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文学》第二章“文学革命”与文学社团.ppt
31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第二章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文学社团白白 平平欢迎同学们上网学习和投稿欢迎同学们上网学习和投稿 网页地址:网页地址:《《大学生读写资源大学生读写资源》》 “五四”文学革命既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必 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它承继了梁 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 学改良精神,而其直接的背景和动力则是“五四” 新文化运动 • 辛亥革命失败后,内忧外患使国家和民族陷于垂 危之中封建帝制复辟与反复辟的尖锐斗争;尊 孔与反尊孔的激烈交锋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反 思与启蒙主义觉悟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章:文学革命与文学社团2*2“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社会历史条件• 晚清以来,留学生译介大量西方文学、哲 学、社会学著作,直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 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和世界文化交流参 照系 • 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商业 有了明显发展,新兴阶级壮大,国内政治 力量发生有利于新文化生长的变化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章:文学革命与文学社团3*3新青年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欧洲 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变革触 发文学革命5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欧美意象派艺术形式 具体化注重日常 口语运用6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影响周作人的“人的发 现”和鲁迅的“青年 必胜于老年”都是 受西方达尔文进化 论思想影响形成文 学的历史进化论成 为文学革命的基本 理论。
左图:周作人手抄 本拍卖价值13万 元7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屠格涅夫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 主义西方文学流派的冲击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Ivan Sergeevich Turgenev,公历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 3日,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8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龚古尔•龚古尔兄弟是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弟弟茹尔· 德·龚古尔于1870年去世后,哥哥埃德蒙·德·龚 古尔十分悲痛 ,于1874年7月14日立下遗嘱 , 用遗产为基金,成立龚古尔学院,即龚古尔文 学奖评选委员会,并指定福楼拜、左拉、都德 等10名友好作家为第一届院士1903年1月11 日获得批准 ,当年2月26日举行第一次会议 , 设立5000法郎的奖金,奖励当年出版的最佳长 篇小说、最佳短篇小说集、最佳想象性散文作 品,这一年12月21日颁奖为了保证院士们能 不偏不倚地进行评选,遗嘱规定每位院士可享 有一栋住宅和一份保障生活的年金后来奖金 改为50法郎,仅仅是一种荣誉,但其重要性已 超过法兰西学士院的小说大奖自1903年以来 ,许多获得此奖的作家也成为诺贝尔大奖的作 家之一9龚古尔文学奖及其影响• 龚古尔文学奖从1903年开始评选,奖金虽然不多,但获奖 者的作品保證暢銷,所以这个奖项非常受关注,每年12月 学会委员聚集在巴黎德鲁昂饭店进行评选,外面等候的记 者云集。
由于龚古尔学会的委员没有一位是女性,引起 女作家的不满,由22位《幸福生活》杂志(现在改名为《 女性》杂志)的女作家发起,成立了一个“女性文学奖”( 也音译为“费明那奖”Femina),也是由10位全部是女性 的委员评选当年最佳作品,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三公布 但女性文学奖自成立后,评选出的最佳作品很少是女作 家的作品 然而,近年来龚古尔奖备受法国评论界指摘,一些法国文 学批评家称该奖已沦为出版商谋利的工具 10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11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柯夫契柯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 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 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 巨匠,著名剧作家 契柯夫出生于小市民家庭, 父亲的杂货铺破产后,他靠当家 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 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 并开始文学创作 12挪威写实主义戏剧家易卜生• 易卜生于1828年3月20日出生在挪威南部的海港小镇斯基 恩,十五岁辍学离家当药店学徒,并开始了剧本创作在 第一本剧作诗剧《凯提林》遭到拒绝后他没有灰心,继续 创作,终于逐渐取得了一些名气,成为卑尔根挪威剧院的 首任驻院剧作家 •挪威剧院关闭后,他被迫失业,于1864年开始了二十多 年的国外之旅。
期间他创作了《布朗德》、《皮尔·金特 》、《青年同盟》等等1875年易卜生移居慕尼黑并开 始了“社会问题剧”的写作在《社会支柱》、《玩偶之家 》、《群鬼》等剧作里,他把视野投向了挪威的中产阶级 家庭1882年写作《人民公敌》表达了对民主社会的怀 疑 •晚年的易卜生重拾自我认知和心理分析的主题,《野鸭》 、《海上女人》、《海达·盖布勒》里自然主义的对话和 象征主义意向混杂,《建筑大师》就是这个时期间的作品 《当死人醒来的时候》为他的创作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 的句号 •1906年5月23日,易卜生离开人世2006年是他逝世一百 周年 13印度文学家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 日—1941年8月7日)是 一位印度诗人、文学家 、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 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 人(也是首个亚洲人)14鲁迅 刘半农 胡适 周作人 沈雁冰左1郑振铎左2瞿秋白右1耿济之右2田 汉热心译介俄、欧、美、日、印作品15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心理分析派未来派现代派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外国文艺思潮文学流派被广泛介绍到中国16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的领袖陈独秀• 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 要阵地,兴起“民主”与“科学”的 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陈独秀、 吴虞、李大钊、鲁迅等批判封建 专制主义与三纲五常等传统伦理 道德观念;胡适、周作人“重新 估定一切价值”的理论倡导这 个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 的影响和“五四”爱国浪潮的推动 下,不仅壮大了声势,而且逐渐 转换着自身的思想性质,其左翼 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章:文学革命与 文学社团17*17•陈独秀(1879—194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 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早年留学日本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 的斗争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 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 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在共产 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进行建党活动 1921年3月24日,陈独秀受陈炯明之邀在广东建党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 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中共第 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章:文学革命与文学社团18*18文学革命及其发展•二、文学革命及其发展。
•作为新文化运动一个组成部分的“五 四”文学革命,1916年间已在《新青 年》、《晨钟报》上公开酝酿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 的《文学改良刍议》它从“八事” 入手,集中指责旧文学的流弊,初 步触及到了文学内容与形式、文学 的社会功能、真实性与时代性等一 系列“文学上根本问题”《刍议》 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 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是“五四”文 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 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 事入手”:“一曰:须言 之有物二曰:不摹 仿古人 备注 三曰: 须讲求文法四曰: 不作无病之呻吟五 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七曰 :不讲对仗八曰: 不避俗字俗语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章:文学革命与文学社团19*19•“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自觉地 把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结合起来 ,其意义超出了文学领域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倡导“国民 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的“ 三大主义”对国风、楚辞直到元曲 、明清小说的充分肯定,表明“推倒 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的实际含义 并非全盘否定古典文学,锋芒仅指 向“明之前后七子”及桐城派的仿古 主义。
他把文学革命当作“开发文明 ”、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 的“利器;同时,又认为“文学之为 物”,有“其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 答曾毅信),这是对梁启超“工具” 论倾向的反驳陈独秀把晚清以来 的文学改革运动推向了最高点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章:文学革命与文学社团20*20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 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 钱玄同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 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等文,从个体本位 思想出发,倡导新文学内容要 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 ”,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口 号,主张“用人道主义为本,对 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 的文学”;并提出“以真为主,美 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章:文学革命与 文学社团21*21鲁迅的“思想革命”主张与《狂人日记》•鲁迅的“思想革命”主张与《狂人日记》的发 表胡适与《新青年》同人的白话新诗尝试 《每周评论》、《新潮》、《星期评论》 、《少年中国》与京沪四大报纸副刊上显示 的新文学创作实绩 •文学革命带来的文学观念的变化:文笔不分 的传统观念的破除与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观念 的确立;仿古风气的改变与求真精神的发扬 ,文学从审美内容到语言形式大大接近生活 和人民;文学改良人生,同时又具有自身的 独立性;白话由边缘进据中心,成为文学正 宗;新诗的创立、小说的革新、话剧的传入 、美文的倡导,使文体得到大解放。
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章:文学革命与文学社团22*22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 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 国民学校采用有着两千 多年悠久历史的文言文终 于为白话所取代,一向被 讥为“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 语”的白话文,终于合法地 进入了语文教材1924年 ,叶圣陶等编写的《初中 国语教科书》共三百六十 篇,白话文就有九十五篇 ,占到教材篇目总数约百 分之二十六• 1919年下半年起,全国白 话文报刊风起云涌,达 400种之多到1920年, 在白话取代僵化了的文言 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北洋 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白话 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 采用白话文运动取得胜 利五四”文学革命开辟 了中国文学史的新时代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章:文学革命与文学社团23*23三、与守旧复古的文学思想的论争• 文学革命的前进道路并非风平浪静 斗争的对象也发生着变化 • 近代翻译文学先驱林纾引介西方文 学卓有建树,但他不懂外文,旧的 文学观念十分顽固,视文学革命为 洪水猛兽《致蔡鹤卿太史书》、 《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及小说《 妖梦》、《荆生》所表现的反对、 仇视新文学的立场刘师培、黄侃 等人与《国故》月刊的相似倾向。
蔡元培和新文学阵营对守旧派的反 击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章:文学革命与文学社团蔡元培24*24新人文主义思潮与“学衡派”的出现•学衡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 年代的一个文化团体,其主要 代表人物有梅光迪、吴宓、胡 先驌、柳诒徵、吴芳吉等学 衡派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 影响,但由于它对新文化运动 多持批评态度,故在相当长的 一段时间里被视为守旧的势力 ,学术界很少研究它20世纪 8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开始重 新审视这一学术流派,郑师渠 教授费十年之功而成的《在欧 化与国粹之间——学衡派文化 思想研究》(35万字,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就是这一 时期对学衡派文化思想进行深 入探讨的最新的代表性成果• 新人文主义思潮与“学衡派”的出现 《学衡》标榜“昌明国粹,融化 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