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秦统一原因.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慢***
  • 文档编号:232546337
  • 上传时间:2021-12-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秦国统一原因 陈钊 11级历史班 俗话说事出有因,此因可理解为事情发生的原因,而其众多原因又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而秦国能扫六国一统天下必然是拥有足够丰富的内因并且充分利用其成熟外因的结果因此这样的结果是符合辩证法规律的,而这条正确的可谓之为定理的辩证法正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大量实践后普遍的客观的结论所以,我们可以给秦国统一天下做出定义---是劳动人民的普遍愿望,是社会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义举那么,我们分析其统一的原因就可以从内外因两方面入手,以此才可保证得出的结论能尽量避免片面性而趋近其历史真实性 一,秦统一的外因 首先,我们先从秦能够统一的外因开始分析秦的统一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结束曲,而究其统一大背景---春秋战国的社会环境却是为此大事件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周王室的衰微和对各诸侯的失控,为各大国的争霸提供了前提从此,中原大地便开始了长期的社会动乱和争霸战争。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各国争霸之目的只是为了扩大统治范围,争夺土地,人口和财富,却置人民的死活于不顾频繁的战争不仅破坏了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而且其沉重的负担又被统治者转嫁到人民的身上,导致人民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维持了,甚至在局部战争地区出现“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如此残酷的饥荒事件,流民失所,田园荒芜,商业废弛可谓是生灵涂炭因此,饱受战争残害的人民内心是渴望和平与稳定的社会环境的,这为为秦国统一提供了外部条件 2.虽然战争所带来的破坏是不可避免和不可估量的,但是它却也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飞速发展1)百家争鸣中出现的新思想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理论支持,如法家重法等;出现了一批优秀人才为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等做出了奠定统一基础的贡献,如商鞅变法,张仪连横等(2)战争规模的加大武器的创新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农具的出现促使农业生产扩大,也为水利工程修建提供了条件整个春秋战国社会呈现出积极向前发展的趋势,各国在竞争中发展,相互的联系加强,为秦国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各国间又各自为政,货币,度量衡不一,国与国之间的关卡林立。

      的割据状态又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外部条件刺激着秦国一统天下的决心 3.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对财富,人口的需求,各诸侯国都向少数民族地区侵袭,一方面是为保卫自己领土,另一方面也可掠夺少数民族的资源在此过程中,中原地区的人开始与边疆地区发生联系而逐渐融合,例如秦国与西戎,羌,西南夷形成融合;燕赵与匈奴,东胡,楼烦等形成融合;楚与百越,西南夷开始融合其中,例如赵武灵王为了增强其军队的战斗力而效仿北方的游牧民族,称为“胡服骑射”,因这一改革使赵国“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待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ƒ这些可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华夏民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在逐步加强并且形成了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外部条件的形成,不论是针对哪国而言只要发奋图强就能夺得天下,但是最后竟是后起之秀秦国完成了统一,其中的缘由就应深入到秦国内部去分析了二,秦统一的内因秦国能统一的内因其实是比较常规的,也是通过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外交政策上的变革和发展而崛起的其中,商鞅变法在秦贯彻较为彻底,使秦国富国兵强,从而奠定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基础,再者,较之其他诸侯国又会发现其国王勤政,人民勤劳团结,上下一心等不同和创新之处。

      1. 从经济上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秦国似乎已经理解这一点了,因此为了完成统一大业,秦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视封建经济发展在于重农,发展好农业就等于发展好了经济,商鞅在变法中提出“为民开阡陌”,就是废除了井田制,公田变私田,这样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就发展起来了,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并且对耕织产量高者奖励以免除赋税劳役,对从他国移民从事垦荒者,九年不收田赋的鼓励封建经济的鼓励在加上秦国位居关中,又把握了天府之国,此地发展农业的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其地理环境十分优越,这是非常难得的先天条件然而农业的发展不只是需要自然条件的优越就足够的,毕竟自然条件对于人类只能是加以利用而非能加以控制的,因此,旱涝灾害时有发生是无可避免的,为此,统治者必然要兴修水利水利工程的兴建,在关中,水工郑国引泾水东向洛水,修筑了使干旱关中变沃野的郑国渠;在蜀郡,李冰父子又主持修筑了具有防洪,排灌等多种效益的综合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国统一天下而发动长期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在农业相关的技术方面秦国也很注重,不仅懂得了施肥,而且还会消灭害虫在《吕氏春秋不屈》中记载:“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为其害稼也”。

      因此,在秦国对农业发展的极其重视下,从而拥有了足够丰富的财力物力,对其统一战争起到了关键的作用2. 从文化④上看,秦历代国王都注重对人才的发掘,经过代代相传发展,逐渐形成了秦国特有的文化特点1)广纳六国文化,秦在初期因落后而广纳东方各国贤才名士,促使了秦更为开放,创新到秦孝公时,采纳商鞅变法,以法为治,以吏为师,而这一决定却使得相对弱小的秦国进入了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此外,在秦昭王时,采纳范雎的“远交近攻”之计而破坏了东方诸国的合纵,守卫了其领土2)注重实效和功利,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秦人感兴趣的就是农耕,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有关国民生计的话题,《淮南子要略》说:“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秦人不注重仁义礼乐,没有严格的人伦道德体系,祈求鬼神也只是现世功利的需要因此,秦军可谓之虎狼之师是有其民风根据的3. 从政治上看,自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法治观念"比较深入人心了,“民勇于战,而怯私斗”各级政府和社会基层组织得以建立健全,已经有从中央到县再到乡的行政等级区划了,并且已经建立起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了因此,当时的秦国应该是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且行政效率高的政策局势了故荀子曰:"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⑤,就道出了秦统一的必然原因就是政策得当,形势发展的结果。

      4. 从军事上看,(1)秦居关中,可拥崤函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占据了较安定的内部环境和优越的战略位置,而商鞅在变法中奖励军功,以军功授爵位鼓励了士兵奋勇战斗,勇猛尚武,使得军队士气和战斗力不断提高,从而组建为一支勇猛的军队2)在军队的建设方面,秦军种已分出步兵,骑兵,战车兵,弓弩兵,并且还配有各种新式的武器装备,如7到8米长的长矛,机械弓弩等值得一提的是秦国当时对武器的制造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和程序,而且每种武器都是标准化生产这样可以确保武器规格的统一和制造的精细3)秦王在统一战争中任用良将,军事计谋高明,如前308年秦将甘茂攻下韩国大城宜阳,使秦势力开始深入中原;前316年秦将公孙错灭蜀,使秦国更加强大;前279,前278年秦大将白起攻楚,从此“楚遂削弱,为秦所轻”前260年,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卒,威震天下4)秦王政消除吕不韦,嫪毐等人之政治阴谋,完成了军事上的准备,以李斯为佐,任用大将王翦,一扫六合5. 从外交上看,秦国注重灵活利用外交手段来使六国不能有效联合起来,不断削弱他国实力,强大自己1)秦国任用张仪等人,通过合纵连横在外交上取得绝对优势,远交近攻的策略使的秦国能集结优势兵力发动侵略战争;(2)利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使其内部分化;(3)利用反间计使其余诸侯国对秦国态度不一,始终未能形成统一认识,且各诸侯国之间也经常发生争执与战争而被秦国各个击破。

      综上所述,秦国在一百多年的统一战争中充分的利用其外部条件和内部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担负起了统一天下的历史重任,结束了长期以来大国兼并的混战局面,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社会的继续向前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是正义的战争《孟子尽心下第二篇》‚《左传》宣公十五年ƒ《史记匈奴列传》④余国瑞 《中国文化历程》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第119页秦文化 ⑤《荀子强国篇》。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