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习领域课程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6923420
  • 上传时间:2022-06-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1.5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学习领域课程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                    摘要:本文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现状进行了阐述,对该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并介绍了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及思想,提出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关键词:学习领域课程课程改革工作过程机电一体化专业 一、引言微电子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工业自动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幅度地提高了新机电设备和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也提高了制造技术水平,节约了能源和材料消耗,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国内的机电一体化行业迅速发展,机电一体化人才成为社会急需的紧缺人才之一在此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以满足社会对其人才的需求但从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所供并非所求”,目前所培养的高职机电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与当今机电行业的发展并不相称,很难适应企业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要求,而造成这种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正是本专业的课程建设。

      二、当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一)课程结构追求学科的系统化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建设虽然几经改革依然没有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这是导致高职机电人才“所学”与“所用”不一致的主要症结之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种复合型高技术专业, 专业知识主要涉及机械与电子两大学科领域,让学生在短短的在校时间内去系统的掌握两大宽广而精深的学科领域知识是不可能的严格追求学科结构的完整性最终造成了“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或者严重偏“机”或严重偏“电”的尴尬局面,失去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在过去的数年内,曾经按照内容“必须、够用”,课时分配“突出实训”等改革原则,对该专业课程进行了一定的“优化、整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课程体系的构建来看,依然只是将“机械”与“电气”进行简单的迭加,没有实现机、电知识的有机整合,忽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并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这种课程改革方式归根结蒂只是从对应的学科知识中选择“适合”的内容并进行相应的教学简化,是对原有学科系统化课程进行的修补与改进,最终也很难实现企业的“既懂机、又懂电”的复合型机电人才培养要求二)课程内容老化且远离生产实际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中存在的不足也是造成高职机电人才现状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知识老化,落后;二是传授的知识远离生产实际。

      机电产业已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机电产品逐渐向智能化、柔性化、高速高精度化、微型化等方向发展,支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许多技术如自动控制技术(微控制器技术、PLC技术)、伺服传动技术(液压、气动、伺服电机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在日益涌现和不断更新本专业许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需要在课程中体现出来,而绝大部分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社会领域的科学化已显得非常落后,有些甚至依然是以传统的机械技术占主导地位,这必然导致培养目标很难适应当今机电行业的发展趋势根据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职业教育对象的智力类型具有形象思维特征,它对知识的选择有明确指向性,善于获取经验(怎么做)和策略(怎样做更好的过程性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更是与具体情境紧密相关显然,基于这一智力特征,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应以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而教学则应以情境教学为主然而,基于传统的惯性,目前的课程教学内容却依旧以涉及事实、概念以及规律、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为主,解答 “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没有提供给学生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同时知识的传授也缺乏具体的载体(任务、案例),没有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没得以充分体现,这是高职机电专业课程内容亟待改革的另一个方面。

      三、关于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因此,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就必须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结构,摒弃落后而远离生产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当前,如何选择适合职业教育对象的课程内容,又怎样对课程内容加以序化,如何设计教学情境来实现课程内容的表达,使培养的人才最终能满足机电一体化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应做的工作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处于转变模式,建立特色的关键阶段,国外许多先进的课程模式被先后引进和借鉴这些课程模式包括德国的“学习领域”、澳大利亚的“培训包”、美国的“课程整合”、法国的“职业探索”课程以及日本“地域综合科学”等其中,作为在面向21世纪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诞生的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采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方式,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方面,都取得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正逐渐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一种新范式按照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专家巴德教授和谢费尔的诠释,“学习领域”是由职业学校实施的指向学习的“行动领域”,它包括实现该教育职业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并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

      即由与该教育职业相关的职业行动化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能力“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教学情境”使之具体化即“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中的职业能力培养来选择和序化课程内容,强调“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工作”的目的,这对上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诸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很好的回应借鉴“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我们具体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实施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开发: (1)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了解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所面向的工作职业岗位;(2)与企业专家、技术工人举行座谈会,进行工作职业岗位分析,以确认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了解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3)破译隐含在工作任务中的知识、能力、态度;(4)根据知识、能力、态度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划分课程模块,并按照工作的过程加以序化,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5)与企业专家、技术工人研讨,根据每一模块的知识、能力、态度目标,设计教学项目、案例(教学情境)四、结语高职机电一体化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是实现高职机电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我们只有不畏艰难,紧跟机电行业发展的步伐, 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并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加以更新、调整,逐步完善, 才能使培养出的高职机电人才始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Reference:[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高林,鲍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 (31)[4]马树超.强化市场导向意识,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德国“学习领域”改革的启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 (10)[5]姜大源.基于全面发展的智能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2)[6]赵志群.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认识.交通职业教育,2008(4)(作者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