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高考语文 解题考点技巧串烧 古代诗歌鉴赏.doc
12页2014高考语文解题考点技巧串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讲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
另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1、 思想内容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2、艺术风格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3、 创作手法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 ,赋、比、兴,对比烘托、象征寄托、直抒胸臆、侧面渲染要注意区分,不能混同4、诗歌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平易、简洁,丰富多彩。
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虽说可以见仁见智,但更多的时候是有相对唯一的答案的,想标新立异,反不能自圆其说[高考题例]1.(2003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解析:古人很重“炼”字,尤其是动词,“咽”、“冷”是第三联中的两个动词,营造了一种意境,与全诗是相一致的。
2.(2002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发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解析: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是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折柳”属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人别离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全诗紧扣“闻”字,因笛声而“闻”折柳,因“闻折柳”而起思乡之情3.(2001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舍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数丝注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A、B、D三项都是恰当的C项“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分析不恰当,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直抒胸臆,离别之情喷涌而出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B)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圆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D.满酌劝随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解析:A项直写悲壮的送别之情;C项中的“闻道”“书信定应稀”都是直接抒情;D项全诗几乎是劝戒“僮仆”之语,未见寓情于景中之笔只有B项是写景传情,写离别之地,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离别之情含蕴其中。
4.(2000年全国高考题)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解析:“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诗人在这样的雨夜约了友人来下棋,但友人尚未出现,他只得静静等候第三句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扣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故A、B、D三项赏析正确C项中,“闲敲棋子”确是一个细节的描写,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可见C项分析不当5.(1999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D. 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解析:诗人写“江月”,即水中的月影,因人在舟中,所以江中的月影似乎离人只有数尺;又因江面十分平静,才能十分真切地看到“江月”第三句中的“联拳”,是“屈曲”的意思,全句是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月光照耀着沙滩,沙滩上一群白鹭屈曲着身子在夜宿,境界十分恬适、静谧通过全诗,我们就可感到,饱惊丧乱的诗人在舟中望着江中的月、桅杆上的风灯沙滩上的白鹭时心中油然而起的一种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当一条大鱼突然跃出水面发出拨剌声时,更突出了一个“静” 故A、B、D项分析恰当诗的第二句中的“风灯”是一种有罩子能防风的灯,不是江风吹打桅灯,这一句其实还是写出一种“静态”,说它与第一句的静“对比鲜明”是不恰当的。
C分析不当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面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C)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解析:这题涉及绝句体中“一句一绝”的格调A项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前两句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所及之美景,但三四两句却不着眼于写景,而是用具有哲理的的语言展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襟怀B项是唐代裴度的《溪居》诗,第三句“红尘飘不到”不是写景,而是写他居处的幽D项是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诗全诗有山有水,有舟船,有飞雪,还有独钓的老渔翁,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诗的一、二句分别写景,但三、四句却要连起来才成为一幅景A、B、D项均不合题意C项是杜甫的《绝句》诗诗中“迟日”即“春日”首句写的是一幅春日江山丽的全景;第二句写了春风吹拂着花草,香气袭人的景色;三、四两句分别写了燕子衔泥飞上画梁,鸳鸯在暖暖的沙滩上栖息的画面,简单说来,“日、风、燕、鸳鸯”四句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成了一幅春景图三、课堂检测1.(2003年北京春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闻 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 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____这两首诗都是抒发___________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2.(2003年上海春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2)题甲过华清宫(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乙题华清宫(宋)杜常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①上西风急,都向长杨②作雨声注:①朝元阁:唐朝宫殿②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1) 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诗咏史)(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