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阅读及答案.docx
3页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①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从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②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假设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干①乱法,魏绛②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假设复废法,何用讨贼邪!〞③谡之未败也,裨将军巴西王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及败,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守,张郃疑其有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亮既诛马谡及将军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从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④是时赵云、邓芝兵亦败于箕谷,云敛众固守,故不大伤,云亦坐.贬为镇军将军。
亮问邓芝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曰:“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 〔选自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三》〕【注释】①扬干:晋悼公之弟②魏绛:晋悼公时,担任司马,执掌军法17、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⑴张郃绝其汲道〔 〕 ⑵亮进无所据〔 〕⑶平特见崇显〔 〕 ⑷云亦坐贬为镇军将军〔 〕18、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君其察之 张郃绝其汲道 B、以谡为从军 而以谡督诸军在前C、谡之未败也 亮大善之 D、何为有赐 须十月为冬赐19、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5分〕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假设复废法,何用讨贼邪!20、简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21、分析第②段两次描写诸葛亮“流涕〞的内心想法〔3分〕参考答案:17.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参考答案】〔1〕截断 〔2〕没有〔没有什么〕 〔3〕提高〔推崇〕 〔4〕因……获罪〔犯罪、判罪〕【测量目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考查内容】考察学生在文言文语境中对重要实词的辨析理解能力试题分析】这个题目不难,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境应该可以较为准确的作出判别,但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者“结合具体语境〞意识不强,使词义的准确率大打折扣答题分析】典型错误〔1〕横渡;拦截;阻隔〔2〕没有用来„„的;没有依靠〔3〕崇敬;崇拜;推荐;举荐〔4〕受牵连;惩办;因为18.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君其.察之 张郃绝其.汲道 B.以谡为从军 而以.谡督诸军在前C.谡之未败也 亮大善之. D.何为有赐 须十月为冬赐【参考答案】B【测量目标】I.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考查内容】文言虚词的理解 【试题分析】〔略〕 【答题分析】〔略〕19.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5分〕【参考答案】孙武能够制服敌人,在天下取胜的原因,是用法严明;因此晋悼公的弟弟扬干犯法,魏绛就杀了为他驾车的人现在天下分裂,交战刚才开始,如果又废弃军法,怎么能够讨伐敌人呢?【测量目标】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考查内容】考察学生在古文的语境中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试题分析】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要求字字落实,忠实原文,文从句顺。
这个句子应该说也不难,“所以〞“者„„也〞“制胜于天下〞“是以〞“方〞“假设〞“何用„„邪〞等7个关键点,除了“何用„„邪〞略显生疏,其它都是惯常所见加上“句意正确〞,共8个得分点,一个1分,扣完为止由于学生对“长句〞的翻译没有耐心,匆匆落笔,草草了事,得分率并不高答题分析】典型错误: “所以〞没有翻译;介宾短语后置没有体现;“是以〞译为“因为〞;“方〞解释为“正〞;“假设复废法〞译成“如果恢复了已经废弃的法令〞;“何用讨贼邪〞译成:还用讨伐敌人吗、为什么要讨伐敌人呢20.简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参考答案】蒋琬以历史故事为例痛惜诸葛亮杀马谡之误,〔1分〕烘托出诸葛亮治军的严明;〔1分〕使诸葛亮形象鲜明饱满〔1分〕〔或借蒋琬的担心衬托诸葛亮的坚决,使诸葛亮形象突出〕【测量目标】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考查内容】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试题分析】写人记事类文章,文中的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侧面衬托的作用,是常用的表现手法,它要求学生有整体观,能分清主次根据文意,作者是通过蒋琬的痛惜〔担心、质疑、反对〕烘托〔衬托、侧面描写、反衬〕诸葛亮治军严明〔坚决〕,从而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鲜明饱满答题模式:手法+内容+效果。
答题分析】 学生答题例如 得0分 引用典故,承上启下,激发兴趣,表明马谡的才识过人,以及诸葛亮对马谡的重用得1分 写蒋琬认为杀了智计之士学得可惜,比照诸葛亮,凸显其遵守军法的性格和态度得2分 用蒋琬的话,从侧面突出强调了诸葛亮依法行政,公道严明的品质得3分 通过侧面描写蒋琬以历史故事婉转地叙述对错杀马谡的痛惜,〔1分〕烘托出诸葛亮治军的公道严明,执法坚决的形象21.分析第②段两次描写诸葛亮“流涕〞的内心想法〔3分〕【参考答案】都是痛苦矛盾的心情;〔1分〕前者主要叙述痛失人才的惋惜,对马谡遗孤的歉疚,不听昭烈之言的自责懊悔;〔1分〕后者主要叙述虽然舍不得杀,但是为严明军法,又不得不杀的无奈〔1分〕【测量目标】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考查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比拟,提炼概括试题分析】这类题重在比拟分析,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根底上,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认真揣摩分析细微的差异和变化,然后分条概括答题分析】 学生答题例如 得0分通过写诸葛亮两次流泪的内心想法,来与前文汉昭烈临终前的话相呼应,为下文事件的开展做铺垫得1分 马谡虽才气过人,却违法军令,犯下大错,必当严惩,否那么有违用法之明,既内心心痛马谡之死,又无可奈何。
得2分 第一次是为了自己失去了自己器重的大将感到惋惜而悲伤,第二次他内心的想法是要坚定地尊崇军法,无奈但坚定得3分 第一次“流泪〞是因为错杀了很有才智的得意大将,十分惋惜,当面对他的家人时,更加感到愧疚;第二次“流泪〞那么是考虑到军法如山,虽有不舍,又不能不杀的无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