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doc
28页附件1: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细目表(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教学目标分解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光》(8课时)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 学习内容学习水平检测方法识记理解操作比较运用兴趣abcde光和影1、光源;2、影子1、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2、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3、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的变化是规律的√√√√√√√阳光下的影子1.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2、整理我们的记录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3、总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2、验证光的传播路线1、推测并验证光的传播路径√√√√2、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光的反射1、照亮目标2、运用光的反射1、认识光的反射√√√√√2、了解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运用√√√√3、制作潜望镜√√√光与热1、光的强弱与温度;2、凹面镜和凸透镜能聚光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在发热√√√√2、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3、温度的高低与光的强弱有关√√√√√教学目标细目表(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 学习内容学习水平检测方法识记理解操作比较运用兴趣abcde怎样得到更多光和热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2、阳光直射、射与吸热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3、物体受光照射的角度与与吸热的关系√√√做个太阳能热水器1、初步认识太阳能热水器;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1、认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2、小组设计制作太阳能的方案√√√3、全班交流介绍的设计思路、原理√√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1、展示太阳能热水器;2、检验太阳能热水器;3、比较、反思热水器1、展示各小组太阳能热水器,并分组汇报√2、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3、总结、评价、反思太阳能热水器√√√一、分解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光》(8课时)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说明:1.“学习水平”中,识记、理解、运用为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他“操作、比较、兴趣”课根据学科特点来设计。
2.检测方法主要题型:a填空,b判断,c选择,d操作,e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建议(请大家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光究竟是什么呢?光是一种电磁波按波长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几个波谱区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光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光是一种物质,光也是一种能量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所限,小学科学中不可能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上去认识光本单元只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学生天天和光接触,对于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可以转化为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生活中他们也接触了一些利用光的原理制作的玩具和仪器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是具有一定基础的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第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光和影的关系开始,包括第1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所不同的是,第一课时在教室里进行,后一课时在室外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然后回过头去解释影子的成因第4课“光的反射”,是第3课的延续光的传播特点还包括光遇到物体会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本课通过三个逐渐增加难度、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并知道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从第5课开始,探究光和热的关系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但是光的强弱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呢?本课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测得出自己的结论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一课内容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研究光的强度与热的关系重点从材料的性质和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去探究第7、8课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评价、改进学生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因为太阳能热水器涉及到很多科学原理,所以这两课的活动要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首先观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和原理,接着是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最后通过展示、实践、评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第一课教学建议:1.引入因为是开始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教学活动可以从了解学生开始,通过谈话了解一下学生对于光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然后提出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活动前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学生往往忽视“屏”这个条件。
这时教师不必急于纠正,因为通过实际操作以及讨论和交流,学生们会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或其他物体)3.关于“光源”的教学教师可以接着上面的话题提问: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我们知道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在学生列举的许多发光物体中,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分类,哪些物体自己能发光,哪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从而提出像电灯这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4.“影子的特点”是本课探究的重点活动前,教师可以先了解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想法提出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可能有的学生已经发现光源和影子的方向、大小有关系,教师应给予鼓励并告诉学生,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探究影子特点这一活动的要求和操作方法都已写在课文中了,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看教科书,看看学生是否能理解这3个活动的实验方法、步骤和要求如果学生理解有误,教师再作必要的讲解和提示进行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的活动时,教师要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不包括远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提高物体,使物体稍微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因为是第一个实验,而且难度较大,教师最好示范、演示实验和记录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先在桌上的白纸(屏)上用铅笔画下实际的影子,然后再把结果画在课本上关于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关系的活动,教师要提示,屏最好垂直竖起来,屏和光源位置不变,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最后要把影子记录在课本上的表示屏的那条线上在做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关系的活动时,教师要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实验结果要画在课本上相应的地方5.回顾和总结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验证的内容可以是:改变光源的位置,手影发生了什么变化;改变光源离物体的距离,手影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光源照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手影有什么不同第二课教学建议:1.本课教学活动建议用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指导观察和进行观察,第二课时整理观测数据、交流讨论发现规律2.教学活动可以这样引入首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即影子变化的特点然后问学生,在阳光下我们看到过影子吗?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谈谈这个问题。
接着以教科书上的图为例,让学生对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进行推测对于学生的推测,教师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们的推测是否都一样,有几种推测,并把它们都记在黑板上3.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为了确保活动有效进行,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事先进行勘察,选择好观测点;(2)日影仪可提前准备好,让学生在课上有更多的时间观测;(3)给每个小组配指南针,用指南针定出方向;(4)在观测前要让学生读懂课本上的说明,确信学生明白了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5)让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观测活动中虽然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但应该要求每个学生都记录下小组的观测结果4.对观测记录的数据整理,需要在下一节课进行在整理观测数据时,教师首先要检查学生上节课及课后的观察记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前段活动进行适当的总结和鼓励然后让各小组汇报展示各组观测到的数据学生的数据如果略有差异,这是正常现象5.教师要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教师也可把学生的课后观察时间安排在一个双休日,观察地点在家或附近一天中太阳都能照射到的地方观测从清晨太阳出来后的一个正点时间开始,每隔一个小时观测记录一次,用这样的数据来制作柱状图。
柱状图的画法,教师要边讲边示范,带着学生做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随时巡视,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否则会影响后面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6.对于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天中是中午12点左右影子最短,清晨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横跨5个时区,而大家都用的是北京时间在祖国的西部地区,学生会发现影子最短的时间不是中午12点比如贵阳市大约在13点影子才是最短的在新疆乌鲁木齐,大约在14点时,影子才是最短的但这都无关紧要,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