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鸟母神话母题演变及其文化产业开发建议.docx
9页“太阳鸟母”神话母题演变及其文化产业开发建议 摘要:云南文山西畴“太阳鸟母”神话母题与在广西壮族地区搜集到的“寻太阳”神话母题,同为壮族射日神话的有机组成部分该内容体现了早期壮族先民对太阳重要性的一个认知过程,并开启了一个新的崇拜时代如何在今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及产业开发的大好形势下,将活形态的太阳鸟母神话传承保护下去,并实现其旅游开发价值,值得探讨关键词:太阳鸟母神话;寻太阳神话;文化产业:I207.7 :A :一、文山“太阳鸟母”神话与广西壮族“寻天边”神话“太阳鸟母”神话是流传在云南省文山市西畴县一带的壮族古老神话,并有相关仪式与信仰支撑有关神话内容记录在当地的《祭太阳歌》、《乜星与太阳》等祭祀歌与古歌之中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正午,云南文山西畴县上果村壮族习俗,村中18岁以上的女性要到河里沐浴更衣,着盛装到当地太阳落下的太阳山祭祀太阳神树,并由姐姐领唱《祭太阳歌》,歌词的内容为:远古,天上有十二个太阳,轮流挂在天上,大地被烤得一片焦黄由于不分白天黑夜,人们一睡就是几十年,等醒来,地板藤爬满了全身那时昼夜不分,人们认为是太阳在作怪,去求教大神布洛陀,布洛陀召集人们射太阳众人推举郎星去射太阳,射落了十一个,众人叫郎星留下了一个做白天。
十一个太阳被射落了,剩下的那个太阳躲着不出来,天地一片漆黑没有白天不能生活,妇女们聚众商量,推举身强力壮的一位妇女去找回躲着不出来的那个太阳身怀六甲的乜星主动承担了去找太阳的任务,并说:“我现在怀有身孕,如果我找不到、追不上太阳,但我生下的孩子会按我们的意图继续去找太阳众人同意乜星去找回太阳,乜星顺着鸡叫的方向(酉方)去寻找太阳,翻山越岭,一路靠吃野果来充饥,并在途中生下一个女孩,她又带着女儿寻找了二十年,终于找到了躲着的那个太阳她们请求太阳返回天上照亮大地,太阳对母女说:“我是一个女人,没有衣服,光着身子怎么能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在母女的百般央求下,太阳被请回到村头的树林中,还是不愿上天乜星又去求教布洛陀,布洛陀说:“你们叫太阳带上金针、银针上天,谁看她就用针戳他的眼睛按照布洛陀的办法,太阳带着针同意上天了,从此有了白天和黑夜人们想偷看太阳女神那美丽的胴体,她就会用针戳眼睛[1]86有另外一个版本的《乜星与太阳》则说是太阳化身为壮族小伙子躲在歌场,壮族首领鸟母乜星找到他后,托着他飞到空中,从此只要郎星变成的雄鸡一叫,她就托着太阳准时地在空中翱翔乜星的女儿,则变成月亮,追随着她的情人——太阳。
①李福清曾指出,射日神话中,去射日往往要经过很长、很艰难的路程流行在广西都安一带的《特火请太阳》也叙述特火带着乡亲们和妻子的嘱托,出门寻找太阳、找回天下的亮光他跋山涉水,路过十万大山,打败了饿虎和蟒蛇,才来到昆仑山向天神爷爷问出太阳的去处原来,太阳(雄鸡)被天上的天神特很射死了11个,剩下的一个躲到了东海底下特火吃下仙桃,变成雄鸡,唤出了太阳在黑龙江地区的射日神话中,英雄要走许多天,才能走到太阳神的住处而且很多情况下,需要翻越高山 “找太阳/天边”的母题更像是射日旅途的变形[2]在广西壮族民间,还流传着不少《访天边》的神话,与太阳鸟母的神话相似流传在桂西地区的《妈勒访天边》,[3]205与《祭太阳歌》中讲述的故事有相同母题,讲述的是由于大家好奇天的边在哪里,就打算派人去寻找天边,看看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一个孕妇主动请缨说,自己就算找不到天边,剩下的孩子还可以继续找大家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同意她去找天边她一直向着太阳升起的东边走去后来,她生下了一个男孩,男孩子长大了之后,继承妈妈的愿望,还继续走下去找天边此类“找天边/太阳”神话中,孕妇获得大家同意外出寻找某物、下一辈人继续寻找某物是两个神话的共同之处。
《妈勒访天边》、《祭太阳歌》都强调了孕妇的特殊身份和意义,带有母系氏族社会的色彩《妈勒访天边》虽然遗失了寻找太阳的目的,但仍然隐藏了相关信息:目前看到的4个异文中,孕妇都是往太阳出来的方向——东方前进故事中母子的追求并没有终点,这与民间叙事一般追求“原因—结果”、回答某个问题的模式不太相符,故而更可能是“寻找太阳”母题的变异,是射日神话脱落出来的情节找太阳/天边”的神话中,孕妇与太阳、腹中的孩子构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三角关系,这也是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家庭单位的构成寻找太阳的神话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后重新获得了新的意义故事中与孕妇对应的男性主角的缺失,由太阳来填充在《乜星与太阳》神话中,太阳就具有男性的身份,变成一个男青年躲在壮族人的歌场里麦克威策尔先生曾指出,在早期劳亚古陆地区神话中就已有神话素“太阳神是人类的父亲(或只是“首领”,较晚近的观念)”其实,这个神话素帮助我们发现了“寻找天边/太阳”神话中的深层叠加意义可以看到,“找太阳/天边”神话既与射日神话相关,又隐喻着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在早期的信仰里,由于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具有促进万物生长的特殊作用,因而获得了人类的崇拜,并被视为人类的父亲。
这一关系还可以通过图示来表示:在这个关系结构中,孕妇和太阳可以构成一对夫妻关系,孩子则是太阳的孩子,太阳也就是人类的父亲;或者,孩子化身成月亮,太阳和月亮又组成了一对配偶关系(《乜星和月亮》)早期神话中,太阳和月亮往往呈现出对称的结构在斯拉夫神话中,太阳和月亮一起被囚禁在地下的堡垒或山洞中在欧亚大陆和中美洲的冬至神话中,有的描述太阳的女儿/黎明被自己的父亲(天空)所追求,她和自己的哥哥保持了乱伦关系,她嫁给了一位暴力的神(月亮、海洋);夏至神话则叙述太阳的女儿有好几个情人,她嫁给了一位暴力的神(月亮、海洋),神祇嫉妒她和兄弟的乱伦关系,就把他们分开了他们是被银河分开的,每年能够在银河旁边相聚一次,这个时刻就是仲夏夜,他们成了太阳和月亮,永远分离美国神话学家麦克威策尔先生把中国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视为太阳和月亮分离神话的变形[4]156 《乜星与太阳》的内容亦强调了太阳与鸟之间的特殊关系与“日中有三足乌”的中原汉族神话不同,壮族神话中的鸟,是鸟图腾氏族女性首领,太阳,有女性、男性两种身份参照人类历史从母系氏族社会演变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观点,带有浓厚女性主导色彩的《祭太阳歌》、《妈勒访天边》早期叙述产生的时间应比布洛陀造日月、射日神话要早,神话中着力刻画的、为了大家敢于站出来的孕妇形象,也是对女性能够孕育生命这一特殊现象的礼赞。
相较而言,布洛陀神话中造日月的布洛陀,展示的是男性的力量与创造性,与《祭太阳歌》、《妈勒访天边》除了具有射日这个共同母题外,其余的母题并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者都认为布洛陀的壮语本意中,“洛”就是“鸟”的意思,在“布洛陀-鸟-太阳”之间仍存在着深层的对应关系正如麦克威策尔先生指出,创世神话中“天地分离之后,为了让新的世界可以适合人类居住,首先就需要光[4]77太阳光的出现,是人类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有了光,人们才能去创造条件满足口腹之欲,饱暖之需光的出现是人类生活展开的第一步二、“太阳鸟母”神话是对太阳的礼赞太阳崇拜是壮族及其先民自然信仰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太阳朝升夕落,运行规律,它带来的光明为世人所期冀和崇拜,它的照耀对动植物的生长影响深刻壮族先民很早就意识到了太阳运行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尤其是进入农业社会,光照和稻作生产发生了直接的利害关系,然而,阴雨天时人们看不到太阳,有时太阳又暴晒似火,人们便认为太阳也有灵魂、有脾气、有着人的各种情绪于是,人们逐渐抽象出一个太阳神的形象,将之奉为神明,衍生出相应的信仰以及艺术、文化内容壮族早期的艺术作品中流露出浓重的太阳崇拜色彩如作为神圣器物的铜鼓上,鼓面中心位置常常铸有太阳形象,该形象由光体与光芒构成,恍如—轮光芒四射的太阳。
在鼓面外围和侧面也都多饰有太阳纹广西宁明一带赭红色的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留下的瑰宝有学者认为,“它是祈求日出的巫术仪式岩画中有光束、无光束或中有‘+形的圆圈,都是太阳形象,众人双手高举,做祈求日出状……是人们为了祈求日出而举行的模拟巫术仪式[5]173岩画中明显的祭日遗迹包括3处,一处是三个人像对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做出顶礼膜拜的动作,一处是大型人像旁画有一个太阳,一处是太阳图像下画了一群手舞足蹈的人像,活力十足[6]在新中国成立前,有些地区的壮人仍保留有悬挂“日月牌”的传统在西畴,早期的岩画艺术——蚌谷狮子山岩画上也能够看到对太阳的崇拜岩画中第二组画中有一个16道芒纹的太阳、一个21道芒纹的午时的太阳,此外,还有对应的一个上弦月等图像;第三组画中也有太阳据推测,狮子山岩画的年代大约在七千多年前②如前所述,西畴太阳鸟母神话及节日祭祀更突出表现了对太阳的崇拜及礼赞在壮族地区,与太阳关系最密切的神话有两类,即造日神话与射日神话射日神话在太阳鸟母神话中也有涉及在广西河池、云南文山一带流传的布洛陀神话把太阳出现的原因说成是布洛陀的功绩:人类安宁了,但大地黑沉沉,只有天上的雷王不时闪出一丝光亮,有时他耍一下威风,劈下森林来,森林就起了大火,人们才有亮光。
大家找来布洛陀,不能老等天上的雷王来给亮光呀!于是,布洛陀决心造太阳布洛陀和大家商量:“我们要造什么样的太阳哩?”有的说造一个像量米桶那样小就可以了;有的说,造一个像三脚灶的圆圈那么大才好布洛陀说:“造成这种东西怎么挂到天上去呢?”大家又在想,不知谁看到火塘上面那个吊着烘烤东西的竹篮,便说:“就造个像竹篮一样的吧!”于是,布洛陀便和着泥巴,捏成一个像吊篮那样的东西,拿到天火里去烧,待到烧得红彤彤的时候,就找来一根铁链捆绑住,拖到山顶上,向天上一甩,那竹篮似的东西便抛向天空,挂在天上了可这太阳被天上的风一吹,脸孔就变惨白了,也没有光芒人们没有得到温暖大家又来找布洛陀布洛陀说:“要到海里去找蛟龙,扯他的眉毛和睫毛来才行于是,大家到海里见到蛟龙,便擒住他,扯下他的眉毛和睫毛来给布洛陀布洛陀又和着泥巴,照着火塘上烘烤东西的竹篮又捏成一个,把蛟龙的眉毛和睫毛在周围贴住,又拿到天火里去烧,待到烧得红彤彤的时候,又拿一根铁链来捆绑,拖到山顶上,向天空用力一甩,又把它抛到天空里挂上了这回,这个用蛟龙眉毛和睫毛贴边的东西便能发出万道光芒来,人间不但有亮光,也得到温暖了布洛陀前边做的那个脸孔惨白的东西就是月亮,后做的这个有光芒的东西就是太阳。
[3]50造日月的母题在各民族神话、史诗中时常出现,在壮族麽经中也有神仙、王造日月的说法,但上面引述的神话突出了布洛陀的神力首先,太阳、月亮的出现,为人类世界的昼夜、时间的运行制定出了一个规范,让人们的生活有了时间坐标,这是它们存在的第一层意义其次,它们为人类带来的光明,尤其是太阳的光辉,对人们从事稻作生产等农事而言意义非凡在射日母题中,太阳、月亮被进一步“拟人化”,它们不只是具有发光、发热特点的有生命体,和人一样,可以谈恋爱、结婚、生孩子,有高兴、害怕、恐惧等各种情感壮族神话中造日月的情节叙述有时也和射日神话联系在一起如这则《特桄射日》[3]50:太阳和月亮在天空里,一个是男性,一个是女性,感到很寂寞,他们就结婚了,一下子便生下十个太阳来开始,太阳和月亮及儿女们轮流晒大地,每个晒一个月就休息谁知太阳的儿女们个个都调皮捣蛋,竟一同来晒大地,搞得大地热得像一个火海,人们都受不住了有一天,有个名叫特桄的人出去打猎,留他的妻子在家舂米她背着孩子在背上,一面用脚踏舂碓,一面用长竹竿来扫散落在舂碓旁边的米粒,谁知背上的孩子竟给太阳晒死了,害得她大哭起来,一气之下她用竹竿向天上的太阳直刺,结果竹竿也给烧着火了。
这时她的丈夫特桄打猎回来,一见自己的孩子给太阳晒死了,心里很气愤,就用箭向太阳射去,谁知十支箭射上去,都给太阳光烧掉了,他就去找布洛陀布洛陀叫他到森林里去找“埋恩”来做弓,用桄榔木来做箭,并且用狗血来泡特桄做好。
