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困境及行动策略_1.docx
8页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困境及行动策略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理解并定位教师角色,是探究和解决教育发展问题的前提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师陷入角色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所取代;其次,教师的“教书匠”角色被高效的人工智能取代;最后,教师的“因材施教”角色被精准的人工智能实现为解决以上困境,教师应明确自身角色定位,与机器共存与协作一方面,技术与人之间是“器”与“道”的关系;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与教师之间是“助手”与“师傅”的关系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应强化教育信念,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提高角色认识,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发挥角色优势,关注师生情感对话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技术,教师,角色困境,行动策略,教书匠,因材施教,机器人21世纪以来,全球出现了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有学者认为,“过去,人类面对的是自然界,而现代人类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技术的时代,人类必须去适应这样的社会[1]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各领域研究的热点[2]2016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人工智能时代随之而来,教师的存在意义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从政策层面来说,世界各国纷纷制定相关的人工智能政策。
美国联邦政府于2016年相继发布《为未来人工智能准备》(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3]、《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The 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4]和《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经济》(Artificial Intelligence,Automation,and the Economy)[5]三个政策报告中国政府于2017年3月首次将人工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等深度融合)、战略目标(到2030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重要任务”[6]英国政府于2017年10月发布《在英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Growing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ustry in the UK)[7]报告新加坡总理办公室于2018年3月发布“人工智能新加坡”(AI Singapore)[8]项目。
具体到教育领域,如何来理解并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困境,是探究和解决教育发展问题的前提一、取代与失语: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困境人工智能正在逐步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Jrgen Habermas)认为,“现代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全面侵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9]作为现代技术之一的人工智能,也正在逐步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其背后的技术理性使人逐渐被工具化,“甚至越来越成为一种机器的存在,或者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零件[10]从师生关系来说,是否会造成严重的失衡现象?“经过数字媒体的加速,‘文化反哺’或‘后喻文化’使教者和学者之间传统的非对称关系被明显颠覆,从而是否可能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教育失语’?”[11]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加剧技术理性对人的影响,使教师陷入角色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所取代从技术哲学视角来看,技术成为一种垄断,从而形成技术与人之间的“主—客”关系,使教师陷入角色困境在一定意义上,人将技术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技术之所以可以作用于教育,恰是由于技术的潜力都是由人来实现的,教育的研究对象与技术围绕着‘人’这一个共同的主题[12]波兹曼(Neil Postman)认为,人类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将技术作为工具使用,技术变为一种统治的力量,以及技术成为一种垄断。
其中的第三个阶段,“技术成为一种垄断阶段的特征是,除了技术以外的其他因素都成为各种不重要的存在,或者说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13]这种技术的垄断使技术处于一种主体地位,相应地,人成为客体的存在另外,《娱乐至死》一书中有这样的观点,“任何一种媒介技术都有共鸣,由于共鸣便是扩大的隐喻[14]无论一种技术本来的语境如何,它都可以跨越此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因为它能够引导人们该如何思考以及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以此影响人们的意识,进而影响社会结构的形成技术成为主导人的存在,人类该何去何从?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存在,是人脑甚至是整个人的延伸,教师作为人的存在,其意义何在?(二)教师的“教书匠”角色被高效的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具有增能、使能与赋能的功能,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效果、效益[15]相较人工智能的高效,教师受限于个人的精力与体力,其工作呈现出一种低效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工智能具备快速计算和记忆存储能力人工智能的计算智能使知识记忆不再成为难事,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地位将被打破2013年9月,牛津大学的弗瑞(Carl B. Frey)和奥斯本(Michael A. Osborne)联合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就业的未来》(The Future of Employment),目的是了解不同工作类型在未来二十年可能被计算机取代的概率。
报告指出,常规性的以及易被定义的工作类型是最有可能被取代的[16]当前,教师的工作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而人工智能在快速存储和传递海量学习资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教师的“教书匠”角色将被取代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不知疲倦,辛勤劳作,效率极高科大讯飞研究院做过一个试验,发现人工智能在对一段语音评分的过程中,相对普通评分员更接近专家,而且评分效率更高,更公平公正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难以保持标准的一致,但人工智能可以做到高效公平正如有学者指出,“需要重复做的事情、需要大量信息资料搜集、数据积累和分析的事情、需要精准定位的事情会被人工智能替代[17]如果教师的角色只是为了让学生靠死记硬背以及临场机智来应付考试,那么高效率、低成本的人工智能将压缩教师的作用,替代教师重复性、低创造性的工作,使教育变得越来越标准化三)教师的“因材施教”角色被精准的人工智能实现人工智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教育,对当前教师的粗放教育方式提出挑战工业革命以来,为了培养大量的劳动力,班级授课制成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其优越性,可以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活动系统可控。
与此同时,这种形式也有其局限性,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被忽视这是一种粗放式的教育,也是当下大多数学校所普遍采取的形式[18]人工智能的感知智能(视觉、听觉、触觉能力)和认知智能(理解思考能力)为个性化教育以及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技术保障,可以取代粗放式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定制式的教育服务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学生特征(学习风格、认知水平、学习目标等)提供精准的学习服务,通过数据分析或智能算法,实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学生数字画像,纠正服务不足,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转变学生知识消费者的身份,从而成为知识创造者奇点大学(Singularity University)创始人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提出,“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未来最好的教育,因为它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特点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19]另外,人工智能可以促进教学,通过智能软件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分析,从而为每位学生提供定制式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喜好,给予有针对性的奖励基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语音及文字材料,分析优质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基于大数据对学生进行更为针对性的评价,以便开展更个性化的教学,实现“因材施教”,而在这方面教师是难以实现的。
二、共存与协作: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教师的存在价值带来挑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技术发展是不可逆的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推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如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lan)中提出:“技术是推动学习变革的强大工具,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推动学习模式的变革,缓解教育不公平等问题[21]因此,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明确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应用新技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一)技术与人之间应是“器”与“道”的关系从技术工具论的观点来看,技术是为了达成人的某些目的人们通常的观点是将技术看作一种工具,关于技术的活动则是制作工具的过程,人类对工具的制造与使用也是被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22]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技术与人的关系是“器”与“道”的关系德国哲学家卡普(Ernst Kapp)在《技术哲学纲要》一书中,提出技术是人类身体延伸的观点,被称为“器官投射说”,即将技术的发展看做是人身体的不断延伸人是目的,技术是手段技术为人的发展提供工具,带来机遇从媒介学的视角来看,有学者认为技术作为一种媒介,是人身体的延伸,促进人的发展。
正如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技术可能是人类身体的、思想的或者存在的延伸他认为[23]:技术的发展从机械时代开始,发展到电力时代,再到现在的数字时代,在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技术作为身体的延伸,在小范围的空间内进行,再到后来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也被延伸了,跨越了空间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互动,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被彻底打破人工智能的出现,促使技术不仅成为人四肢的延伸,也成为人脑的延伸,甚至成为整个人的延伸人工智能使人的智力得到优化和加强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助于使人从重复的机械的生产劳动中得到解放,将智能赋予机器,使其具备思维能力,从而替代人成为新的人的外化[24]因此,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与人应该以“器”与“道”的关系“共存”二)人工智能与教师之间应是“助手”与“师傅”的关系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完成重复性工作,对学生进行基于大数据的综合评价人工智能不仅可以作为师傅的教学助手,分析学生所需;还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助手,分析学生的学习困难余胜泉认为[25]:教师应建立人机协同意识,教师角色分工越来越细,成为某一具体方面专家。
教师与人工智能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包容的教育、公平的教育与终身的教育2016年10月,乌镇智库与网易科技、网易智能共同发布《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个性化、智能测评等”[26]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与学生都应该拥有人工智能助手人工智能作为助手可以对当前和未来教育产生三方面的影响第一,从学生评价来看,人工智能可以把采集到的关于学生的各项数据编进计算机进行分析,从而对学生进行更为科学化的评价;第二,从教师教学来看,人工智能可以采集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实现优秀经验的模式化;第三,从学校教育来看,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帮助学校实现因材施教,使教师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范国睿认为[27]:智能时代由人工智能参与的教学活动将会增多,“教师”身份承担者越来越多样化,行“教师”之职的现实“人”需要扮演好学生成长数据的分析师、价值信仰的引领者、个性化学习的指导者、社会学习的陪伴者以及心理与情感发展的呵护者等角色也有学者认为,“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人工智能可以取代教师的一些工作[28]那么,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人工智能可以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
[29]英国《每日邮报》(The Daily Mail)(2017年4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