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当下花鸟画图式的困境与出路.docx
8页浅谈当下花鸟画图式的困境与出路 陈小琴(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重庆万州 4041 00)Summary:当下传统艺术门类花鸟画面临一些困境,比如疏朗简约的图式缺乏视觉张力,已不符 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程式化的图式已经成为阻碍当代花鸟画发展的巨石只有在图式 上进行创新,当代花鸟画才有出路,而艺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便是图式的“陌生化”Keys:当代花鸟画;图式;困境;出路;陌生化J212 :A :1009-8135( 2010) 02-0135-03一徐悲鸿先生认为:“造诣确为古今世界第一位者,首推花鸟”,“画中最美之品为花鸟”,花鸟画是“世界艺术园地里,一株特别甜美的果树其实徐悲鸿对中国花鸟画的尊崇来源于宋时花鸟画的繁荣但是花鸟画发展到当代,特别是在当代语境、展示空间、传播方式以及观看形式的变迁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传统花鸟画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和样式保存下来以后,似乎依然沉迷于往日那种鸟语花香的美好时光,然而,这种表述方式已经不能反映今天的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因为它的诗情画意和古老的图式已经与当代人的精神困境相去甚远笔者以为,当代花鸟画存在深层次的困惑和危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花鸟画创作图式的平庸无奇。
当代花鸟画家中,虽有郭怡孮、徐累、何曦等人拓展花鸟画图式陌生化的尝试,但在诸多的花鸟画展览中,我们仍常见图式雷同、视觉语言单一的作品图式( schema),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其基本理论最初是由康德1781年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因此,在康德那里,图式是一种先验的范畴而贡布里希认为图式是在经验积累上的一种参与知觉活动的潜在经验的心理形态,“对中世纪的人来说,图式即形象,对中世纪以后的艺术家而言,它是修正、调整、适应的起点,是探究现实、对付特殊性的手段绘画总是基于人类的视觉机能的,只有通过观看,人们才能从中找到与自己心灵沟通的渠道而图式就是连接艺术作品和人的视觉机能的媒介,它涉及自然界各种形式之间的关系在花鸟画艺术中,图式作为一种视觉形式,包含了构图、笔墨、线条、色彩等因素,也指绘画中相似形状的排列和不同形状的组合,以及对称、均衡、运动、节奏、对比协调等特性,它包含了画家的思维活动,精神情感,体现出画家的思想内涵研究绘画艺术首先必须具备鲜明的形象性,形象的实现对花鸟画而言就是造型、笔墨、符号和经营位置,这些都是画家表达语言、物化艺术意图必不可少的手段,而图式即是这个中间环节。
二一直以来,人们津津乐道于传统花鸟画所约定俗成的章法形式以及图式语言在中和雅淡的审美情趣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花鸟画向来以“折枝”形式为主,大都只描绘一小簇花、一小丛竹子、一两只禽鸟,且美其名日“赏心只有三两枝”、①“动人春色不须多”老祖宗早为我们总结出一整套的方法和技巧,一些后来人以为就在这个框架里做足功课就可以了,得来全不费工夫不可否认,花鸟画流传至今有它独到的艺术生存方式,比如“托物言志”的精神内涵、比兴手法、笔墨意韵、还有其程式化的表现图式然而,正是由于传统花鸟固有的文化属性,它就随它固有的图式而留存于历史,而历史总创造新的东西在当代文化、经济都发生了剧烈的改变之后,当代花鸟画所面临的困境就显而易见人们对中国画的欣赏方式已从原来的寨头把玩逐渐演变为大厅展示,供人浏览,那种疏朗简约的图式缺乏视觉张力,显然不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或许从历史上看花鸟画取得的成就过于巨大,结果竟使得当前的花鸟画陷入了平庸无奇的境地当今花鸟画坛实可谓沉闷[3]“有一个相当严重的现象,就是花鸟画的重复、雷同太甚,内容的雷同,风格的雷同,画法笔墨的雷同,比比皆是,有许多甚至是以模拟前人或名家为能事的看看世面上大量抄袭模仿的花鸟画作品就再清楚不过了。
这类所谓的“画家”师古人之迹,不师古人之心,师古人之心不师自己之心,根本不懂古人也不懂自己……中国人习惯于眼睛只盯着中国画传统,甚至写意画传统,就好比近亲结婚生出来的子孙,千人一面、大同小异,甚至还有不少痴呆儿出来的确,由于花鸟画尺幅小、描绘物象小的特点决定了它自古以来始终依靠传统程式存在和发展,这也使得很多画家和学习者误将传统技法和传统程式当作中国花鸟画的传统来学习,导致花鸟画发展面临着一种困境:作品不仅缺乏艺术活力与生命力,而且画面图式平板且趋于程式化和雷同以近几届全国美展为例,花鸟画图式雷同的(如一组植物+几只鸟)九届美展15幅,十届美展10幅;十一届美展至少10幅……重复,雷同,相似,过于熟知的画面图式和表现技法己使本应触角敏锐的人类的感觉变得愚钝当代花鸟画应该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部分,但当下国内的展览除了能在全国美展、全国中国画展、或者花鸟画邀请展这一类的官方展览中看到花鸟画以外,在其他比较有影响的国内当代艺术展览(如北京双年展、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以及各种新锐展等;国际上,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卡赛尔文献展、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等)中很难看到中国画的影子更不要说花鸟画从2000年到目前为止,在东方视觉网当代艺术展览史中能够搜索到的除了一些零零星星的水墨画展以外,没有一个以“花鸟”冠名的展览。
◎花鸟画在当代艺术展览中“缺席”了的确,在各式各样的当代艺术展览中,花鸟画在图式上被当代架上绘画和架下艺术的盛行所带来的强势的视觉冲击力打败三那么,花鸟画如何适应变化了的时代要求,如何开拓新的审美领域和具备新的面貌,这也是摆在花鸟画画家面前一个严峻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当代花鸟画的图式创新是一个几近令人疯狂而绝望的问题潘天寿先生说“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6](38)中国画变革难,花鸟画更难优秀程式传统的继承,在显示其强大作用的同时,还会给继承者带来束缚图式一味程式化的流毒已经成为阻碍当代花鸟画发展的巨石只有在图式上进行创新,花鸟画才有出路贡布里希( E.Gombrich)也指出“有成就的画家,无一不对既有的图式作斗争”无论什么样的绘画其实质就是一种视觉传达行为,其思想内涵、艺术语言最终都必然通过具体的图式以达到和观者的信息沟通所以,当代花鸟画要想更有效地立足于当代艺术的不败之地,除了具备独到的精神价值以外,还必须提供超常的视觉刺激,那么其图式就不能停留在平庸的审美趣味上由于传统花鸟画承载于有限的二维空间内,如何有效利用视觉上的效果来产生瞬间即获的注目性,如何唤起人们对花鸟画中所熟悉的元素的独特感受,成为了当代花鸟画创新主要任务之一。
而当代花鸟画艺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便是图式“陌生化”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俄国形式主义大师维·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1893-1984)按照俄文构词法生造出来的一个新词陌生化”的正式提出,始见于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 “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克雷齐在《心理学纲要》中指出,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而那些“完全确实的情境(无新奇、无惊奇、无挑战)是极少引起兴趣或维持兴趣的”所以新奇的东西才能唤起人们的兴趣,才能在新的视角、新的层面上发掘出自我本质力量的新的层次并保持它,而“陌生化”正是化熟悉为新奇的利器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提出的陌生化艺术程序,颠覆了艺术是一种认知方式的传统观念可见真正的艺术需要通过形式拓展受众的艺术新感受力,而只有那些疏离于审美主体常态审美经验的图式“陌生化”了的花鸟画才能再次引起观者的注意。
而“陌生化”理论为为花鸟画程式化的“变”提供了一种反常道的思维方式它既是花鸟画画家观察体验自然造化的出发点,也是实现画面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中国当代花鸟画创新离不开图式的创新花鸟画艺术是中国艺术的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在今天数码化和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花鸟画这种传统画种如何才能摆脱“弱势”、“本土”等非主流性质的限定词,重新回到当代文化创造的舞台上,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艺术创作的可贵之处最主要即原创性、稀有性,无可替代性,当代花鸟画也必将在创造性转换中寻求其当代品格,而“陌生化”理论为当代花鸟画的创作冲破传统的藩篱提供了现实的理论依据图式“陌生化”的花鸟画让人们从熟视无睹的程式化花鸟画中见出奇特,见出生活的本质,使人从中得到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人的存在状态总是处于觉悟和清新之中,从而实现当代花鸟画真正意义上的“当代性”注释:①语出清.“扬州八怪”李方膺题画诗《梅花》:“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②语出宋.王安石((咏石榴花》一诗:“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③在东方视觉网当代艺术展览史中所能搜索到的,从2000年到2009年为止,当代“花鸟”展为零:相关“水墨”展24个;相关“工笔”展1个;相关“写意”展1个;相关“中国画”展6个。
④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叩百生化”理论进行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不过,他没有正式提出“陌生化”,更多的是使用“惊奇”、“不平常”、“奇异”等说法陌生化”又译为“奇特化”、“反常化”、“间离化”,或“反熟悉化”,Reference:[1]张积家,普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3]郭晓川,陆春涛画评兼论花鸟画的发展[J].美术之友,2005(2):54.[4]丁羲元.时代感与情感一一花鸟画创新偶谈[c]//20世纪花鸟画艺术论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5]赵绪成.该骂娘,还是该欢呼一一当代中国画发展状态的思考[J].美术观察,2001(5):5.[6]潘天寿.听天阁论画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 80.[7]维·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C]//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郑宗荣)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