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灿烂的蜀文化.docx

3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39373613
  • 上传时间:2022-10-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28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学内容: 灿烂的蜀文化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四川悠久的历史2、掌握“天府之国”、“巴山蜀水”等称呼的来历3、了解四川的六绝和四川方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四川为什么称为“天府之国” 难点:四川历史及蜀文化的形成 教学方法设计 1、由故事引入本章内容 2、讲授本节课内容: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3、总结本节课内容 故事引入本章内容:本节课内容: 灿烂的蜀文化 一、 蜀国历史 蜀族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华夏族群的古老民族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相助但关于蜀国的历史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详细记载,直到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中才记载了关于蜀国的历史和传说 古蜀人先祖为蜀山氏,有观点认为:蜀山氏与蚕丛氏是从岷江上游兴起的,是古羌人的一个分支蜀国不只拥有单独一个王朝,在秦灭蜀之前,蜀分别由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诸族统领开明五世之前,蜀国的都城建于广都樊乡(即今天的双流县)到了开明九世建都于成都开明十二世时“五丁力士”开辟了石牛道,打通了从蜀至秦的信道。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时秦国灭掉了蜀国,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灭蜀后,蜀人残部一支在王子安阳王带领下辗转南迁,最后到达交趾,在现今越南北部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并持续了一百多年 开明氏传位十二世,于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为秦所灭秦灭蜀后,置蜀郡,大量移民,发展生产,主要从事农业,蜀人很快被中原民族同化,以后即不见于历史从考古遗存中看,自商代到春秋,蜀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很深礼器、酒器等器物,均为中原风格兵器则有铜戈、铜钺、铜戟等,装饰川鸟纹最为常见从大墓出土的器物中可见,到战国时楚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而小墓则多为船棺葬,殉葬器物与巴人大同小异 关于蜀国历史最着名的诗句是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李商隐在《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相传望帝原名杜宇,立荆州一个传说死而复生的人鳖灵为丞相当时洪水泛滥,而蜀国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鳖灵凿穿巫山,引导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长江隔几年,望帝因他功高,传位于他,自己修道,死后化为杜鹃鸟。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物的风格与同时期中原一带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时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程度 二、 四川为什么会被称为“天府之国”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陈拾遗集》卷五:“夫蜀都天府之国,金城铁冶,而俗以财雄虽然成都平原成为“天府”或“天府之国”都比关中要晚,但自从都江堰修成以后,此地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五代以后,关中地区元气大伤,成都平原后来居上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的不少百姓迁到成都平原,改变了四川地广人稀的状况,对发展当地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故成都平原日益富庶,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天府之国”的美誉一直流传至今 三、 四川为何被称为“巴山蜀水” 对于巴山蜀水,是众说纷纭,先秦时期地区名和地方政权名,在今四川境内东部为巴,西部为蜀据《华阳国志》所记,先秦巴蜀地区的民族有濮、賨、苴、龚、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称,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

      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与中原有别的另一民族文化特别是其精致的青铜器,形制、纹饰均具地方特色,但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属于战国时期的兵器及古玺上,还发现两种与汉字不同且迄今未能释读的文字;另有泰国西南部海港城市,巴蜀府首府 四、 四川的“六绝”指什么? 1、 川菜 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 2、 川酒 六朵金花 3、 川茶 全国茶馆数量最多的省份 4、 川戏 变脸 5、川药 中药之乡,中药之库 6、 川妹子 中国红粉第一省 五、 知识拓展(风趣的四川方言)1、 歪2、 雄起知识小结:灿烂的蜀文化 思考题:天府之国的由来? 板书设计:一、 蜀国历史二、 四川为什么被称为“天府之国”三、 四川为何被称为“巴山蜀水”四、 四川的“六绝”五、 风趣的四川方教学反思: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