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历中日期与星期的对应规律.doc
9页阳历中日期与星期的对应规律阳历中日期与星期的对应规律阳历,是世界各国通用的历法,也是我国通用的历法现行阳历由于世界通用,因此又称为公历阳历历法中的时间分类单位有世纪、年、月、日、星期等,其中, “某月某日是星期几”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得非常多的,人们总是或多或少要提到它阳历一年有365 天(闰年 366 天) ,如果一天一天地记某月某日是星期几,恐怕没有哪个人能记住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在阳历的日历中,日期(即某月某日)与星期的对应是有规律的在同一个年份中,在不同的年份中,日期与星期的对应都是有规律的下面分别叙述第一部分:同一年份中日期与星期的对应规律第一部分:同一年份中日期与星期的对应规律1、在同一个年份中,不论是平年还是闰年,有以下共同规律:(1)3 月 1 日至 3 月 30 日是星期几,11 月 1 日至 11 月 30 日也一定是星期几;(2)4 月 1 日至 4 月 30 日是星期几,7 月 1 日至 7 月 30 日也一定是星期几;(3)9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是星期几,12 月 1 日至 12 月 30 日也一定是星期几2、如果年份为平年,那么除了上述共同规律外,还有以下规律:(1)1 月 1 日至 1 月 31 日是星期几,10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也一定是星期几;(2)2 月 1 日至 2 月 28 日是星期几,3 月 1 日至 3 月 28 日、11 月1 日至 11 月 28 日也一定是星期几;(3)1 月 1 日是星期几,12 月 31 日也一定是星期几。
3、如果年份为闰年,那么除了上述共同规律外,还有以下规律:(1)1 月 1 日至 1 月 30 日是星期几,4 月 1 日至 4 月 30 日、7 月1 日至 7 月 30 日也一定是星期几;(2)2 月 1 日至 2 月 29 日是星期几,8 月 1 日至 8 月 29 日也一定是星期几;(3)2 月 1 日是星期几,2 月 29 日也一定是星期几出现上述规律,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它们之间的间隔天数都是 7 的倍数,而一个星期恰好为 7 天,因此过了一定的天数,星期便重复了第二部分:不同年份中日期与星期的对应规律第二部分:不同年份中日期与星期的对应规律每隔 28 年,阳历中的同一个日期所对应的星期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今年的日历,在过了 28 年之后还可以重新使用,某月某日所对应的星期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年份不同而已比如,2001 年的 1月 1 日是星期一,2029 年的 1 月 1 日也是星期一,这两个年份均为365 天,因此每一天所对应的星期均相同,只是年份不同如果你有 2001 年的日历,2029 年如果没买到当年的日历也不要紧,用2001 年的日历就可以了,只要记住将年份改为 2029 年即可。
应该说,阳历日历有这样的规律,对人们来说还是很方便的当然,对于一个人来说,28 年也不算太短了,人们的日历也往往不会保存那么长时间,到了 28 年之后,人们恐怕也很难再想起28 年前的同一天是星期几那么,是不是一定要到 28 年后同一个日期所对应的星期才会完全相同呢?不是的在这 28 年当中,同一个日期所对应的星期完全相同的情况将重复三次(如果是闰年,则只能在 28 年后才能完全相同) ,这又分为四种情况:以一个阳历闰年为基准(如果以不是闰年的—00 年为基准,也符合下面将要提到的规律,这里以 2000 年为基准举例说明):(1)第一种情况:其后的第一年,过 6 年之后重复第一次,再过 11 年重复第二次,再过 11 年重复第三次2001 年的 1 月 1 日是星期一,6 年后的 2007 年的 1 月 1 日也是星期一,再过 11 年后的 2018 年的 1 月 1 日也是星期一,再过 11 年后的 2029 年的 1 月 1 日也是星期一,这三年均为 365 天,每一天所对应的星期完全相同,从 2001 年到 2029 年正好 28 年,其间同一个日期所对应的星期完全相同的情况重复三次。
2)第二种情况:其后的第二年,过 11 年之后重复第一次,再过 6 年重复第二次,再过 11 年重复第三次2002 年的 1 月 1 日是星期二,11 年后的 2013 年的 1 月 1 日也是星期二,再过 6 年后的 2019 年的 1 月 1 日也是星期二,再过 11年后的 2030 年的 1 月 1 日也是星期二,从 2002 年到 2030 年也是28 年,其间同一个日期所对应的星期完全相同的情况也是重复三次3)第三种情况:其后的第三年,过 11 年之后重复第一次,再过 11 年重复第二次,再过 6 年重复第三次2003 年的 1 月 1 日是星期三,11 年后的 2014 年的 1 月 1 日也是星期三,再过 11 年后的 2025 年的 1 月 1 日也是星期三,再过 6年后的 2031 年的 1 月 1 日也是星期三,从 2003 年到 2031 年也是28 年,其间同一个日期所对应的星期完全相同的情况也是重复三次4)第四种情况:其后的第四年,也就是其后的第一个闰年,只能过 28 年后才能重复即闰年只能过 28 年后,同一个日期所对应的星期才会完全相同2004 年的 1 月 1 日是星期四,只有等到 2032 年的 1 月 1 日才是星期四,因为闰年是 366 天,只有等 28 年,所隔的天数才是 7 的倍数,同一个日期所对应的星期才能完全相同。
以上四种情况便是不同年份之间日期和星期的对应规律但还有特殊情况需要说明:每个世纪的最后一年,即末尾是两个“0”的数字的年份,如果不能被 400 整除,它就不是闰年,上述规律要发生一些变化:每到——72 年的 3 月 1 日,上述对应关系将被打破:如 1872年的 3 月 1 日是星期五,而 28 年后的 1900 年的 3 月 1 日是星期四,星期提前了一天,这是因为 1900 年不是闰年,2 月份只有 28 天,没有 2 月 29 日,而 1872 年是闰年,2 月份有 2 月 29 日所致,因此,如果某个世纪的最后一年不是闰年,那么上述规律只适用到——72年的 2 月 28 日,从——72 年的 3 月 1 日至——00 年的 2 月 28 日之后的 28 年,同一个日期所对应的星期均向前减去一个数到了——00 年的 3 月 1 日,上述规律又恢复了,如 1900 年的 3 月 1 日是星期四,28 年后的 1928 年的 3 月 1 日又是星期四,这是因为 1928 年是闰年,2 月份是 29 天,虽然 1900 年的 2 月 28 日是星期三,1928年的 2 月 28 日是星期二,但 1928 年的 2 月 29 日是星期三,因此1928 年的 3 月 1 日又是星期四了。
这个特殊情况,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因为刚刚过去的 20 世纪的最后一年——2000 年是闰年,是不受这个特殊情况影响的如果某个世纪的最后一年能够被 400 整除,即是闰年,那么上面所述的规律则一直适用,不受刚才所说的特殊情况的影响如1972 年之后的第 28 年——2000 年,两个年份的每一天所对应的星期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某个世纪的最后一年是闰年的话,恰好多出一天,而多出了这一天,某一个日期与 28 年之后的同一天所间隔的天数便是 7 的倍数,就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特殊情况了以上谈了谈阳历中不同年份之间日期和星期的对应规律这些规律是从 1583 年开始的,在 1583 年之前不存在上面谈到的特殊情况,因为在 1583 年之前所使用的阳历是儒略历,到 1582 年 10 月,教皇格利高里十三世对儒略历进行了改革,规定了某个世纪的最后一年,即末尾是两个“0”的数字的年份,只能被 4 整除而不能被400 整除的不是闰年,而必须要能被 400 整除的才是闰年,于是从17 世纪(即 1601 年至 1700 年)开始,便会出现上面所提到的特殊情况,这便是现在使用的格里历至于为什么要对儒略历进行改革,则是第三部分要叙述的内容。
第三部分:不同世纪中日期与星期的对应规律第三部分:不同世纪中日期与星期的对应规律在前两部分,简要叙述了一下阳历中日期与星期的对应规律,其中包括阳历的同一个年份中日期与星期的对应规律,阳历的不同年份中日期与星期的对应规律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规律,那就是不同世纪中日期与星期的对应规律,即从 17 世纪(1601 年至 1700年)开始,任何一个世纪的第一天(即——01 年的 1 月 1 日)都不会是星期三、星期五和星期日以 17 世纪为基准作为第一个世纪,规律如下:第一个世纪(17 世纪):1601 年的 1 月 1 日是星期一;第二个世纪(18 世纪):1701 年的 1 月 1 日是星期六;第三个世纪(19 世纪):1801 年的 1 月 1 日是星期四;第四个世纪(20 世纪):1901 年的 1 月 1 日是星期二这个规律每四百年即每四个世纪重复一次,到了第五个世纪(21 世纪) ,即 2001 年的 1 月 1 日又是星期一,依此类推出现这个规律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从 17 世纪开始,每个世纪的最后一年(即——00 年)只有能被 400 整除才是闰年,因此这样的世纪中每个世纪只有 24 个闰年,整个世纪有 36524 天,36524 除以 7 为 5217余 5,因为余数为 5,因此其后的世纪的第一天的星期便递减两个数,如 17 世纪的第一天——1601 年 1 月 1 日是星期一,17 世纪有36524 天,因此到了 18 世纪的第一天——1701 年 1 月 1 日,星期数便递减两个数,变为星期六。
19 世纪的第一天——1801 年 1 月 1 日为星期四,20 世纪的第一天——1901 年 1 月 1 日为星期二也是同样的原因到了 20 世纪,因为 20 世纪的最后一年——2000 年能够被400 整除,因此是闰年,这样 20 世纪便有 25 个闰年,整个世纪便有 36525 天,36525 除以 7 为 5217 余 6,余数为 6,因此其后的世纪的第一天的星期数便递减一个数,21 世纪的第一天——2001 年 1月 1 日便为星期一以 17 世纪为基准作为第一个世纪,每四个世纪作为一个单元,那么每一个单元的最后一个世纪的最后一年都是能被 400 整除的,都是闰年,这个世纪便有 36525 天,因此上面所述的规律每过 400 年便重复一次,400 年所包括的总天数恰好是 7 的倍数,因而上述规律每 400 年便要重复一次从 17 世纪到 20 世纪整好 400 年,因此上述规律到了 21 世纪又开始重复了上面始终在强调,从 17 世纪开始才有上述规律,那么 17 世纪以前情况是怎样呢?要比这简单,如果某一个世纪的第一天(——01 年 1 月 1 日)是星期几,那么紧随其后的世纪的第一天的星期便向前递减一个数,不像上述规律那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需要简述一下现行阳历——即公历的来历我们现在所通用的阳历——即公历是格里历,它是从古代开始通用的阳历——儒略历发展而来的儒略历是古罗马时期在其统治者恺撒的主持下制定的,从公元前 45 年开始施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 365.2422 日,即 365 天 5 小时 48 分 46 秒,每过四年便会多出将近一天但儒略历却是以 365.25 天作为一年,按照这个数据,每过四年便多出 24 小时即整一天的时间,这就与实际时间产生了误差按照儒略历的规定,总是四年一闰,因此每个世纪都是25 个闰年,即 36525 天,这样,相邻两个世纪的第一天的星期数总是依次递减一个数,这就不会出现从 17 世纪起出现的相对复杂的规律,一个世纪的第一天是星期几都是会出现的由于儒略历的误差,每四年一闰,闰年中多出的一天比实际多出的时间长了 11 分钟左右,因此日历上的日期比实际日期便慢了一些,这在短时间内不会有什么察觉,但过的时间长了,误差便明显了从公元前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