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国风·郑风·将仲子》原文译文赏析.docx
6页诗经《国风·郑风·将仲子》原文译文赏析 《国风·郑风·将仲子》 先秦:佚名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译文】 仲子哥啊你听我说,别翻越我家门户,别折了我种的杞树哪是舍不得杞树啊,我是可怕我的父母仲子哥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可怕 仲子哥啊你听我讲,别翻越我家围墙,别折了我种的绿桑哪是舍不得桑树啊,我是可怕我的兄长仲子哥实在让我牵挂,但兄长的话也让我可怕 仲子哥啊你听我言,别越过我家菜园,别折了我种的青檀哪是舍不得檀树啊,我是可怕邻人毁谗仲子哥实在让我牵挂,但邻人毁谗也让我可怕 【赏析】 《郑风·将仲子》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春秋时期社会舆论压迫下的畏惧、冲突心理。
首章开口即是突兀而发的呼告之语:“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这呼告初听令人摸不着头脑,细细品尝又不免莞尔而笑:诗行中清楚透露着,有一对青年男女刚要私下相见热恋中的男子(仲子)大约有点情急,竞提出了要*过园前来相见的方案这可把女子吓坏了,须知“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是要遭父母、国人轻贱和斥骂的;她想:“如果心上人也如此鲁莽,可教我把脸儿往哪里搁?”于是便有了开章那三句的突发呼告这呼告是温婉的,一个“将”(愿)字,正传达着女子心间的几多情意;但它又是坚决的,那两个“无”(不要)字,简直没有商议的余地假如读者读得再深入些,当还能想见女仆人公此刻因惶急而变得苍白的面容,还有“仲子”那因被拒绝而绝望的神情 这绝望也为女仆人公感觉到了,诗中由此跳出了一节绝妙的内心表白:“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前一句反问问得蹊跷,正显出了女仆人公的细心处,她生怕“无折我树杞”的求告,会被心上人误会,故又抓紧声明:“岂敢爱之?畏我父母——我不是吝惜杞树,我只是怕我父母知道;因此虽然爱着你,却不能让你*折杞前来,我实在是迫不得已啊这番对心上人作解释的自白,一个“畏”字,吐露着她对父母的斥责,竟是如何的胆战心惊。
这样一来,仲子却也不是完全无望仲可怀也”三句说明,可怜的女仆人公在担忧之余,究竟又给了心上人以温言软语的劝慰:“我实在是每天想着你呀,只是父母的斥骂,也实在让我可怕呀……”话语絮絮、口角传情,好像是劝慰,又好像是求助,活脱脱画出了热恋中少女那既痴情、又担忧的情态 其次、三两章初看只是对首章的重复,其实却是情意抒写上的层层递进从女仆人公呼告的“无逾我里”,到“无逾我墙”、“无逾我园”,可推想她那热恋中的“仲子”,已怎样不顾一切地*逾园、越来越近但男子可以鲁莽行动,女子却受不了为人轻贱的闲谈所以女仆人公的畏惧也随之扩展,由“畏我父母”至于“畏我诸兄”,最终“畏”到左邻右舍的“人之多言”让人觉得那好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从家庭始终布向社会,谁也无法挣得脱它这就是不准青年男女恋爱、私会的礼法之网,它经了“父母”、“诸兄”和“人之多言”的重重围裹,已变得多么森严和可怕由此品尝女仆人公的呼告之语,也难怪一次比一次显得急迫和焦灼了——她实在孤立无助,难于面对这众口嚣嚣的舆论压力 字面上只见女仆人公的告求和疑惧,诗行中却历历可见“仲子”的神情音容:那试图逾墙来会的鲁莽,那被劝止引发的不快,以及生怕惊动父母、兄弟、邻居的迟疑,连同女仆人公既爱又怕的情态,俱可于诗中得之。
中国古代诗论,特殊推重诗的“情中景”“景中情”,《将仲子》所制造的,正是这种情中见景的高妙诗境 扩展阅读:诗经语言风格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供应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熟悉《诗经》对动作描绘的详细精确,说明诗人详细细致的观看力和驾驭语言的力量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朱熹《诗集传》卷一)六个动词,鲜亮生动地描绘出采芣莒的图景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夸大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比照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等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拟多。
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拟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拟少见国风中用了许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消失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到达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表达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很多采自民间,更多地表达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拟接近当时的口语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