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自备重点.doc
6页简述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表露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于诗人刚刚离开京城建康赴宣城任太守的途中,抒发了诗人登山眺望时的思乡之情诗人即将离开京邑时,登上三山,望见京邑春色满目,引起满怀的离愁诗人借用王粲“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七哀诗三首》其一)和潘岳“引领望京室” (《河阳县作诗二首》其二)之诗意,以他们的望京比况诗人自己的望京,虽连用前人诗意,却仿佛信手拈来,自然妥帖,无矫揉造作之态如此开端,巧妙点破题旨,为全诗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明丽之中见深沉接下来六句写景六句写情 “白日”两句,写眺望中的错落有致的建筑,写尽了都城的繁华景象和壮丽气派诗人一直呆在三山深情地凝望,不知不觉中已近黄昏诗人用“余” 、 “散” 、 “澄” 、 “静”等宇把黄昏天空和春江上的秀色佳气生动地传写出来,真有思侔造化之妙然后诗人把眼光落到那花草繁茂的郊外:“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诗人用“喧”和“覆”字写出了日落时飞鸟纷纷投林的景色,而“杂”和“满”字则写出了群芳怒放的情形在诗人笔下,白日、飞甍、晚霞、江水、喧鸟、杂英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诗人将京邑的黄昏写得美好,越表明诗人的不舍之情,想到此去之后还乡遥遥无期,泪珠便像雪糁般散落在胸前。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则又由自己的离乡之苦,推及思乡之情:人生有情,终知望乡有情”两句是全诗的结句这一反诘句语意肯定,不容置疑如此煞尾,一是说明诗人 登山望京所引起的思乡之情乃出于自然因为“多情自古伤离别” ,怀念家乡是每个客居异 乡的游子共有的情感,这从《诗经》中的《王风·扬之水》 、 《小雅·黄鸟》等诗中可窥见一斑二是说明诗人思乡惆怅之情的深度思乡惆怅之情能使人黑发变白,足见此情之深,亦可见其力量之大了,李白不就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的诗句吗?而谢朓这次出守之前,建康也正处在政治动荡不安的局面,因此可认为诗人不仅借典故含蓄地抒写了对京邑的眷恋不舍,也表明了他对时势的隐忧总而言之,此诗以登山眺望为线索,写望之所见、望之所感诗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日京城晚晴图,发抒了诗人由望京城而引发的思乡之深情读之,令人如嚼橄榄,更觉余 韵悠然,借用清代沈德潜的话说, “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 简述杜甫《后游》一诗的抒情特点写景的诗篇大多会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但通常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的此诗却是先写情后写景,表现出与传统模式的差异诗人是第二次游览,所以“寺忆重游” 、 “桥怜再渡” ,不由得对桥也产生了感情,未游而情已至。
怀着这样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游山观景,山水景物在诗人的眼中自然也带有别样的色彩,由主观情感的外射而形成了“移情”现象,江山、花柳皆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客观的自然之物幻化为有情之物五、六两句才写眼前之景,因云开雾散、天空晴朗,使人感到广袤的原野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而时至暮春,日照时长,所以沙岸温暖宜人写眼前景其实也只是一略而过,着重的仍是感受正因这样美好的感受,使诗人飘泊在外的愁闷都一扫而光了,自己真恨不得在此地长久地流连盘桓了以“客愁”作衬垫,更显出游兴之长,进一步渲染修觉寺景色之迷人《前赤壁赋》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一会儿,明月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接任凭小船自由地飘流,浮动在白茫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游黄山日记》翻译唯独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峰前,云雾则移到峰后,我来到峰后,云雾则出于峰左峰顶上还有生长得曲折挺拔、横纵交错的松树,而柏树则虽干大如臂,也无不平贴在崖石上,犹如苔藓一般。
山高风猛,雾气飘忽不定俯视诸山峰,一会儿透露出碧绿的尖顶,一会儿又淹没为一片银海再眺望山下,只见阳光明媚,仿佛别是一个世界《滕王阁序》翻译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山石》翻译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象羊肠, 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 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 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 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 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 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 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 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 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 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 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 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 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 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 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 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试分析《诗经·郑风·溱洧》及其表现出的民俗节事风情《溱洧》描写的是三月三日上巳节青年男女到河边春游,相互谈笑并赠送香草表达爱慕的情景溱水与洧水交汇的河边,万物萌动,春情勃发河水对面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消灾除邪的祓禊仪式,青年人在河边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戏诗中有景色,有人物,有场面,有特写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 ,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 ,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
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 而特别突出人物的对话,欢声笑语,香兰扑鼻,而勺药动人相赠相结,不仅在于此情此景,更给人无限想象,将来的景,将来的情该诗记载了先秦时期郑国等流传的一种风俗,一种节事活动,即上巳节农历三月三,称为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上巳节的风俗,是在春天聚会、在聚会时祭祀高媒和祓契于水滨以求子上巳节是个风情摇曳的美丽节日这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江渚池沼 的水边,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上巳节与水渊源深厚,人们泼水求吉水边芳草萋萋,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互赠香草,不仅是定情之约,也有愿恋人身体康泰的祝福在里面简析曹操《观沧海》的诗歌审美意境东临碣石···山岛竦峙”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澹澹” ,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 ,何其,今言“多么” ,是叹美之词。
“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 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 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 (沈德潜语) ,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 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 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 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
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 滕 王 阁 序 》 写 景 “四 美 ” 《 滕 王 阁 序 》 的 写 景 颇 有 特 色 , 作 者 精 心 构 画 , 苦 苦 经 营 , 运 用 灵 活 多 变 的 手 法 描 写 山 水 , 体 现了 一 定 的 美 学 特 征 1.色 彩 变 化 之 美 文 章 不 惜 笔 墨 , 浓 墨 重 彩 , 极 写 景 物 的 色 彩 变 化 如 “紫 电 清 霜 ”中 的 “紫电 ”, “飞 阁 流 丹 ”中 的 “流 丹 ”, “层 峦 耸 翠 ”中 的 “耸 翠 ”, “青 雀 黄 龙 之 轴 ”中 的 “青 雀 ”“黄 龙 ”无 不 色 彩 缤 纷 , 摇 曳 生 辉 尤 其 “潦 水 尽 而 寒 潭 清 , 烟 光 凝 而 暮 山 紫 ”一 句 , 不 囿 于 静止 画 面 色 彩 , 着 力 表 现 水 光 山 色 之 变 化 , 上 句 朴 素 淡 雅 , 下 句 设 色 凝 重 , 被 前 人 誉 为 “写 尽 九 月之 景 ”之 句 2.远 近 变 化 之 美 作 者 采 用 恰 当 的 方 法 , 犹 如 电 影 的 拍 摄 技 术 , 由 近 及 远 , 构 成 一 幅 富 有 层 次感 和 纵 深 感 的 全 景 图 。
“鹤 汀 凫 渚 ”四 句 写 阁 四 周 景 物 , 是 近 景 ; “山 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