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一文言文入门.docx
7页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初一文言文入门原文和译文1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心里想到江河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长江黄河!”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说出他的想法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摔破了琴,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2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拉弓搭箭去射它 (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人家。
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3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孔子也不能决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4咏雪谢太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在寒雪天召开家庭聚会,跟子侄辈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 谢太傅开心的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5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在正午正午已过,朋友来还不来,太丘不再等待就走了太丘走后(朋友)才来太丘的长子)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嬉戏 朋友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友人便怒骂道:“真不是东西啊!跟别人约好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小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跟元方握手,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6《论语》十二章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然后按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温习旧知识然后能有新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的."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流水,日夜不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普通人却不可被夺去志气12、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志向,恳切的提问而且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7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理解不了.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理解不了,然后就能自强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8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沧州城南,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到河中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蛛丝马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荒唐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10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一定有盗贼(进来)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隔壁那个老人(偷盗)11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中,有位精通的人他的马无故跑到了胡人的地盘人们都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一群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他的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跛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保全了性命初中文言虚词总结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代词,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介词,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助词,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二)表示三)表示承接关系四)表示转折关系五)表示假设关系六)表示七)表示因果关系 (八)表示目的关系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我们已经学过的24个是:之、其、以、于、而、则、者、也、焉、因、乃、矣、乎、哉、遂、虽、然、故、或、及、若、为、与1之1、代词,代人,译:他,他们例: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2、代词,代事,译:这,它例:学而时习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通国之善弈者也《学弈》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河中石兽》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