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井文图读本文字稿.doc
32页火井古火井古镇镇·一一场场偶遇的偶遇的历历史史——火井古火井古镇镇里的断章取里的断章取义义,或者,管中,或者,管中窥窥豹豹开篇醉开篇醉话话深邃的事物往往内敛,往往娇羞,往往犹抱琵琶藏而不露也就是这样一座未经雕琢的老镇,在西出邛崃 20 多公里的雨润烟笼中,低调地渲染着她曾经历史的厚重少文,也不事张扬地烘托着她一路走来的风尘仆仆那些对历史、文化、地域风情情有独钟的行者,有必要在老镇的街头,就着一杯涩苦且藏回甜的清茶里,细细咀嚼,慢慢品读千年岁月白驹过隙,物是人非的背后,我们关于老镇的点点滴滴,解读后的或许是一份惊喜,一份沉淀,一丝久违的亲切;更多的,又或许是一声深重的叹息当我们无法拒绝历史无情蛊惑的时候,索性就走近她,揽入她:老镇上一抹霞光的初露,一句地道的方言,一汪热气漫腾的泉水,一场推心置腹的交谈,难免都会令我们不时泪流满面,因为现存的我们,对于自然,对于生态,对于原始,对于质朴,似乎有了些许渐行渐远一、一、历历史里的史里的载载歌歌载载舞舞( (历历史火井)史火井)(一)(一)“火井火井”的来的来龙龙去脉去脉顾名思义,既为火井,当然有火,有火固然是好,省去了樵夫的劳作,略去了巧妇的苦累,然而这些芝麻小事不足以体现这团熊熊烈火在当地的重要,火井人的智慧是无限的,这团火最终在生活中展示它价值的是煮盐——这个千家万户朝朝暮暮的必需品。
西汉文学家杨雄是个出名的四川通,不仅通,而且他还要把他悟到的知识形成于文,编辑于册,在他的《蜀王本纪》中他认真地记载: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井上有盐 “有盐”两字很关键,有盐就具备了生存的重要条件,有了生存的空间,一路沿袭生机勃勃,一路谱写繁花似锦就自不待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团火的出现给当时近乎蛮荒的山里人带来怎样的惊愕以及过后的欣喜若狂,被他们冠之以的“神火”、 “天火”以质的华丽转身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沉寂生活,火井因此而得名,因此而喧嚣,也因此而热闹起来甚至处江湖之远的隋炀帝也对火井另眼相待,直接将火井镇升上一级,设火井县,估计当时火井的行政官员喜形于色,额手相庆也属情理之中二)茶(二)茶马马古道上的悦耳古道上的悦耳驼铃驼铃丝绸之路存在于公元前三世纪至十三四世纪之间,长达一千数百年其中的西南丝绸之路(亦称南方丝绸之路)始于成都,往南过昆明达于南亚诸国,为历史上的西南重要通道,亦是中国最早通往南亚的国际通路,史家称之为蜀身毒道(身毒即为印度)其形成当在古蜀国开明王迁成都前后,与存世更早的西山南道线路有所重合,且作用约略相似专家考证,西山南道途经古临邛西缘,是为西南丝绸之路的前身公元前 400 年左右,古蜀九世开明王“徙治成都”。
由此而始,西南丝绸之路的线路更加清晰,大致分为了东道和西道西道之一段即是经临邛,过今平乐辖域的北部(即火井镇),再沿布濮水越正西山,走青衣(今芦山)往旄牛(今汉源)以远的青衣道其存在可见之于史籍,如《竹书纪年》:魏惠王十年(前 360 年), “瑕阳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来归 ”先秦据蜀建临邛城后,临邛道的称谓正式出现,当是指成都起始,经临邛至青衣之路段青衣以南的路段仍然称之为青衣道而火井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西山南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交通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至今火井依然存留着寨子杠、盐店等先人休憩驻足的遗迹三)邛人(三)邛人——一道一道经经久不衰的神秘久不衰的神秘话题话题远古至先秦和秦汉时期一度存在的邛人,似乎突然便从历史上消失,让人不免唏嘘感慨然而,这些过早退出历史舞台的“邛人”,作为蜀先民的一个部族,繁衍生息于临邛、火井及更广阔地域,为巴蜀文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亦为后代子孙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留下了很多值得考究和思索的问题,如邛人的源起、发展、迁徙及“消失”,如其部族的文化、语言、风俗……等等岁月远去,可供研究的遗存和史实如此稀少、零碎,且难以搜寻,而火井现今的遗迹让有志于探寻邛人之谜的人士,踏着历史的梯路去求索。
总有一天,历史的迷雾将被拨开,逝去的“邛人”将为我们所近距离清晰审视四)兵家(四)兵家钟爱钟爱的游的游戏场戏场所所天下未乱蜀先乱火井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曾派出大将姜维于火井安营镇关驻守,以防止南方少数民族入侵千百年来,硝烟弥漫,战火不断,腥风血雨的场景至今可以通过火井山涧里的战壕以及荒芜草丛里的军事设施隐约窥见一斑二、二、历历史火井,那人那事史火井,那人那事(人物火井)(人物火井)(一)(一)难难忘忘诸诸葛孔明葛孔明自从有了第一团火的熊熊光焰,就开始有了火井的一路繁庶诸葛孔明南征经过火井,以他睿智超脱的眼光发觉了火井该地的战略重要,于是,他当机立断地屯兵火井,三番五次地亲临考察,火井在他的心中已然须臾不可小觑往来穿梭火井大街小巷,诸葛的爱民恤兵成了街头巷尾的美谈,火井人于是将他视察过的井口称之为“诸葛井”,也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六口井有关诸葛孔明的传说在火井老辈人的口中俯拾皆是,只是典籍的记载随时间的流逝碎碎散佚,不失成了好史之人的莫大遗憾二)有个年代,男女地位(二)有个年代,男女地位“平等平等”的短的短暂暂交融交融五代,群雄逐鹿,兵戎相见的纷争年代也就在这段动荡不安的年代,火井镇呱呱坠地一位女孩,她后来的事迹注定了她将彪炳史册,她叫黄崇嘏,火井钟灵毓秀的山水在不经意间使得她出落成为一个水灵灵娇羞羞的如花女孩。
她的老爸曾经在京城长安为官,后因战火连绵,弃官回到火井隐居她有一位哥哥,却是一心想要功名,可惜时不挤他,屡试屡败,加之此哥哥心里承受能力极差,结果便是忧愤缠身,一命呜呼黄崇嘏聪明好学,不甘人后,看见哥哥英年早逝,决定要替哥哥出这口恶气,于是说服老爸老妈,女扮男装进入成都赶考,竟然一榜高中状元,官封司户参军,深得丞相垂爱,遂决定将妙龄小女许配与她,这在很多男儿眼中艳羡的好事,落在黄崇嘏身上却就引来了杀身大祸——欺君之罪,满门抄斩崇嘏老爸忧心忡忡,在崇嘏性命攸关的急迫时刻却撒手人寰,因祸得福,崇嘏以服丧为借口,辞官回到火井,赶紧改名换姓,换上红妆,在火井崇山峻岭里苟且过日,惨度余生,一朝状元至此踪迹难觅三)袁天罡(三)袁天罡——归隐归隐火井后的仙火井后的仙风风道骨道骨隋末唐初,百废待兴,夜观天象,必知盛唐降至的袁天罡欣然领旨前往这座人迹罕至的山林小镇,为官县令也许在他心中明白无误地知晓这座小镇是风水宝地的所在因为他的到来,火井小镇开始了它日新月异的繁华与嚣攘观望民风淳淳,勤劳敦厚的火井人,袁天罡在火井的时光过得潇洒与飘逸火井县的茂竹修林、山岚叠涧都曾经留下他醉眼醒道的身影置身忘返的温泉,留恋驻足的井火,前人兵戈的战壕,以及盛相初露的集市都在他袖里乾坤中点滴成趣。
三、人文三、人文风风情中的情中的惬惬意意岁岁月月(人文火井)(人文火井)(一)火井茶(一)火井茶馆馆火井老街有茶馆三、四家,平时较为清闲,逢上赶集,小茶馆生意顿时变得火爆茶倌们早早便起来生火,炉灶旁边的焦煤堆积如山丘,茶倌一铲铲将其往炉灶上方的炉眼里添加,须臾功夫,整个炉膛的火焰就将茶倌映得脸膛通红壶里冒出的蒸气转瞬在茶坊间迷漫开来,渐次取下关闭的铺板,一天营生拉开帷幕对于耕作田间地头的火井人来说,赶集不失是一种乐趣,无论购物与否,往镇上一逛悠,看看当下流行趋势或听听市廛井俚小道新闻,无疑都是辛勤劳作后一番舒坦的放松而某些稍上年纪的老者,一杯茶钱断然不可或缺,进城坐茶铺成为他们赶集日子里的必修课火井茶馆临街,多为木结构低矮平房,屋梁蛛网密布,桌面因渗漏茶水长期浸泡,早被茶垢污渍掩磨了原有本色,邋遢自不待言,但决不妨碍茶客们对坐茶馆的情有独钟朝晖初露,茶馆早已人声鼎沸,掺和着竹椅四腿摇晃的嘎吱声,场面一片聒噪随着赶集归来的茶客陆续光顾,班驳的墙壁或龌龊的旮旯,便开始杂乱堆放赶集后的收获:钉耙、锄头、簸箕、扫帚……不一而足茶倌忙前忙后,吆喝声此起彼伏,众茶客三五成群圆成一桌,若有聚众,便挪动茶桌并排一列,绕围坐下。
拮据者自带茶叶,如此,茶钱略为便宜再者,索性开水一杯,照例不妨碍他们茶馆里的情趣:高谈阔论者有,窃窃私语者有,闭目养神者有茶客们大都携带烟杆,卷裹好烟叶,并不相互敬递,塞进烟嘴,各自悠闲地吞云吐雾,他们自嘲叶子烟能止咳化痰烟雾飘进喉管,痰也多起来,地面是茶客们的天然痰盂,污秽狼藉是昔日火井茶馆的一种“特色”,混杂的气味氤氲茶馆,空气一片污浊火井茶馆有火井茶馆的“潜规则”:若是茶友,先到者与后来者付茶钱理所当然先到者势众,大凡都要争着给付,这样,茶馆里众生百态的举止,就难免叫人觉察滑稽:熟客跨进,众人不约而同齐吼“收我的!”,诚心付钱者,定会手足麻利掏出茶钱,毫不犹豫递向茶倌;若有在付与不付之间徘徊者,那夹着钞票的手臂便悬在空中作前后收缩运动;还有原本就不想付者,一般就装腔作势扯着喉咙干嚷,手放在兜里作掏钱状,半天却不见茶钱现身——只是如此虚情假意不能经常,否则会被茶友们戏谑为“相公”,这种人在茶馆里注定要受鄙视,众人往往用不再搭理方式以示惩罚没有人脉,就失去了坐茶馆的意义,以身试“罚”者也属凤毛麟角好在茶倌久经世故,察言观色中自然明晓谁诚谁伪,接过茶钱,茶倌拖长声调唱吼,某某茶钱某某开喽,于是,付钱人心安理得,被付人面有容光。
夏天暑热,茶客离去后遗留的茶水成了某些赶集归家妇女们消渴纳凉的饮料,只见汗流浃背的大妈大婶们径直冲向闲空的茶桌,无所顾忌地端起茶碗便往口中猛灌,直至茶叶紧贴碗底此番举止被她们称作“喝加班茶”夜幕降临,茶馆曲终人散将桌椅收拾妥当,茶倌们方才盘点一天收成:先将硬币纸币分开,然后按面值归类,硬币被他们熟练地码成一条条高矗的小圆柱,纸币用铁夹饱饱地紧压,待最后用细细的橡皮筋捆扎成堆,清点完毕,拿出账本做好记录,茶倌一天的工作宣告结束二)(二)草根河北街草根河北街火井镇有一条主街,名曰“河北街”, 河北街逼窄,屋檐低矮,且临街铺面高矮错落并不规整,岁月风霜经年累月侵蚀中,铺板漆面早已斑驳陈旧,颓势昭然河北街,听上去气势倒也磅礴,其实难副,街道修长,足千米有余,远眺委实与小巷无异这条街始终被火井人亲切地关注整条街上所售商品大多与农事息息相关,街道虽短,却拥有铁匠铺数家逢上赶集,是铁匠们最为忙碌的时候,只见他们揎袖抡锤,挥汗如雨,四溅的火花光亮着一副副铮铮面孔铺外两根板凳支撑起的货桌上,依类摆放有各色农具:铁锹、镰刀、犁铧、钉耙等等,以及中馈之需的火钳、菜刀、火铲……琳琅满目,顾及不暇,与铁有关的器物大约都能在此一觅踪影。
铁匠铺摊前人气颇旺,乡里人偏爱在此驻足,遴选各自所需至于木制、竹制农具,或者农业附属物件,在河北街皆应有尽有赶集日子,挑着各种小吃的贩夫走卒们大行其道,生意红火农家人不善讲究,就近围着小吃摊席地而坐,倒上二两白干酒,切来一碗猪头肉,咂嗒着嘴唇怡然自乐凡遇赶集,整条街道杂混着的酒肉香气扑鼻诱人若逢节庆,河北街更是人流如织,摩肩接踵的人群将整个街面挤得水泄不通,三百六十行似乎在此刻全都蜂拥进大北街各显身手:转糖饼有、写对联有、耍猴戏有、看相算命有当然也不乏偷儿同样惦记着这条人气甚欢的街道,不时会看见有被偷儿光顾后的妇女坐在街沿掩面痛哭服装商店几乎占据了河北街的好市口商家精明,他们笃信“店大欺客”的生意哲理,所以店面装修并不堂皇,草草而就出一股平民氛围展销衣服质地固然难称上乘,但款式并不落伍潮流,且价格的低廉总能诱惑农村中追求时髦的男女们垂青,每有好友相约抑或恋人相携,充满渴望与激情地蹀躞各家店铺,便成了青春岁月里的一道盛馔三)赶集,与古朴相伴的(三)赶集,与古朴相伴的亲亲切交流切交流火井是繁华与安静并存的小镇,逢上赶集就是人山人海的街市,卖着的在吆喝,买着的在议价,彼此协商认同后各自付着钱,收着钱,相得益彰地离开。
赶集对于火井山里人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值得期盼的盛事小孩渴望赶集能从大人的手里接过几件价廉的零食大人推算着赶集的时间,然后购买家中生活的必需品,如能添置一件像样的家什,大电视、影碟机什么的,那全家更是乐愉洋洋,真的就像是在过大年了购物虽说主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