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三百首朗诵:利州南渡.docx
7页唐诗三百首朗诵:利州南渡【作品简介】 《利州南渡》由温庭筠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利州南渡》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寓意于景的抒情诗,表达诗人淡泊仕途、厌倦名利的心境诗写日暮渡口的风光,抒发欲步范蠡后尘淡忘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之情诗的起句写渡口和时间,接着写江岸和江中风光,进而即景生情,点出题意脉络清楚完整,颜色明朗,用词朴实无华,情韵悠闲此诗入选《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写渡口景象,生动传神,又慨叹大家这样奔忙,都是为名利所累,不懂得像范蠡那样去游览江 湖但范蠡的辞官,实是为了功成后恐不利于己的原因,不用这个典故则更好 【原文】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解】 ①利州:在今四川广元,南临嘉陵江。
②澹(dàn)然:水波闪动的样子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③“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棹:船桨,代指船 ④“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 ⑤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乘舟离去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忘机:淡忘俗念 【韵译】 江水粼粼斜映着夕阳的余晖,弯弯岛岸苍茫接连山坡绿翠 眼看人马已乘摆渡扬波而去,渡口柳下人群等待船儿回归 欸乃声惊散沙洲草丛的鸥鸟,水田万顷一只白鹭掠空孤飞 谁理解我驾舟寻范蠡的意义,飘泊五湖单独忘掉世俗心机 【评析】 利州,唐代属山南西道,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县,嘉陵江流经该县西北面这首诗是温庭筠行旅此地渡江时所作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耀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覆盖下,一片苍茫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由于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今着笔,起的特别自然。
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似乎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休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此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 接下来,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拘束地飞行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窠,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行这幅颜色鲜亮的画面剧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安静后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的词句,其境地正与此联上句所展现的画面相类似,而下句江田白鹭的空旷悠深和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更是神韵同出 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安静而布满生气的利州南渡图,作为餬口四方,疲于奔跑的诗人摹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为越大夫,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后,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
五湖,指太湖和它四周的几个湖,这里泛指江湖忘机,旧谓鸥鹭忘机,这里有双关意,指心愿淡泊,与人无争这两句是说:如今谁能懂得乘一叶扁舟去寻找范蠡的脚印,逍遥于江湖烟水中而忘机一切俗念呢?言外之意,自己便有淡泊遗世,淡忘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睬 温庭筠一生政治上很失意,不仅屡次应试不中,而且由于语言多犯忌讳,开罪了皇帝和宰相(宣宗和令狐绹),长被摈抑,只好处处流转,做一个落泊才子他的诗中曾有“自笑谩怀经济策,不将心事许烟霞”(《郊居秋日有怀一二知己》)的自负与自嘲,这里却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独忘机”,其实并不能忘机这一点和范蠡也是共通的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两个人都可谓是极有机心的人 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清楚,颜色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特殊是颈联,是被人们传诵的写景名句最终触景兴感,自然真实全诗八句,无不与“水”相关,但清隽而不堆砌在章法上,此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根据律诗的一般规律,前后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所归此诗前三联却递相承接,景物描写得很充分,意境幽远淡雅尾联由写景转而遐思,但仍从“舟”、“水”絻结,以致转中有合,脉络依旧清楚完整。
有人说,温庭筠的以山水、行旅为题材的诗多感慨深切,气韵清亮,以这首诗来看,确有道理 【介绍】 温庭筠 (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才思灵敏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局部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诗辞藻华美,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温庭筠早年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唐宣宗朝试宏辞,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诗词工于体物,设色丽,有声调颜色之美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爽,犹存风骨多写女子闺情,风格浓艳精致,清爽明快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 温庭筠作为晚唐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着称。
温庭筠诗词,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周济《介存斋论词杂着》云:“词有高低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已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又载张惠言语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蕴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刘熙载《艺概》更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温庭筠在词的地位,确是特别重要的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最终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旧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奉献,永久受到后人的敬重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特别欣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筌集》10卷,《诗集》5 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10卷,知其创作颇丰惋惜其集不传,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唯《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惋惜全部亡佚,现在无从探知其详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我国学术的一大损失假如《学海》能保存下来,必定会对学术讨论和辑佚等工作大有奉献 作为晚唐诗人、我国词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非常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现在难以考知温庭筠的具体状况,《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虽经有关专家的讨论,也只能知其也许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大放光芒,名垂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