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左省杜拾遗的诗歌鉴赏.doc
4页寄左省杜拾遗的诗歌鉴赏 寄左省杜拾遗 【作品简介】 《寄左省杜拾遗》由岑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诗人由杜甫的推荐而任右补阙次年写此诗诗是投赠友人杜甫的因而描写谏议官左拾遗的官场生活然后自伤迟暮,无法尽力,规劝别人继续进取笔法隐晦,曲折地抒发内心之忧愤词藻艳丽,雍容华贵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寄左省杜拾遗 作者: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解】 ①左省:门下省杜甫曾任左拾遗 ②“联步”句:意为两人一起同趋,然后各归东西趋:小步而行,表示上朝时的敬意丹陛:宫殿前涂红漆的台阶 ③分曹句:时岑参为右补阙,属中书省,在殿庑之右,称右省,也称紫徽省紫微:本指星座,因其成屏藩的形状,故取象以为喻微:一作薇曹:官署 ④天仗:皇家的仪仗 ⑤惹:沾染 ⑥阙事:补阙和拾遗都是谏官,阙事指讽谏弥补皇帝的缺失。
阙:通“缺” ⑦自:当然 【韵译】 我们并排走向朝廷的红色台阶,然后分别站在左省右省的列队 拂晓随着宫廷仪仗队进去朝拜,黄昏时浑身沾满御炉香气回归 满头白发力不从心为落花流泪,羡慕别人如鸟入青云展翅高飞 贤明的朝廷没有什么阙事遗漏,自己觉得谏议的奏书越来越稀 【翻译】 和你一起小跑着登上红色的台阶,隔着中书省、分属办公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带着御香回家满头白发哀伤花儿落下,羡慕在青云中高飞的鸟儿圣明的朝廷没有什么过失、缺点自己劝谏的奏章也少了 【评析】 这首诗题目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757─758),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象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我们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
不是么?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定了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呢?没有诗人特意告诉我们,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怎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作者介绍】 岑参(cénshēn)(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县),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享年56岁.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更多>> ,但却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三十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