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设计史--装饰艺术运动.ppt
121页现代设计史,成熟工业时期的设计 “装饰艺术”运动与新建筑运动 主讲 荆雷,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这是广义的工业设计日趋成熟的时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艺术潮流的影响以及市场竞争的推动,使现代设计以前所未有的面貌蓬勃地发展起来,并走向了完善的成熟期 较之于手工业时期,与技术、艺术难舍难分的融合状态; 较之早期工业时期,与技术、艺术和经济似是而非的模糊分离状态,已成熟起来的现代设计以鲜明的独立而完整的体系置于技术、艺术与经济的交点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不可取代的位置,并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纳入人类文明的创造活动之中 20世纪20年代,现代工业社会得以确立,适应于工业化生产体制的社会结构也逐渐形成,大众消费市场业已发育健全,欧洲纷纭复杂的现代艺术思潮的兴起,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趣味,这一切都为新的更富于时代气息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思潮的产生铺平了道路,由此,在设计史中具有深远影响的现代主义诞生了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是20世纪20—30年代主要的流行风格,它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巴黎的豪华与奢侈 装饰艺术运动是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在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开展的一次国际性流行设计风格。
装饰艺术运动是对矫饰的新艺术运动的一种反动,反对古典主义的、自然的、单纯手工艺的趋向,主张机械化的美它采用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采取设计上的折衷主义立场,设法把豪华的、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而为一,产生一种可以发展的新风格这场运动与世界的现代主义运动几乎同时发生,也几乎同时于30年代后期在欧洲大陆结束,因而在各个方面都受到现代主义的明显影响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艺术装饰风格以其富丽和新奇的现代感而著称,它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单一的风格,而是两次大战之间统治装饰艺术潮流的总称, 包括了装饰艺术的各个领域,如家具、珠宝、绘画、图案、书籍装帧、玻璃和陶瓷等,并对工业设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早期,艺术装饰风格已成了大众趣味的一个标志在法国,风格的概念传统上是与手工艺和强调个性联系在一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两个因素再度复苏,并形成了称之为艺术装饰风格的基础艺术装饰风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艺术运动他们认为,新艺术在抛弃传统方面走得太远了,应该将传统的精华与时代的新潮结合起来 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巴黎依然是法国上流社会荟萃之地由于上流人士的赞助,使设计师们能使用昂贵、稀罕的材料创造出有异国情调的风格,以满足有闲阶层猎奇的需要 。
1925年4月28日,装饰和现代工业艺术国际博览会在巴黎开幕这次展览后来被简称为“装饰艺展” 这次展览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多重性与混杂状态在1925年,两种生活艺术正相互交汇,一种继承了过去,一种转向未来1924年花瓶-1925年花瓶,阿曼德.阿尔波特.雷曼设计 香水瓶 1925年,梳理柜 埃林.格雷设计 1927年,诺阿耶别墅 罗伯.马来.史提文思设计 1923-1929年,,诺阿耶别墅游泳池的扶手椅 罗伯.马来.史提文思设计 1923-1925年,B306长椅 柯布希耶等设计 1928-1932年,鲁尔曼设计的牌桌 1927年,普鲁威设计的休息躺椅 1930年,奇瓦里尔设计的各式灯具 1930年,赫尔波斯特设计的半长椅 1931年,埃及舞者 迪米瑞 希帕鲁斯(Demetre H. Chiparus ,1886-1947)出生于罗马尼亚,在意大利上中学,曾在巴黎一家美术学院就就读,然后在法国从事装饰工艺他的大多数著名作品在1914年至1933年制作他雕像的题材来自古老的埃及文化,俄罗斯芭蕾舞、法国戏剧和早期的动画片等,制作材料大多用青铜和象牙迪米瑞 希帕鲁斯是装饰运动时期的杰出雕像大师。
钢琴演奏会海报 保罗.克林设计 1929年 装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粗体字、有棱角的线条,几何形的外型与图案是装饰艺术海报的主要特点诺曼底游船海报 1935年 卡桑德雷(Cassander)设计 装饰艺术风格海报设计的代表人物 早年学习绘画,自20年代活跃于巴黎的艺术界,并与许多前卫社团保持密切的联系他的海报作品通常结合轮廓鲜明的的视觉形象与简单、工业化的粗字体,呈现出构成注意和现代主义绘画的某些特征诺曼底号上的银餐具,为大西洋航线设计的海报 卡桑德雷设计 1931年,法国铁路公司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路线海报 卡桑德雷设计,《四小时,从大马士革到巴格达》 航空公司海报 本纳德设计 1932年,荷兰皇家轮船公司海报 琼汉.瓦瑟设计 1933年 卡桑德雷的学生,壳牌机油海报 英国 1931年 爱德华.M.考菲设计,旅游海报 瑞士 1936年 赫尔伯特.马特设计 摄影与海报的结合,意大利菲亚特汽车海报,克莱斯勒大厦顶部 装饰艺术运动的建筑设计 1930年完工 威廉.凡.埃伦设计,帝国大厦 美国纽约 1929-1931年 威廉.兰勃设计 帝国大厦自1931年5月建立以来,近60年里一直是代表纽约的象征性建筑物。
它高达1,450英尺(443米)虽然因为太高曾担心过它的安全性,但事实上讫今为止还找不到一处龟裂的地方,在1986年更是被指定为国家级的纪念物它的两个了望台分别在第86层和第102层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在第102层了望台上可以远眺至前方120公里,在日落时分还能掀赏到最美的曼哈顿夜景要登上该了望台可在中间换乘其它电梯洛克菲勒大厦 30年代在美国纽约完工 集体创作,,零售商店的外立面装饰 1929年,新建筑运动,现代主义运动,严格地说首先是从建筑领域的革命开始的从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芝加哥学派是这场建筑革命的先声,20世纪初,由于钢筋混凝土浇铸技术的推广,建筑行业的结构已经出现了许多带根本性的转变,大型框架预制构件的使用使施工的速度大大提高,成本大为降低,人力更多地为机械所代替,简洁的方块结构逐渐取代了繁缛的表面装饰,城市的面貌在迅速地变化着,在这场革命性的运动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设计师和理论家主要有六人,前文介绍的弗兰克·赖特和彼得·贝伦斯,以他们“合理主义”的新设计,升起了新建筑运动的旗帜,随后,德国人格罗庇乌斯、米斯·凡·德洛、法国人勒·柯布希埃以及芬兰人阿尔瓦· 奥图,这些被誉为“现代建筑支柱”的著名国际设计大师,以他们各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和设计观念,在不同领域丰富的设计实践中,完善并发展了新建筑运动。
新建筑运动,瓦尔特·格罗庇乌斯,出生于一个建筑世家,早年曾进入彼得·贝伦斯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学习、工作,他说:“1908年,当我在贝伦斯的研究所完成了基本训练,开始从事建筑设计业务时,建筑界与建筑教育界仍然是古典主义的学院派体系控制着的,贝伦斯第一次把关于建筑问题的思想和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传授给我……我开始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现代结构技术必须在建筑上得到体现,而且,这种体现需要使用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形式” 1910年,格罗庇乌斯离开贝伦斯事务所,与阿道夫·迈耶在柏林独立开业1911年,他在法格斯鞋楦工厂的建筑设计中大胆采用轻巧的钢架结构和大面积玻璃墙面取代笨重的立柱和墙壁,取得轻巧、明亮、简洁的效果,这种手法后来成了现代建筑最常用的设计语言法古斯工厂 德国阿尔非尔德 1911-1916年,1914年,在他为德意志制造同盟的科隆展览会办公楼进行设计时,再一次使用了玻璃幕墙的设计样式同年,他被推荐接替威尔德担任魏玛工艺学校校长,几个月后,他写了一份备忘录,阐述了他对建立一种新型设计学校的想法,他说:“单是关怀手工艺品和小工厂的产品是绝对不够的,因为这些产品永远不会失去与“艺术”的接触,相反地,艺术家必须学习如何去直接参与大规模生产,而工业家也必须认清如何去接受艺术家及艺术家所能产生的价值。
因此,他设想成立一所与工业制造紧密相关的设计学校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这些想法也搁置下来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格罗庇乌斯回到魏玛1919年4月1日,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立了著名的“包豪斯”学校格罗匹斯设计的科隆展览会办公楼,包豪斯校舍 1925年,包豪斯院长办公室 1925年,沙发 格罗匹斯设计 1925年,米斯·凡·德洛,出生于德国亚琛的一个石匠家庭,1901年15岁时,在亚琛一家不出名的建筑事务所学习描绘古典风格的建筑装饰浮雕,1908年,到柏林进入彼得·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学习、工作,受到贝伦斯的思想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许多篇文章和著作中,宣传着他的现代主义建筑观念: “在今天的建筑中使用以往时代的形式无疑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的和功能主义的需要 “我们不考虑形式问题,只管建筑形式决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它只是结果……好的功能就是美的形式 1926年,他设计了全部用砖块砌成的《卢森堡——李卜克内西纪念碑》,玻璃大厦模型 密斯 1920-1921年,1927年,德意志制造同盟在斯图加特附近的魏森豪夫举办工业设计博览会,当时正担任同盟副主席的米斯,主持了由16位建筑师参加设计的33件示范住宅的竞赛和评选 ,这次评选出来的作品,被称为“国际风格”的代表。
1929年,米斯主持设计了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的德国馆,他在这里实现了“技术与文化相融合”的理想目标,建筑的内部空间,家具的设计简洁而单纯,并以此奠定了他作为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的地位 1931年,他接替格罗庇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1933年,学校解散, 1937年,他移居美国,在伊利诺斯理工学院担任建筑系主任从事教学和设计工作,他的大部分钢架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都是在美国完成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密斯设计 1928-1929年,范氏沃斯住宅 密斯设计,克朗楼 密斯设计,湖滨公寓 1948-1951年,西格拉姆大厦 密斯设计 1954-1958年,IBM公司大厦 1967-1969年,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1962-1968年,1927 日内瓦联合国总部设计竞赛一等奖 1929 在普瓦西设计萨伏伊别墅 1929~1933 设计巴黎救世军收容所和巴黎大学瑞士学生宿舍 1931~1942 完成许多城市规划项目,关注现代城市与规划问题 1947~1951 设计完成马赛公寓,体现其未实施的规划理想 1950~1955 朗香圣母教堂 1951~1965 印度昌迪加尔行政区规划设计 1952~1960 法国里昂拉土雷特修道院 1953~1954 哈佛大学卡本特视觉艺术中心 1965 卒于法国,勒·柯布希埃出生于瑞士一个钟表业者的家庭。
1907—1911年间,他游历地中海及巴尔干半岛诸国,考察研究当地的古代建筑和民间住宅,1917年定居巴黎与画家阿梅蒂·奥尚方一起创立了“纯粹主义”绘画,主张“清晰性、客观性是纯粹主义的宗旨1921年,他的建筑论评论文集《走向新建筑》出版,书中阐明了他的基本观点: “建筑是形体在光线下的有意识的,正确的和壮丽宏伟的组合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1922年-1940年间,他与人合作成立了建筑事务所50年代以前,他是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的坚定、热情的鼓吹者和实践者,是国际风格的主要领袖,50年代以后,从著名的朗香教堂的设计开始,转向表现主义 柯布希埃主张用机器的理性来创造一种满足人类实用要求、功能完美的“居住机器”,并大力提倡工业化的建筑体系 1926年,他提出了新建筑的5个特点,即,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立面这些都是采用框架结构使墙体不再承重后产生的建筑特点萨伏伊别墅成为其代表作 柯布希埃一生出版了四十多部著作,完成大型建筑设计约60座,他以不断更新变化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想,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25年,他设计了著名的“新精神馆”,这是一座小型的住宅,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尽可能地使用标准化批量生产的构件和五金件,以提供一幅现代生活的预想图。
萨伏伊别墅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位于巴黎郊区的普瓦西,由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于1928年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