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古代经典离别的诗词鉴赏.docx
13页古代经典离别的诗词鉴赏 古代经典离别的诗词鉴赏1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 作品赏析 【解释】 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年复一年 ⑤风情:风流情意 【评解】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 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集评】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 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 句。
周济《宋四家词选》: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然耆卿秀淡 幽艳,是不可及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 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俞文豹《吹剑录》: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 ,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 ,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 无绪 ”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 ,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 ,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 ,读时一字一顿 ,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 ,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 ,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 ,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 ,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 ,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 ,无比清丽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此去”二字 ,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 ,“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古代经典离别的诗词鉴赏2 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 [唐] 温庭筠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作品赏析 此词表现征人思妇的离愁别怨 上片采用铺叙的手法点明人物、时间、情事,追述征人当年离别的情景攀弱柳” 句,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组接成动人的离别画面,蕴含着依依难舍的深情攀柳、折梅、上高台,这些动作均围绕“汉使离别”这一中心而层层展开既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又蕴涵浓浓的离别情意所以耐人寻味 换头处描写思妇遥想边塞风物,“千里玉关春雪”。
构成一幅富有边塞特征的辽阔苍茫的画卷,寄托着对于远方亲人的急切思念;然而“雁来人不来”,表达出失望寂寥的愁告结末两句借助富有特征性的羌笛、明月视听意象的刻撕,消染出凄清、悲凉的情感氛围,渗透着征人思妇格外浓烈的悲王昌龄《从军行》诗歌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无怨之意那金闺万里愁温词与王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品摆脱了温词绮美秫艳的一般风格,而是择用歌咏边塞题材的典型意象,通过短促刚直的句式、质朴简洁的语言更为深切自然地抒写了征人思妇的愁怨,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古代经典离别的诗词鉴赏3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近代] 王国维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暮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作品赏析 “阅尽天涯离别苦”,开篇即直陈久别给人带来的苦楚离别诚然是痛苦的,在词人眼里,连相逢也是苦楚的,时间无情,荡去了容颜,一分重逢之欢难抵十分久别之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说“一切少男少女皆将如扫烟筒者同归于灰烬”,这正是王国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之深意 上片“阅尽”三句写天涯离别之苦,不抵时光流逝之悲。
加倍写来,意尤深厚花底”二句中“无一语”,益觉悲凉春暮,日暮,象征着情人们年华迟暮以花喻人零落花如许”的“花”字,当即暗喻妻子零落”的是她的青春,她的美丽这些年来,词人忍受了多少离别的煎熬,如今兴冲冲归来,不意却是如此境况,愧、悔、爱、怜齐集心头,真是离别苦,相见更苦最妙的是“花底相看无一语”之句这里的“花”无疑指庭院中的花树,花底看“花”,花面交映,真是浑然一体大自然的“花”与人间的“花”一样,在这暮春时节,都开始走向“零落”这其实是在暗喻零落的是他们的青春 下片“待把”三句更着力写迟暮的悲感当日的别离,辜负了大好芳春,这千丝万缕的怨恨是无法消除的最是”二句中“辞镜”二字新,有点铁成金之妙两“辞”字重用亦佳在词的下片把时间推向了夜晚,把地点推向了闺房,“花底”变成“灯下”夫妻款款细语,互相诉说着多年来的别情这短暂的良宵,短暂的欢会,能抵消那么多的相思之苦吗?纵使无穷的“旧恨”从此都烟消云散,都能够化作“新欢”,但令人十分无可奈何的是,青春已经逝去,朱颜已经暗淡,正如窗外的一树花影,也正在悄悄地凋零最是人间留不住”一句,写得十分惨痛莫氏于两年后病逝,果真没有“留住”,这一句竟成为不幸而言中的恶谶。
这首词一改前人写重逢之喜,而抒重逢之苦,富有浓厚的悲剧色彩通篇写花即写人,上下片都有透过一层的转笔但上片明用“不道”字面,下片却是暗转,匠心独运,甚是高妙 古代经典离别的诗词鉴赏4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品赏析 【解释】: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这一首可看作是另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 句,看仅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 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 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中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 了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也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 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