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七章注意课件_.ppt

104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57243342
  • 上传时间:2018-10-2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12MB
  • / 10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七章 注意,第一节 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依据(掌握),第二节 注意能量有限理论及其实验依据(掌握),第三节 两种加工过程的理论及其实验依据(理解),第五节 最新研究实例(理解),第四节 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效应(掌握),,,第一节 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依据,一、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早期选择模型),1、提出者 Broadbent(1958),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并进入高级分析水平的信息再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贮这种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此,Welford(1959)称其为“” “单通道模型”2、实验:双耳同时分听实验(不附加追随程序) 所谓双耳分听就是指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分别听到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通常用立体声耳机来实现Broadbent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实验,并以此来验证自己的理论。

      3、实验程序 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呈现另3个数字,例如: 右耳:4,9,3 左耳:6,2,7 向被试两耳同时呈现刺激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再现4、实验结果与分析 (1)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如493,627 这种方式再现准确率为65% (2)以双耳同时接收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如4,6;9,2;3,7 这种方式再现准确率为20%讨论 Broadbent解释道,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所以,在运用以耳朵为单位的再现方式时,被试可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并只需要从右耳转到左耳或者从左耳转到右耳,即只需转换一次,因而再现的效果好而运用双耳刺激成对再现的方式,则在双耳之间至少需作3次转换,被试因不能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项目而导致一些信息迅速丧失,因此其再现效果差实验2:Cherry使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其实验结果也支持这种过滤器模型 实验程序 在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刺激,但要求被试只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这一方法,使被试尽可能的只注意这一只耳朵所听到的信息,这只耳朵被称为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这只耳朵被称为非追随耳。

      即追随耳程序结果与分析 被试能很好的再现追随耳的信息,而对非追随耳的刺激,除了一些物理特征变化能觉察外,其它的任何东西都不能报告,甚至当非追随耳的刺激由法文改为德文或英文这类变化都觉察不到 讨论,但是,也有一些实验结果与早期选择模型不相吻合牛津大学的两名学生(Gray和Wedderburn,1960)发现,当在双耳分听实验中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材料时,例如,左耳—OB 、2、TIVE,;右耳—6 、JEC、9,被试不是按耳朵为单位再现,而多是按意义再现,即从两只耳朵分别接收的音节组成词(Objective)这个结果表明,过滤器可能通过不止一个通道的信息由于早期选择模型无法解释此类实验结果,因此有关注意机制的理论不久就被更新了:在新的理论中,尽管注意的功能仍然被比作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瓶颈,但该瓶颈的位置后移了 5、单通道的过滤器模型存在问题 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的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现象1、提出者 Treisman(1964),二、衰减模型(中期选择模型),2、实验: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实验 追随耳程序:在实验中,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刺激,但要求被试只复述事先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

      利用复述这一方法,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这一只耳朵听到的信息,这只耳朵被称为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这只耳朵被称为非追随耳3、实验过程 左耳(追随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4、实验结果 被试都报告为: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并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到的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当有意义的材料,分开呈现在追随耳和非追随时,被试会不顾主试的事先规定(即复述追随耳所听到的项目),而去追随意义讨论:这种现象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都能通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亦即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因此,Treisman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不过这种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其中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已贮存的信息如字词(在图中以圆圈表示)在高级分析水平(即意义分析)有不同的兴奋阈限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时其强度没有衰减,可顺利激活有关的字词,从而得到识别;而非追随耳的信息,由于受到衰减其强度减弱,常常不能激活相应的字词,因而难于识别。

      但是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虽然有较低的阈限,却仍可受到激活而被识别追随耳的信息可以激活较多的项目;而非追随耳的信息则只能激活像自己名字这类特别有意义的项目Treisman衰减模型,(1)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 (2)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都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因而,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 为此,在当代的认知心理学中,多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之为Broadbent- 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看作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比较],,三、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追随耳实验的实验设计遭到了一些有力的批评,例如,实验者要求被试对一个耳朵的信息进行出声复述,而对另一耳朵的信息则不必复述,这种操作本身就将两个通道在实验开始时就置于不公平的地位上因此,批评者指出,实验中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在实验结果上的差异很可能是由复述这一额外变量的混淆造成的也就是说,注意选择所在的位置可能并不在信息加工的早期,也不在中期,而是在晚期这就是反应选择模型1、提出者 Deutsch和Deutsch(1963),2、基本假设: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其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即对于重要的刺激,才会作出反应;对于不重要的刺激则不作出反应若有更重要的刺激出现,则会去掉原先重要的事件,并对更重要的刺激作出反应因模型主张,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所以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 Norman曾提出,有些输入的信息没有被报告出来,并不是没有被识别,只是因为要对其他信息作反应,因而这些信息识别外没有得到继续的加工4、程序:,靶子词:事先规定要求记忆复述的词Hardwick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目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5、结果 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四、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不同点:两类注意模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对注意选择机制(即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在的位置不同觉察,,,,,,,,刺激,,,,┄,┄,识别,┄,┄,知觉选择,反应选择,复述与反应择定,反应,实验1: 问题提出与实验程序 Treisman和Geffen为了验证上述各种模型哪一个更合适,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实验,在此实验中既设置了追随耳程序(即让被试复述追随耳中所听到的项目),又设置了追随靶子词的程序(即在同时呈现给两耳的刺激中,分别随机的安排一些特定的靶子词。

      并要求被试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听到靶子词时,都要作出反应,分别记录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①若追随耳能听到靶子词并作出反应,而非追随耳听不到并不能作出反应,则支持过滤器模型;②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作出反应,但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应多于非追随耳,则支持衰减模型;③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作出反应,并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相近,则支持反应选择模型结果与分析 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是86%,而非追随耳的反应率是8% 讨论 这一实验结果有利于衰减模型,支持知觉选择模型实验2: 问题提出 提出反应选择模型的Deutsch等则对实验设计方面提出批评他们指出,在Treisman的实验设计中,两耳实际上处于不等的地位:①一耳为追随耳,另一耳则不是②在追随耳一方,对靶子词既要复述(即追随)又要作出敲电键反应,即要作出两次反应;而在非追随耳一方仅对靶子词作出敲击反应,即一次反应实验程序 Treisman和Riley听取了Deutsch等人的批评意见,又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在新的实验中,要求被试当从追随耳中听到靶子词后,不要对其进行复述,使两耳在接受靶子词的条件上相一致,其它安排与前一实验相同。

      结果与分析 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为76%,而非追随耳的反应率为3%此结果仍然支持知觉选择模型主张知觉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运用附加追随耳程序的双耳同时分听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然后再来分析和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可见,他们所研究的是注意的集中性而支持反应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运用不附加追随耳程序的靶子词的双耳分听的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方法使注意分配到两只耳朵,可见他们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是注意的分配性第二节 注意能量有限理论及其实验依据,一、注意能量分配模型,1、提出者 Kahneman(1973),Kahneman在其出版的《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出注意能量分配模型,较好的体现了注意能量有限的理论他把注意看作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可以同时指向另外的任务 人可以利用的资源总是和唤醒相连的,其资源的数量可随各种情绪、药物、肌肉紧张等因素的作用而变化资源分配方案是决定注意分配的冠军而分配方案则要受制于唤醒因素可利用的能量、当前的意愿、对完成作业所要求能量的评价以及个人的长期意向。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所实现分配方案就体现着注意的选择2、能量和资源有限两类过程,后来,Norman和Bobrow(1975)又通过对资源限制的区分进一步精确化了心理资源的概念他们提出了“资源有限过程”和“材料有限过程”的划分 资源有限过程(resource-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但一旦能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作用就能顺利进行 材料有限过程(data-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受到其低劣或记忆信息不适当的限制,当时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改作业操纵水平 例如,在强噪音背景下觉察某一特定声音如果该声音过弱,那么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也是难以觉察的而资源限制是指其作业受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3、双作业操作的互补原则(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ity),对于双作业操作而言,如果两者对资源的总需要量超过可利用的总能量,双作业操作就会发生干扰此时,一个作业的操作所要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操作可得到的资源相应地减少多少二、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程序的实验依据,实验1:Johnson和Heinz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

      实验程序 在实验中,向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靶子词和非靶子词,要求被试追随两耳中所听到的靶子词在实验中还设置了4个条件:①感觉可辨度低条件;②感觉可辨度高条件;③语义可辨度低条件;④语义可辨度高条件虽然被试在实验中的任务只是复述在两耳中听到的靶子词,但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回忆所呈现的非靶子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