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公园健康老龄化效应主体感知研究.docx
10页城市公园健康老龄化效应主体感知研究 杨春华 刘丽华[提要] 城市公园作为老年社群高频使用的社会生活空间,在健康老龄化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选择沈阳铁西工人村劳动公园为案例,采用观察法和半结构访谈法获取老年社群有关公园空间行为的资料,旨在从老年社群主体感知视角,揭示城市公园在健康老龄化社会发展中的效应依据健康老龄化理论视角,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个维度提出城市公园推动健康老龄化发展建议关键词:城市公园;健康老龄化;主体感知;工人村劳动公园基金项目:2019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工业遗产记忆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创新性利用研究”(项目编号:L19BJY015):C913.6;C924.24 :A收录日期:2020年7月24日我国《“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将健康老龄化作为一项战略对策和目标城市公园作为我国老年社群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会生活空间之一,不仅扮演着城市休闲广场的角色,为老年社群提供休憩、休闲娱乐、交流、阅读学习空间,还承载着城市体育广场的功能,为老年人提供运动以及新兴健身方式空间因此,在健康老龄化理论视角下,探究老年社群的公园空间行为,从主体感知视角开展城市公园在健康老龄化社会发展中的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沈阳案例地选择及老龄化发展沈阳是辽宁省省会城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也是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根据沈阳市统计局数据,2016年至今,沈阳人口老龄化发展呈以下特点:纵向比较,沈阳老龄化趋势逐年加重截至2019年,沈阳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93.4万人,与2018年187.4万人、2017年178.4万人、2016年170.8万人相比,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横向比较,2018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占比17.9%,沈阳为25.1%,高出全国7.2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沈阳铁西区工人村始建于1952年,位于铁西区西南部,占地面积0.73平方公里,是共和国最早的工人居住社区,也是沈阳人口老龄化典型城区截至2017年,沈阳市户籍人口272.1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户籍人口最多的是铁西区,达到22.9万余人工人村劳动公园是铁西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始建于1956年,总占地面积34.7万平方米在发展过程中劳动公园的功能不断演化,由最初的苗圃、单一功能的公园、森林公园演化为当前的区域性公园,功能不断拓展,涵盖旅游、休闲、娱乐等,如图1所示。
适应功能需求,公园的空间以园内五一广场为核心,广场北侧是由辽宁省首座劳模浮雕、杏花村、趣园组成的休憩交流空间;广场南侧是由振兴湖、友谊山和工人山组成的游玩观景空间;广场西侧是由劳模路、劳模园、万米林下运动广场、健身长廊组成的娱乐运动空间图1)二、研究设计及研究数据收集本文选取沈阳铁西工人村劳动公园为案例地,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为观察法和半结构访谈法运用观察法确保获得资料内容的真实性,使资料对研究产生效用并形成半结构访谈提纲;运用半结构访谈法确保受访者行为方式、活动空间、年龄等指标要素的多样性,依托访谈提纲开展访谈活动,便于比较和挖掘访谈资料的深层次意义研究者从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多次进入公园开展实地调查观察并记录公园使用者类型、基础设施使用情况、老年人在公园的空间行为等观察发现,该公园的主要使用群体为老年人,约占80%;公园中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公共健身设施使用频率较高;老年人在公园中的行为活动包括集体活动、成组活动及个人活动三类空间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多样性、时域性与固定性、聚集性与互动性其中,多样性表现为活动形式多样,包括聊天、散步、打牌、跳舞、唱歌、球类运动、器材运动等;时域性与固定性体现在使用公园的时间和活动空间上,活动时间主要为9∶00~11∶00和15∶00~16∶00,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休憩交流空间和娱乐运动空间;聚集性与互动性表现为老年人在公园参加集体活动时的聚集现象和互动行为。
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对于劳动公园的主体感知,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公园中15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访谈其中,男性8人、女性7人;年龄分布为60~69岁6人、70~79岁6人、80岁以上3人访谈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受访者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受访者在劳动公园的行为,包括参与活动的类型、时间分布、活动形式等;受访者对劳动公园主体感知,包括到访动机、公园在老年生活中的效用以及老年人对公园建设与完善的建议等三、访谈文本数据分析首先,按照访谈伦理要求,先将受访者编号为R1-R15;其次,根据半结构访谈提纲,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资料进行整理,并对高频出现、有代表性的话语进行整合;最后,通过话语分析,归纳出公园对健康老龄化发展效应的四个维度,即日常休憩、情感涉入、康体健身、自我价值实现,并从不同层面对四个维度进行阐释,如表1所示表1)(一)日常休憩维度城市公園是老年人的日常休憩场所根据访谈文本,多种因素影响了老年人对日常休憩场所的选择在生理特征层面,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好,外出病发风险高”、“年龄大,身体灵活度低”等特殊的生理特征限制了老年人的出行频率此外,在 “受访者从家到该公园花费的时间”这一问题的回答中,6~10分钟的频数最高为10人,21分钟以上的仅有1人,可见多数老年人会按照“就近”原则选择休憩场所。
分析表明,从出行安全及出行距离等方面考量城市公园颇受老年人青睐在休憩成本层面,受访者R1、R9、R14、R15均表示自己在选择休憩场所时会考虑费用问题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公园对于市民免费开放,部分收费的公园对于老年社群也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因此较低的休憩成本也是老年社群选择公园作为日常休憩场所的原因之一二)情感涉入维度城市公园有助于老年人对抗孤独并带来情感支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老龄化理念指出,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为健康老龄化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规模层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与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家庭规模变小较少的家庭成员使老年人缺乏情感交流及沟通的对象,致使老年人与外界人员接触交流的愿望更加强烈根据R2和R8“一共3口人,儿子上班去了,老伴儿也不在家”、“自己在家时间过得慢,公园人多”等相关话语,可知城市公园作为人群聚集的空间是老年人参与社会交往,缓解孤独感的重要场所人口迁移层面,人口迁移使更多老年人进入“老年漂”群体本研究中1/3的受访者为晚年离开故土来沈阳与子女长期同住的“老年漂”虽然他们成为“老年漂”的原因不一,主要有“帮着带孩子”、“安度晚年”两种,但是他们在他乡表现出“归属感低”、“生活方式不适应”、“原有社会关系破裂”等问题却是一致的。
老年漂”表示城市公园为他们结交朋友,组建新的人际关系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代际沟通层面,1/2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对于网络的过渡依赖,以及老年人网络使用的技术和心理障碍,致使代际沟通变得尤为困难R14表示“现在年轻人天天抱着个也不和你沟通”同时R5和R8也认为年轻人对于自身工作、子女教育所投入的精力远远超出对于父辈的关爱,老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被边缘化城市公园因此成为老年人寻求归属感和存在感等情感支持的平台三)康体健身维度我国在《“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中倡导加强老年健康教育,鼓励开展老年康体健身活动在个人意识层面,老年个体对于“锻炼”、“养生”、“预防疾病”等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自愿加入城市公园康体健身的队伍在活动吸引层面,城市公园开展的“羽毛球比赛”、“广场舞比赛”、“太极比赛”等多样的体育活动成为吸引老年人的重要因素因此,城市公园在促进老年人生理健康方面承载了重要的体育功能四)自我价值维度城市公园为老年人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发展的健康老龄化强调,在注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同时,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重新发现自我价值在个人价值层面,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在城市公园中得到发展城市公园中合唱团、广场舞团等非正式组织,存在着参与成本低、参与门槛低、参与活动自由度高等特点,消除了R1所表达的“有意愿参与但不专业”、“不总是有时间”等顾虑,实现了以“开心和喜欢”为目的的个人兴趣的发展。
在社会价值层面,部分老年人以城市公园老年志愿者、治安巡逻人员等角色发挥自己的剩余价值,帮助老年人在退出社会后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四、研究结论及建议本文以沈阳铁西工人村劳动公园为案例地,从老年社群主体感知视角揭示城市公园在健康老龄化社会发展中的效应基于话语分析将城市公园在健康老龄化社会中的效应建构为日常休憩、情感涉入、康体健身、自我价值四个维度,并从生理特征、休憩成本、家庭规模、人口迁移、代际沟通、个体意识、活动吸引、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等九个层面进行阐释研究发现,城市公园对老年社群维持或提升其生理和心理健康度,并重新发现自我价值具有积极效应尽管如此,老年社群仍认为要成为以促进健康老龄化为目标的城市公园,还需对公园进行优化和完善据此,基于健康老龄化视域,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个维度,对打造适合老年社群使用的城市公园提出建议一)生理健康维度健康老龄化强调实现老年人生理健康,不仅要增加老年人寿命长度,还要提升老年人寿命质量认为长寿不等于健康,老年人身体健康才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前提条件研究发现,老年人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分为免受疾病干扰、生活环境安全和身体素质提升三个等级,认为只有一个追求满足之后才会产生更高级别的追求。
根据访谈文本,老年人认为公园内“石凳没有靠背”、“较多的路灯盲区”等情况都可能危害其人身安全同时,公园内“运动设施少”等问题削弱了其提升身体素质的欲望因此,为促进老年人身体健康,助力健康老龄化发展,城市公园应做到:(1)打造确保老年人人身安全的休憩环境如将城市公园中的石凳,更换为木料等安全且舒适的座椅;增加公园内路面的粗糙度;增设路灯及遮阳避雨设施;并在交通要塞设立醒目的标识等2)打造鼓励老年人锻炼身体的运动环境如增加城市公园内老年人运动空间与运动器材;支持开展老年体育健身比赛与老年运动健康知识讲座等二)心理健康维度老年人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老年人有效避免孤独、寂寞、抑郁等消极情绪,有益于老年人积极、向上、乐观等健康心理的形成健康老龄化指出社会交往是有效缓解老年孤独等消极情绪,实现老年心理健康的途径之一而社会学认为交往互动行为的实现及交往空间的塑造是社会交往形成的重要条件此外,老年人也认为参加“广场舞”等集体活动时与他人的互动行为是社会交往的体现因此,为促进老年人社会交往的形成,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度,城市公园应做到:(1)为老年人提供充足的交往互动机会如鼓励组建城市公园老年社团,开展多元化社团活动等。
2)为老年人塑造多样的社会交往空间如根据参与活动类型及需求的不同,提供开展静态活动、动态活动以及不同围合尺度的社会交往空间等三)社会功能维度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并继续创造社会价值,是老年人发挥社会功能的体现研究发现,老年人在退出社会舞台后受到的“被社会边缘化”、“不被重视”等“不公平对待”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根据访谈文本,部分老年人表示希望社会消除“老而无用”的观念,为有余力的老年人提供“公平”的承担社会责任与创造社会价值的机会因此,为帮助老年人在退出社会后继续参与社会活动,创造社会价值,城市公园应做到:(1)尊重并认可老年人剩余价值,如成立由老年人负责的城市公园老年管理部门,管理园区内老年事务等2)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如允许老年人在公园内开展的公益活动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承担相应职责等鉴于此,结合以上三个维度对城市公园进行优化和完善,构建适合老年社群使用的城市公园,让城市公园在健康老龄化社会中发挥更积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