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中考必备常用文言虚词集释.doc
5页河北中考必备——常用文言虚词集释郝连彬 河北省兴隆县教育局教研室 067300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2010年我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熟悉掌握“之、其、而、以、于、者、乃”等14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结合课本中的文言文,对这14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系统考生突破考点,取得好成绩一、[之]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1)、渔人甚异之(指桃花源的美丽景色) 《桃花源记》 (2)、愿陛下亲之信之(指贤臣) 《出师表》2、助词A、用在主谓之间,没有实在意义,不译 (3)、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B、结构助词“的”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5)、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唐雎不辱使命》C、宾语前置的标志,放在疑问句中,不译6)、何陋之有? 《陋室铭》D、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7)、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3、动词,译为“到” (8)、送杜少甫之任蜀州(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之至”的“之”为“到”的意思,其它两个“之”是代词 《孟子二章》二、[其]1、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 (11)、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1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记》2、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等1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马说》三、[而]连词 1、表示顺接,可译为“然后”、“就”1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可是”15)、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则》(16)、环而攻之而不胜 《孟子二章》3、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17)、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4、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18)、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四、[以]1、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19)、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2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对象等,可译为“用”“拿”“把”等21)、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22)、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2、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2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2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25)、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B、表示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26)、扶苏以数谏故。
《陈涉世家》C、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致”(27)、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28)、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D、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29)、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五、[于]介词1、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 (30)、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满井游记》2、表示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3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3、表示对象,可译为“对”“向”“比”等3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六、[乃]1、连词,表示条件关系,可译为“于是”“就” (3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2、副词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
(34)、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B、表出乎意料之外,可译为“竟然”(3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C、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36)、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陈涉世家》3、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3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七、[虽] 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3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39)、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4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八、[为]1、介词 A、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41)、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2)、此人——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43)、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B、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
(44)、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45)、为报倾城随太守 《江城子 密州出猎》C、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 (4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稚记趣》(47)、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2、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为” (48)、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九、[者]1、助词:A、表示人、事、物、时间等,可译为“……的人、事、物、时间”等4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50)、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B、表示停顿或判断,不译 (5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2、语气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5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且]1、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
5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2、连词,A、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5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B、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等 (5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十一[则] 1、连词:A、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等5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B、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使”“如果”等5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58)、余则旧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送东阳马生序》D、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就是”59)、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非”与“则”译为“不是……就是)《送东阳马生序》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6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十二[乎]1、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6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62)、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63)、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五柳先生传》2、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6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3、介词,表示时间或对象,可译为“在”“从”“对”等65)、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 十三、[然]1、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译为“这样” (66)、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67)、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桃花源记》(6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 《桃花源记》 (69)、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空荡荡的样子) 《五柳先生传》十四、[与] 1、动词,可译为“给予”“给” (70)、与朱元思书2、介词,表示对象、处所等,可译为“和”“同”“跟”等 (7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7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巡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73)、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74)、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3、句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