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日同字词异义及近义产生的原因日语专业论文.doc
6页汉日同字词异义及近义产生的原因摘要: 本文通过比较,例析汉日同字词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汉日同字词异义、近义产生的原因,并介绍辫别的方法 关键词: 同字异义词; 借词; 比较 日语和汉语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但由于日本从中国借用了汉字来标记日语,再加上两国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因而在语词方面也存在相互借用、相互影响的情况在汉字被用于记录日文之初,日本大量吸收汉语语词,尤其是唐宋时期的语词近代以后利用汉字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及构词规则造了很多新词,其中一部分和制汉语词在不同时期被汉语吸纳汉字作为共通的道具,汉日两种语言之间交互影响,就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同字词同字词是指书写形式相同的词,本文所说的汉日同字词,忽略字形的繁简方面,汉语和日语中的汉字因规范或简化而造成了字形不同,但追溯到简化前的字形,属同源的仍视为同字词据有人统计,日本报刊杂志上使用的汉字有4000一5000个,①现代日语中汉语词占50%左右,其中汉日同形的词占多数汉日同字词中不乏共通的地方,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词也有相当数量,这使中日双方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笔谈成为可能但也应看到,虽然日语从汉语引进的汉字并没有脱胎换骨,但是由于汉字的多义性以及相同的汉字可以代表不同的词,汉字在不同国度被悬隔已久,因而汉日相同的汉字各自担当的意义已发生了很多变化,相当数量的汉日形体相同的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既有同形异义的,又有同形近义的,也有同形不同词的情况。
中日语汇的复杂关系影响语言交际的正确性,如果对这方面的问题没有足够认识的话,势必会造成误解、误用下面选汉日都常用的词为例,参照《现代汉语词典》、《店辞苑》和《日中辞典》的义项,通过比较,分析它们意义的异同,并就分辨日汉同形词应注意的情况加以说明 一、同形异义、近义的基本情况分析(一)同形义不同1. 同形而不同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的结合体,是构词的单位汉字往往是多义的,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不同的语素构成汉日同字词的字所代表的语素义不同,词的意义也就不同以双音合成词为例,可分两种情况:一是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都不同汉语“求人”的“求”是请求,“人”是他人、别人合起来指请求别人帮助日语“求人”的“求”是征求,“人”是工人、雇员求人”指招聘人员汉语的“远见”指远大的眼光远”是长远,“见”是见识日语“远见”的“远”是远处,“见”是看的意思远见”是远望,远眺的意思汉语的“相好”的“相”是相互,“好”是喜欢的意思相好”指彼此亲密,感情融洽;多指不正当的恋爱;也指不正当的恋爱的一方日语“相好”的“相”是相貌,“好”是美好的意思相好”指长相、相貌好看;引申指脸色,表情以上各词,尽管汉语和日语用来记录词所用的汉字相同,但相同汉字代表的语素不同,词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
二是双音合成词中有一个语素义相同,一个语素义不同汉语“行人”指在路上走的人,“行”是行走日语“行人”是指修行佛教的人,“行”是修行汉语的“就职”是指正式到任,多指就任较高的职位日语里的“就辙”是指开始工作,就业汉语和日语的“就”都是到,开始从事的意思;不同之处在于汉语“职”是职务、职位日语“戮”是指职业上举各例尽管有一个语素相同,但由于另一个语素不同,因而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2. 、词的内部构造不同(l)词性不同有些汉日同字词的 和句法功能不同汉语“合同”是名词,指两方面或几方面在办理某事时,为了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而订立的共同遵守的条文日语“合同”常作动词用,意思为“合并、联合”元气”汉语里是名词,指人或国家、组织的生命力日语“元氛”有名词和形容动词两种用法,作名词时指精神、朝气;作形容动词用时表示健康、身体结实料理”汉语中是动词,意为处理、办理日语中除有动词用法外,主要作名词用,意思是饭菜汉语“丁宁”是动词,常用义是反复地嘱咐日语“丁享”是形容动词,既指很有礼貌,恭恭敬敬,谦恭和蔼,郑重其事;又指周到,细心,精心等2)构词法不同从构词法来看,中日同字词中有些词的内部构造不一样,因而两者的意义及在句中的语法功能也不一样。
汉语“亲友”是并列式,指“亲戚朋友”日语“貌友”属于偏正式,义为至交,指亲密的朋友、好朋友汉语“字画”属于并列式,指书画日语的“字画”是偏正式,字的笔画的意思汉语的“急死”是后补式,“死”是表示程度,补充说明着急、焦急的情况日语“急死”是偏正式,指突然死去现代汉语“改正”是动补式结构,有改而使其正的意思而日语里是并列式,“正”与“改”是同义的动词语素,两个词根同义互训汉语“人头”是主谓结构,指人头、人数、人口日语“人硕”是偏正结构,指人的头汉语的“石头”义在“石”,“头”是构词的形态,属后缀日语“石颐”属偏正式结构,“石”的坚硬这一比喻义修饰“颐”指硬的脑袋;顽固的脑袋等汉语的“老师”、“老婆”、“老爷”中的“老”是词缀,属前缀,它不表示具体实在的意义,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张斌先生认为:“这些构词的形态(前缀和后缀)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表示一定的词类;第二,位置固定;第三,意义虚化②日语中的“老”是年老的意思,还是词根,有实义日语“老师”指年老的教师,老教师;长老,法师老婆”指老太婆,老温老前”指老翁 3. 语言单位不同从语法角度分,汉语的语言单位可分为语素、词、短语、句子和句群五种。
有些汉日同字词的不同是语言单位大小的不一样,相同的书写形式,汉语中是词组,在日语里是词汉语“必死”是偏正词组,一定会死日语“必死”是词,指作好必定将死的准备去拼命的意思理屈”从结构上看,现代汉语中是主谓词组日语是词,意思是道理,歪理汉语“梦中”是方位词组,在梦中、睡梦里的意思日语“萝中”是词,有名词或形容动词两种用法,是着迷、热中等意思汉语“有料”、“无料”是动宾关系日语都是词,“有料”指收费;“燕料”指不要钱、免费;不要报酬以上各例,在日语里是词,作为整体,划分句子成分时不能再切分;在汉语中是词组,可以切分 (二)同形而义相近汉日书写形式相同的词,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词义的发展变化也就不同两者在意义、句法功能和使用场合等方面同中有异,差异主要反映在词义范围的大小,词义轻重、感情色彩的褒贬,词与词的搭配、适用对象等方面 1. 意义上的差异第一,词义同中有异有些日语词的词义概括的范围大于对应的汉语词词义概括的范围如汉语“留守”与日语“留守”义不尽相同日语“留守”的看门、看家义跟汉语“留守”义相同,但日语中有不在家、忽略、开小差等义,这是汉语中所没有的有些汉语词的词义概括的范围宽泛,对应的日语词概括的范围相对较窄。
如“田”在日语中多指水田,旱田则另造一个词表示汉语“水”包括热水、冷水日语“水”只指冷水大部分汉日同字词词义有交错,有同有异的情况居多往往在某个或某几个义项上意义重合,但各自又有对方所没有的义项,两者在词义上既有联系又有发展如中日都把恋爱中的恋人称为“爱人”,但日语中把有不正当关系的情人,外遇,情妇称为“爱人”,含贬义汉语“爱人”有配偶的意思,日语中没有这种意思第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感情色彩的不同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态度褒义词表示肯定、赞扬、喜欢的色彩,贬义词表示否定、贬斥、憎恶的色彩中性词既不表示肯定,也不表示否定中日同字词中感情色彩不同的词只占一小部分,但大意不得,用错,所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日语词不带感情色彩,是中性词汉语词的色彩已发生变化,原来是中性词,在使用过程中转为贬义词如汉语“姑息”表示无原则的宽容,含贬义而日语的“姑息”,指采取权宜之计,是中胜词现代汉语“劝诱”是劝说诱导,含轻微的贬义,日语“勤锈”义为劝说邀请,是中性词汉语“风流”指有功绩而有文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日语中也有类似用法,而且不仅用于人,也修饰物汉语“风流”又指男女之间放荡行为,是贬义词,日语中无此用法。
汉语词不带感情色彩,而对应的日语词含贬义如汉语“打算”指考虑、计划;也指行动的方向、方法等的想法、念头日语“打算”是算计,盘算,略带贬意第三,词义轻重不一样词义轻重是指词义在表达上的程度轻重用词轻重不同,反映了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及强调的内容不同汉语“告诉”表示使人知道日语“告拆”词义重,有告发、控告、提起诉讼的意思汉语的“要求”指提出具体愿望或条件,日语的“要求”有强求的意思,比汉语“要求”词义重日语的“感激”词义重,意思是非常感动、激动而汉语的“感激”指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从词性、句法功能看词性不同的汉日同字近义词比较少,因为词性不同,往往意义也就不同汉语“关心”和日语“阴心”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汉语“关心”常作动词,日语“阴心”常作名词汉语“布告”是名同,指张贴出来通告群众的文件,日语“布告”不仅有名词用法,也可作动词用,表示宣告,公布 3. 从运用情况看第一,语体风格不同语体可以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不同语体运用不同功能的语言材料,词汇是体现语体风格的重要的语言材料一些词经常出现在某种语体中也就有了某种语体风格有些汉日同字词的细微判别就表现在语体风格上既有汉语词是口语,与之对应的日语词是书面语的情况。
现代汉语“爱护”指爱惜并保护,是口语日语“爱镬”也指保护,爱护,是书面语也有汉语里是书面语,日语中是口语的情况现代汉语“抱负”指远大的志向,是书面语日语“抱鱼”是口语词现代汉语“辅佐”指协助(多指政治上),协助的对象往往是君主日语的“捕助”来自汉语,但现已演变成口语词,协助的对象可以是科长之类的上级这类汉日同字词,语体色彩各不相同第二,搭配习惯不同词语的搭配有一定的习惯,有些汉日同字词的差异在于搭配习惯不同汉语“追究”与日语“追究”基本义相近,但搭配不同汉语“追究”常跟“原因”、“责任”搭配,日语“追究”多用于对学问、真理、本质的探求、深究、第三,适用对象不同如汉语“月同体”常指人的躯干,日语“月同体”不仅指人的躯干,也可以称飞机之类物的躯干为胭体第四,使用场合不同有些汉日同字词使用场合不同,如“脱帽”,日语和汉语中都指脱下帽子,但使用场合不同汉语“脱帽”常用在对死者表示哀悼、敬意的场合;日语“脱帽”则多用在表示敬佩的场合 二、同形异义、同形近义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一)同形完全不同义的原因第一,汉语中词的古义已被淘汰,日语中词的古汉语义被保留古代汉字传人日本时,同时传人了汉字所表达的意义,那时候汉语和日语相同形体的词是同义的。
后来,汉语由文言发展到白话,其中发生了很多变化,不仅词有改换说法的,词义的变化,更是常见古代汉语不少词在现代汉语中词义发生了变化,甚至整个消失了,而日本一直沿用这些词的古汉语义,这就形成了同形异义词称热水为“汤”,普遍见于中国古籍《孟子》“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但现代汉语“汤”的词义已发生了转移,多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日常生活用语中已经不用“汤”来指热水了而日语的“惕”还保留了从中国借用时的“热水”这一意思,且用得很普遍诸如此类的词语,日语古今没变,而现代汉语中已不保留古代的意义,这就形成了两者同形而不同义第二,日本利用汉字所造的词语,词形与汉语中已有的词偶然相同,两者词义毫不相干出人”一词,在汉语中指出去和进来;不一致,不相符日语中是指存取、存人取出汉语的“折合”指在实物和实物间、货币与货币间按照比价计算;同一实物换用另一种单位来计算日语“折合”是相处(的关系),相互关系;妥协,和解,和好,让步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注文”是指注解的文字日语“注文”有订货、定货、订购的意思汉日两种语言在交流中都没有接受对方的词义,形成同形异义词第三,汉字传人日本后,日语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