文件所涉及的事项考虑的标准:从档案文件的来源考虑的标准这三种标准涉及到了档案的形成时间,如“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档案的内容、来源以及档案鉴定的弹性原则( “极端应当避免既不要序 过于谨慎,以免档案馆负担过重,也不要过于轻率,以免毁掉历史生命”9 ;既涉及到档案的眼前价值,又涉及到档案的长远价值:既涉及到档案的凭证价值,又涉及到档案的情报价值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迈斯耐尔一反传统敢于打破常规,大胆提出了“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的著名论断,从而使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档案翻了身并被保存下来迈斯耐尔的这一观点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档案鉴定工作,从那时起,许多国家纷纷效仿普鲁士.为本国档案规定了一个禁毁年限,即规定在某年之前形成的档案禁止销毁,如美国的档案禁毁年限是1 8 6 1 年,法国为1 8 3 0 年,德国是1 7 0 0 年,等等一般来说.禁毁年限是对一国的历史发展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
迈斯耐尔的档案价值鉴定标准反映了他对档案价值的基本认识,而且形成了一个初步体系该标准体系比较全面、具体地反映了档案价值,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但没有涵盖档案的所有价值由于迈斯耐尔是从鉴定的角度去认识档案价值的,所以他主要揭示出档案因为什么、在哪方面具有保存价值,而没有去研究什么是档案价值,没有揭示出档案价值的本质这一任务自然留给了其后的档案学者第三时期:档案价值理论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D ②黄坤坊:《外国的档案鉴定工作》.参见韩玉梅等编《外国挡案管理参考资料》.中国档案出版社1 9 8 7 年 1 1 月版.第4 5 页:2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档案价值及档案价值转化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的愈加细密,人们交往的愈加频繁,文件和档案的数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剧增客观形势迫使人们加强对档案文件价值的研究于是,出现了一批研究档案价值的代表性学者和专家,形成了一些在档案学史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档案价值理论和观点在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波兰著名档案学家卡林斯基,在研究迈斯耐尔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职能鉴定论”,卡林斯基认为.文件应否永久保存以及保存多长时间取决于文件产生机关的职能。
他从总体上将文件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最高行政机关的文件,应予永久保存:另一类是只有暂时保存价值的低级机关的文件,应在保管一定时期后销毁另外,卡林斯基还将文件分为独份文件和非独份文件,在鉴定价值时应区别对待卡林斯基的档案价值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独份文件进行鉴定时要坚持的七项原则:第一.一般原则( 包括考虑文件的禁毁年限,考虑文件产生的职能部门.考虑机关权力的大小等) ;第二,法律要求.即要遵守有些法律对某些文件保存时间的规定;第三,行政要求,考虑文件的行政参考价值:第四,历史原则,重视文件的历史研究价值:第五,地理根据:第六,替代价值;第七,典型全宗从上述七项原则我们可以看出,卡林斯基的“职能鉴定论”不仅仅指文件的价值取决于它们所产生机关的职能,还兼顾到了文件的产生时间、法律效力、行政参考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地域特色以及替代价值等等,比迈斯耐尔的“年龄鉴定论”前进了一步尤其是卡林斯基认识到了文件的法律效力对其价值的影响以及文件价值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问题( 指文件的替代价值)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著名档案学家谢伦伯格提出了“文件双重价值论”,他认为文件具有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两种价值形态。
文件的原始价值是指文件对产生它的机关或形成者所具有的价值,包括行政管理价值、法律价值、财务价值和科研价值从属价值是指文件对其形成者之外的其他机构和个人所具有的价值,包括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其中,情报价值取决于三个因素:文件所含情报资料的独立性、文件所含情报资料的完整性以及文件所含情报资料的重要程度谢伦伯格的“文件双重价值论”不仅对文件价值进行了科学的划分,而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抽象,但他仍没有揭示出文件价值的本质,对文件价值的划分也比较粗略虽然谢伦伯格曾提到文件价值必然由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转化.但只是“蜻蜓点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档案价值及档案价值转化研究水”,并没有深入探讨文件价值转化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如转化的动力、机制、功能、特点以及规律等等在谢伦伯格之后,美国的博尔斯和朱莉亚·扬于1 9 8 5 年在《美国档案工作者》杂志上发表了《探索黑匣子:大学行政管理文件的鉴定》一文,他们认为,谢伦伯格关于档案的“证据价值”和“情报价值”的两类标准只能给档案工作者提供有限的参考,因为,这两种标准“反映了国家档案文件署( 局) 的法定前提”,即考虑到证据价值而不是情报价值,而这一前提并不是具有普遍性:。
他们提出一种新的鉴定模式,认为档案价值应由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一是情报价值,二是档案保存费用,三是政治和工作程序对鉴定的影响其中,情报价值就是谢伦伯格所指的双重价值第三种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档案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或其他人——档案的捐赠人、研究人员以及档案所涉及到的人物等对保存档案的要求;二是工作程序上的“先例”或称“例证”,主要考虑到某一文件整体可以为后人提供丽 一个完整的工作范例9 博尔斯和朱莉亚·扬将档案的保存效益以及主体需求纳入到影响档案价值的因素中,这无疑比谢伦伯格又前进了一步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各种新型载体档案尤其是电子档案的产生及其给档案鉴定工作带来的冲击,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学理论研究者再一次把目光转向档案价值鉴定问题的研究由于电子档案价值鉴定不同于传统的纸质档案价值的鉴定,要求将鉴定环节提前到电子文件的设计或产生阶段,鉴定电子档案价值不可能象鉴定纸质档案那样一份一份地进行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提出,“作为档案鉴定的核心——鉴别具有永久保存价值文件的过程需要改变.这是因为文件的传统概念和物质形态不复存在.需要鉴定的文件数量过大,而这种鉴定往往必须在一份文件产生之前在计算机系统设计阶段完舟 成。
鉴定将因此侧重于职能、业务和风险分析,而非文件及其潜在价值美国的海伦·塞姆尔斯也提出“文献战略”概念.即“通过将众多档案馆的鉴定活动结合在一起,使档案文件反映社会的主要论题其特点是将分析政府和其它机构的文件,与分析私人手稿、特殊制图资料和信息出版物合为一体它的注意力首①②张仲仁、瓮航深:《美国档案文件管理* ,四川社会科学脘出版杜1 9 8 7 年8 月皈.第1 2 9 页.③特里·库克:《1 8 9 8 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载《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 告集》.中国档案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6 2 页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档案价值及档案价值转化研究先不是来源,而是能够反映社会需要的各种主题”⋯在电子档案时代,影响并决定档案价值的是电子档案产生机关的职能和社会需求1 .1 .2 关于国内档案价值问题研究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由于档案数量少.档案工作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工作环节比较简单,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不能得到系统开展,人们对档案价值的认识不够全面虽然早在宋代时期,就有“每三年一检简”的档案鉴定制度,但尚未有人专门研究档案价值鉴定理论从民国开始,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才被提上日程。
民国时期的一些档案学者如梁上燕、何鲁成、周连宽、殷钟麒等开始对档案的鉴定进行初步探讨,但也主要限于档案鉴定的方法、标准、组织以及档案保管期限等方面从建国到“文革”前,是我国档案工作的重建和全国档案事业的初步发展时期,由于收集历史档案以丰富馆藏,档案数量的增长占据了主导地位,档案工作者及档案学理论研究者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方面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处于停滞与瘫痪状态,档案价值研究不可能被提上日程由于档案价值问题是一个理论性很强且理论层次较高的问题,所以必须在档案事业整体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关注档案质量在丰富馆藏中占主导地位,档案价值问题研究才能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比较系统的档案价值理论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大约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八十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为档案价值理论研究的起步和初步发展时期,主要代表性论文有郝晓峰的《档案价值的探讨》、郝存厚的《档案价值试论》及王传宇先生的《科技档案价值论》王传宇先生在《科技档案价值论》一文中,主要探讨了科技档案价值的来源、科技档案价值因素及7● 价值量、科技档案价值实现等问题,并提出了“科技档案价值是技术成果与美学成果的统一,是技术效用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的观点;郝晓峰认为,档案是档案劳动的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他是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角度认识档案价值的郝存厚先是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档案价值鉴定的历史,然后提出了“判断档案价值时,必须从本机关的职能角度和从国家的历史的角度两方面结合起来①于力:《中外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比较》,《档案学通讯≥1 9 9 7 年第4 期,5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档案价值及档案价值转化研究考察”的观点他认为,要达到正确保管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之精粹和丰富馆藏之目的,应当考虑三个因素:一要立足于社会整体,防止和克服重上层轻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