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doc

23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15194151
  • 上传时间:2023-09-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7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组织行为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导论1、什么是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是什么?研究社会组织中人的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理论基础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内容主要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的研究学科性质具有综合性层次性两重性实用性研究应遵循客观性发展性联系性的原则组织行为有不同的三个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2、 阐述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代表学者 一)古典理论时期(1900—1930年)§ 管理史上对人的因素重视的人很多,但人们一般认为欧文(R.Owen)为人事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运动中,出现了许多人,如:§ 海尔赛于1891年发表的《工资报酬制》,后来被泰勒和甘特发展为记件工资制和差别工资制(二)人力资源理论 Human Resources School § 人们一般认为,管理心理学的开始是梅奥的研究和人际关系理论§ 60年代后,美国经济衰退,人们反省此学派,提出人力资源学派 § 其中心思想为:企业中发生的种种问题根源在于没有发挥职工的潜力。

      主要代表人为: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和麦格雷戈(D.McGregor)§ 阿吉里斯在1957年发表《个性与组织》(personality and organization)一书,抨击了人际关系理论,阐述了自己的成熟——不成熟理论§ 麦格雷戈在1960年发表《企业中人的方面》(human side of an enterprise),总结了建立在两种不同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两种对立的管理观点即X、Y理论(三)权变理论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 西方管理思想史一直受19世纪哲学上决定论思想的支配,认为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最佳方案在人力资源理论发展过程中,权变理论进入管理领域,认为不可能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理论,一切都应该采用应变的观点§ 如:雪恩(E.H.Schein)1965年出版的《组织心理学》提出四种人性假设和对应的四种管理理论(超Y理论) (四)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 组织文化也称企业文化,是组织或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是由领导者倡导、为员工所认同的本组织或本企业的群体行为准则§ 组织文化的兴起,是受日本的影响,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导致70年代对日本的研究,总结的原因有二:一是日本独特的管理哲学和管理理念,二是注重管理中的文化因素(特别是价值观念),即管理中软的方面。

      § 组织文化理论的兴起,带来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中的两个新的理论假设:§ 观念人§ 生活组织 观念人认为 § 人有许多需要,也希望自己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但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心理学上的个性倾向性的核心)对人的行为和感受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够将企业的目标变成职工的观念和信仰的一部分乃至全部,其激励的力量是无穷的 生活组织的假设认为 § 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去考察和认识一个企业,还应该从社会角度看企业的职能 工作场所往往也是生活场所,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企业具有社会和经济两方面的功能 理论假设的突破 § 使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来 § 使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从个体转移到群体,整体,追求整体优势 § 使人性假设有了新发展,即观念人 发展中的几个新趋势和新理论(1)组织文化的兴起 《Z理论》(2)组织再造(3)学习型组织 《第五项修炼》 系统思维 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目标愿景 团队学习(4)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完善(五)“新组织”的兴起与组织过程的研究 特点: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分析各种人性假设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管理的启示。

      西方人性分析中的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东方人性分析中的Z理论,我国人性分析理论人性假设X(“经济人”假设)理论:“经济人”的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地逃避工作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意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地受别人的指导个人目标都是和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工作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以上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鼓励自己能够给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而这些人就应担负起管理的责任 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任务方面;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在激励约束制度上,主要用金钱报酬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人性假设Y(“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要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一般人都是勤奋的人们在执行任务重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在适当的条件下学会接受职责和谋求职责在解决问题是都能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聪明才智首先,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有利于人发挥潜能的工作环境,管理者的职能应从监督、指挥变为帮助人们克服自我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其次,激励方式应从外在激励改变为内在激励为主最后,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分享权力人性假设Z(“社会”人假设)理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复杂人假设:认为以往的人性假设,如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各自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适合于某些人和某些场合,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失于简单和绝对化根据复杂人假设,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必须因环境的不同而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灵活机变,对保证组织管理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便体现在鉴别情景、分析差异、诊断问题的洞察力上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意义和不足是什么?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

      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意义:马斯洛将需要层次理论作为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应用到组织行为实践中,组织在认真了解员工的种种需要的基础上,把员工的合理需要与组织的目标结合起来,唤起、引导和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有效实现组织目标该理论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有内在的逻辑性,对组织激励措施和组织设计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为认识人们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的需要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为激励工作的评价提供有益的基础不足:1)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个人的价值、利益为出发点,强调个人需要,这是由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基础所决定的必然局限,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是相背离的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本上谈的是人的自然需要,有些也赋予一定的社会内容,但是没有提及人的社会需要3) 自我实现作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不够的4) 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低一级的需要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层次的需要,这样由低到高,逐渐递升,这种观点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倾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3、什么是需要?解释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的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现实要求的反应,是一种主观状态,具有对象性、紧张性、驱动性、起伏性)动机:心理学中一般是指能够激励人的行动,并引起行动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理想、信念等主观心理因素动机具有始发机能;导向、选择机能;强化机能需要和动机的关系: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动机与需要是联系在一起的,动机是需要的反映,是需要的动态表现需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 内部条件:需要 需要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缺乏之感与求足之愿以及身体的紧张感)外部条件:刺激 需要对象的确定(以目标存在时称为诱因)(行动方向 )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由优势动机引发人的行为1、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2、 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3、 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4、 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5、 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4、什么是激励?什么是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处理好哪三种变量的关系? 激励:在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强烈实现目标意愿,并促使其付出努力行为的整个过程。

      激励机制: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它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进行运作、管理、调节、控制的功能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处理好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及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激励方式:(1)奖励与惩罚;(二)个人激励与集体激励;(三)内部激励与外部激励;(四)报酬性激励和非报酬性激励6、 什么是价值观?斯普朗格尔如何对价值观进行分类? 价值观:作为一个基本的信念和判断,价值观代表了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分类: 1) 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强调通过批判的方式发现真理2) 唯美的价值观,以形式、和谐为中心,强调对审美、对美的追求3) 政治性的价值观,以权力和地位为中心,强调权力的获取和影响力4) 社会型价值观,以群体他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友好、博爱5) 经济价值观,以有效实惠为中心,强调功利性和实务性,追求经济利益6) 宗教性价值观,以信仰教义为中心,强调经验的一致性及对宇宙和自身的了解核心价值观:组织成员共同尊新的主要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是决定组织其他一系列理念,制度和行为的核心价值观念7、 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两者有何区别?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区别: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过程 共同点:二者都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主观映象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它依赖于人脑中储存的一系列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不会有知觉8、 说明社会知觉的涵义、类型及其对组织行为研究的意义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类型:1) 对人的知觉 [他人]: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了解其动机、感情、动机、意图的认知活动2) 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以人的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言语、礼节等进行感知3) 自我知觉: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