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三).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92638493
  • 上传时间:2021-08-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 1、同化(assimilation) 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所以,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 随着个体认知的发展,同化经历下列三种形式⑴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出相同的重复反应;⑵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⑶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邵瑞珍,1990年) 2.顺化(accommodation) 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

      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 显然,从整体而言,如果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化,那就谈不上发展尽管同化作用在保证图式的连续性和把新的要素整合到这些图式中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同化如果没有它的对立面──顺化的存在,它本身也不能单独存在换言之,不存在纯粹的同化当然,如果没有与顺化相对应的同化,也就没有顺化可言皮亚杰用同化和顺化过程来说明认识,旨在表明这样的观点:一切认识都离不开认知图式的同化与顺化认识既是认知图式顺化于外物,又是外物同化于认知图式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李丹,1987年)他认为,心理运演具有四个特征: 第一,运演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内化的动作是相对于使用实物的外显动作而言的例如,达到运演水平的儿童不用做把瓶子里的水倒入杯子这一实际动作,也能在头脑里想象出这一动作的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是一种内化的动作。

      第二,运演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例如,儿童能够设想向西走10步,再回头向东走10步,自己的位置不变 第三,运演具有守恒性运演是以某种守恒性或不变性的存在为前提的事实上,运演的可逆性已表明了这一点,儿童能够想象到在转换过程中并非一切都变了,即知道自己会回到原地所以,运演的守恒性与可逆性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某种内容的守恒,可逆性就失却了依附同时,守恒性是通过可逆性而获得的正是由于运演的可逆性,才使人们对运演过程中某些不变的因素有清晰的认识 第四,运演不是孤立存在的可逆性与守恒性之间的关系也表明了这一点皮亚杰认为,任何单独的内化动作都不是运演,各种内化动作必然是相互蕴含,并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一种整体结构(李丹,1990年)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他们这时还不能对主体与客体作出分化,因而“显示出一种根本的自身中心化”(皮亚杰,1981年)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儿童在这个时期还没有达到运演的水平,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型的知识(figurativeknowledge),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

      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一个奶瓶,就开始作出吮吸的反应图型的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2.前运演阶段 儿童从2-7岁左右,处于前运演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两岁时,发生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革命,就是说,他们的活动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了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正是由于这种消除自身中心的过程和具备象征功能,才使得表象或思维的出现成为可能但在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例如,唯有当两根等长的小木棍两端放齐时才认为它们同样长;若把其中一根朝前移一些,就会认为它长一些所以,在这个时期,儿童还没有运演的可逆性,因而也没有守恒性 3.具体运演阶段 儿童约在7-12岁时,处于具体运演阶段皮亚杰认为,7-8岁这个年龄一般是儿童概念性工具的发展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真正的运演性质换言之,他们已具有运演的知识(operativeknowledge),这种知识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例如我们把一只足球放在一些篮球中间,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足球放在一些排球中间。

      但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推理,这是同一只足球,物体不会因为改变地点而变化大小,因此这只足球不会比在篮球中时更大些就一般而言,运演的知识是考虑事物如何从它们原来的样子改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而图型的知识只考虑某一时刻某一地点中物体的静止状态在具体运演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演阶段 儿童在12岁左右,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皮亚杰认为最高级的思维形式便是形式运演形式运演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能力处理假设,而不只是单纯地处理客体而且,儿童在这时已有能力将形式与内容分开,用运演符号来替代其它东西 皮亚杰在概括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时强调,各阶段出现的一般年龄虽因各人智慧程度或社会环境不同可能会有差异,但各个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不会变而且,各个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它们之间不能彼此互换(皮亚杰,1980年) 施教皮亚杰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以个体认知方式而非年龄为标准的,个体认知发展的速率是不同的,有快有慢,并不是同样年龄的儿童其认知水平就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个别差异,做到因材 所谓运算是一种心理动作,儿童在心理进行可逆或补偿的动作,并不需要实际动手操作。

      皮亚杰认为守恒并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儿童自然而然掌握的,当儿童对事物的不同方面开始注意并在心理上产生冲突时,是将达到守恒的关键期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改变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如儿童会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中水多,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为它宽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他们运用三种形式的论断达到守恒第一,同一性论断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的第二,互补性论断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第三,可逆性论断儿童认为可将c杯中的水倒回原来的b杯中,因此 是相同的 4.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 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但这与自私自利无关例如两个男孩要给妈妈选生日礼物,三岁半的小男孩选了一辆玩具车送给妈妈,这并不表明他自私,只是说明他还不明白妈妈的兴趣可能与他不一样而七岁的男孩会给妈妈选一件首饰,说明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能站在 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第 7 页 共 7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